今年的外滩大会属实让人眼花缭乱了——
机器狗当宠物已不新奇,现在改恐龙了?还是会自己到处跑、开口出声那种。
使用蚂蚁 AQ APP,一位非洲小姐姐的黑眼圈都被 AI 检测到了。虽然她一边大喊天塌了,但下一秒还是老老实实地咨询 AQ 如何改善(doge)。
这还不算完,在整整 10000 平科技展览、5000 平科技集市里,什么炒菜机器人、打鼓机器人、会在蛋壳上雕花的机器人……统统都亮相了,而且还把 " 人造太阳 " 核聚变、AI 健身房这样的黑科技搬到了观众眼前。
u1s1,虽然人挤人,但现场着实好玩 ~
而除了新鲜感拉满,这届 Inclusion · 外滩大会还汇聚一众大佬对一系列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
智能的上限是什么?产业在落地中遇到哪些困难?大洋两岸的算力差距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在1 场开幕主论坛 +44 场见解论坛中不断地被提出、被回答。
与会嘉宾包括我们熟悉的新晋图灵奖得主理查德 · 萨顿、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 人类简史系列 " 作者尤瓦尔 · 赫拉利,宇树 CEO 王兴兴等。
所以,如果你对 AI 的现状及未来感兴趣,不妨花点时间了解一下这些行业领军人物都在思考什么、做什么,相信对你也会有所启发。
话不多说,以下为部分重要嘉宾观点传送。
图灵奖得主萨顿:人类数据红利正逼近极限
一上来,大会就现场连线了 2024 年图灵奖得主、" 强化学习之父 " 理查德 · 萨顿(Richard Sutton)。
其核心观点为,人类数据红利正逼近极限,人工智能正在进入以持续学习为核心的 " 经验时代 ",潜力将远超以往。
具体而言,他认为如今大多数机器学习的目标,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转移到静态、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 AI 上。
其瓶颈显而易见,当我们逐渐达到人类数据的极限:
现有的方法无法生成新的知识,不适合持续学习,而持续学习对智能的效用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数据源——可以在智能体与世界直接交互中生成,也就是所谓的 " 经验 "。
这正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学习方式,是 AlphaGo 自我博弈下的 " 第 37 手 ",也是近期 AlphaProof 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斩获银牌的路径。
一句话,我们正进入 " 经验时代 "。其中 " 经验 " 具体是指,观察、行动和奖励这三种信号在智能体与世界之间来回传递。
知识来自于经验,可以从经验中学习。一个智能体的智能程度,取决于它能预测并控制自身输入信号的程度。经验是一切智能的核心与基础。
进一步地,他还指出是强化学习将我们带入了新的经验时代,但要想释放全部潜力,还需要两项目前尚不成熟的技术——持续学习(continual learning)和元学习(meta-learning)技术。
一旦条件成熟,未来人工智能超越人类将是不可避免的。其对人工智能的四大预测如下:
第一,对世界应该如何运转并没有共识,但没有哪一种看法能够凌驾于其他。
第二,人类将真正理解智能,并借助技术将其创造出来。
第三,当今人类的智力水平,很快将会被超级人工智能,或者超级智能增强的人类远远超越。
第四,权力和资源会流向最聪明的智能体。
总之,在这位图灵奖得主看来,当前对人工智能的恐惧被夸大了,正确的姿态应该是积极拥抱:
人工智能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我们应以勇气、自豪和冒险精神来迎接它。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选择开源 or 闭源已成为 AI 竞争的关键变量
接下来,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的演讲全部围绕" 开源 "二字展开。
从开源这个概念的源起,到它如今所经历的演变,再到个人最新开源工作,几乎句句不离开源。
之所以如此重视开源,他也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今年年初,美国首次将 " 模型权重 " 纳入 AI 出口管制范围,但明确只管闭源模型,所以开源在国际 AI 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
包括随着通义 Qwen、DeepSeek 的开源,连 OpenAI CEO 奥特曼也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都很震撼的话——在开源这个时刻,OpenAI 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对此王坚表示:
我想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不用多说了,他不是一个策略性的错误,这是一个历史的选择。
回顾开源历史,"Open Source" 这个指代开放源代码的术语在 1998 年就出现了,虽然最初叫法有很多(如自由软件、免费软件),但 " 开源 " 这个词后来逐渐被一批极客固化下来。
而且在他看来,从 1998 年网景浏览器开源开启了互联网新纪元,到如今 AI 大模型的开源浪潮,开源本质上经历了从源代码开放→资源开放的演变。
也就是说,开源在今天不仅意味着代码共享,更意味着数据、算力和模型权重等核心资源的共享。
需要注意的是," 开放资源 " 并不是因为有了 " 开源 " 概念才出现,而是科学探索中早已有之。真正让这一理念走向前台的,是 AI 发展中的几次关键跃迁:
2012 年,Hinton 团队把数据、模型与 GPU 算力结合,开启了深度学习和人脸识别的时代,但当时数据和算力规模有限," 资源 " 概念尚未凸显。
直到 2017 年,Transformer 与 Tokenization 的提出,让数据真正实现资源化,叠加规模效应,使 AI 在短短几年内迎来指数级飞跃。
王坚特别强调,这种 " 资源层面的开源 " 已经成为推动 AI 产业前进的关键环节。
过去在软件时代,开源代码能带动生态繁荣;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模型权重的开放,意味着研究者和开发者不必再重复投入巨量算力和资金去训练模型,而是能够在前人的成果之上进行创新。
这不仅降低了 AI 的进入门槛,也让更多参与者能加入到全球范围的 AI 研发与应用中。
他还以自己参与的最新探索为例——今年 5 月,他所在的之江实验室利用 " 三体计算星座 " 计划,首次将一个完整的 8B 大模型与 12 颗卫星同时送上太空,实现了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与在轨智能计算。他还特意解释道:
送上太空的并非简化版算法或小程序,而是一个跟地面上一模一样的完完整整的 AI 模型。
这 12 颗卫星到了太空以后会保证,只要卫星到达的地方,就可以在太空的任何地方完成对所有数据的处理。
顺带一提,王坚还诙谐解释了 " 三体计算星座 " 的命名来源——
虽然 " 三体 " 常被联想到科幻小说,但它其实是牛顿提出的科学概念,指三体运动无法找到解析解,复杂度远超二体问题。他借此类比,说明多主体协同往往比单独行动更困难(原话是 " 三个和尚没水喝 ")。
而 " 三体计算星座 " 的目标正是要在开放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多主体的高效协作,让无数参与者共同建设并共享太空计算能力。
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算力和 AI 的陪伴,这就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港大马毅:当前的智能阶段约等于人类生命早期,甚至还没开始
在人人都担忧 "AI 即将或已经超越人类智力 " 的时刻,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马毅却大胆提出:
当前人工智能虽技术蓬勃发展,却仍缺乏对智能本质的科学理解。
何谓智能本质?在马毅看来,智能就是在无序中寻找规律,并将有用的知识记忆下来。
他将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生命演化类比:DNA 可以视为自然界最早的 " 大模型 ",通过适者生存和随机变异传承知识,但效率低、代价高。大模型的演化也像物种进化,大浪淘沙,成本巨大。
因此,他认为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约等于生命的最初期,甚至可以说 " 真正的智能还没有开始 "。
并且他还强调,智能越往后发展,可能越需要摆脱对大模型的依赖,走向更高效的学习方式。
这话还得从智能演化的四个阶段说起,即从 DNA 所代表的种系遗传智能,到生物个体出现大脑与感知系统形成的个体发育智能,再到借助语言实现的群体智能,最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
在他看来,生命进化本质是智能机制的启动,而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 AI 仍处于最初级的 " 种系智能 " 阶段——依赖海量参数与预训练数据,不仅资源消耗高、效率低,且缺乏个体记忆与自我意识。
所以,只有将 AI 从依赖试错、不可解释的 " 黑箱 " 系统,转变为基于数学原理与闭环反馈的 " 白箱 " 模型,才能真正实现机器智能。
对此,除了需要将智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与数学课题来研究,他还提醒大家要更多地向自然学习。
相比高能耗的 GPU 训练,自然界大脑的能效高出至少十个数量级,真正的突破在于理解并借鉴自然界的反馈控制与连续学习机制。
宇树科技王兴兴:现在是 "AI 干活 " 大规模爆发的前夜
在一场探讨产业落地实践的圆桌论坛中,宇树 CEO 王兴兴在公司官宣 IPO 后首次发声:
现在 AI 写文作画,已经比 99.99% 的人都要做得好。但真正让 AI 干活,还是一片荒漠。
王兴兴回忆,早在 2011 年他对 AI 就有浓厚兴趣,但彼时 AI 仍属冷门领域,学习资料有限,因此未能深入投入,这也是他至今 " 最遗憾的一件事 "。
不过,随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AI 与机器人结合的契机终于到来,让 "AI 真正落地干活 " 成为可能。
他指出,AI 与机器人融合正在催生全新的具身智能产业,赋予机器人 AGI 能力,使其能够像人类一样自主感知、规划和行动。
但当前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集中在数据与模型算法层面——
数据采集和质量不足,利用率不高;多模态数据的融合仍不理想;在机器人领域,模型与控制模态的对齐依旧困难。例如,让机器人通过生成视频学会家务,生成效果或许不错,但如何与控制体系匹配,仍是一大难题。
除了技术瓶颈,他还提到,AI 时代的组织管理同样是一门新课题。宇树科技作为一家以硬件为主的公司,随着规模扩张,协作效率可能下降,需要不断探索更高效的管理方式。
尽管如此,王兴兴对未来依旧乐观。他认为当下创新创业的门槛已大幅降低,年轻创业者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在 AI 工具加持下,小团队的爆发力将愈发强大。
真正让 AI 落地干活,现在还在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AI 时代非常公平,只要聪明,愿意做事,荒漠中终会长出参天大树。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明年 AI 应用肯定会大爆发
大模型是不是会吃掉所有软件?
面对这个问题,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认为低代码、无代码的软件肯定会被 AI 替代,尤其是编辑类、协作类软件。
不是说不要了,是它的需求会降低,用户数减少 10% 的话,这个影响是很巨大的,协同类软件未来市场还会在,但是会小很多。
而且他还透露,面对 AI 产品,投资人关注的唯一指标就是用户留存。
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到 AI 是同样的,AI 产品用户召回成本可能是移动互联网产品的 10 倍以上,留存好不好,才证明这些公司有没有后续的发展潜力。
此外,当谈及 AI 商业模式与创业机会时,他以鼓励的姿态大胆预测:
在 AI 领域,明年应用肯定会大爆发,下一个字节、下一个小红书今年应该已经成立,创业者应该有很多机会,大家一定要有勇气去闯星辰大海。
同时他也谈到了中国创业者最适合、最擅长的——在 AI 以外构建差异化的用户体验。
AI 大家都是一样的,差异都在 AI 之外(美国 B 端创业居多,中国则擅长 C 端)。
人类简史尤瓦尔 · 赫拉利:衡量进步,不在于技术的速度
作为主论坛压轴出场的嘉宾,历史学家、哲学家、" 人类简史系列 " 作者尤瓦尔 · 赫拉利分享了自己对 AI 的看法。
他以一个普通清晨的日常场景开篇,勾勒出人工智能如何悄然融入社会运行:
从电网调度、医院查房,到公共交通编排、街头摄像头与仓库机械臂的运转,许多关键决策已由会学习、会调整、能自主行动的系统完成。
赫拉利强调,人工智能不仅是自动化工具,更是 " 会行动的主体 ",它们能够自主做出决定,甚至创造新的想法。
谈及科技变革,他表示并不反对,毕竟科技曾带来更健康的生活、更丰富的知识和更紧密的连接。但作为历史学者,他对变革的节奏与方式表示担忧。
历史上,变革最大的问题往往不是最终目标,而是通向目标的过程。
他指出,外界常误解历史学家与哲学家的声音是在 " 叫停进步 ",实际上,这是一种呼吁——要真正理解什么才算进步,以及应如何实现。
在他看来,单有速度,不是进步。因为一辆没有刹车和交通规则的汽车,即便时速达到 100 公里,也绝不算进步。
其次,他认为任何真正重塑人类社会的系统,都不应 " 先上线再治理 "。
如果我们在还没有学会识别和纠正系统不可避免错误之前,就贸然让人工智能 " 奔跑 ",那么速度的代价,就会让最无力的群体承担。
赫拉利进一步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真正需要的是建立可验证的全球承诺,以及让社会有足够时间去适应,去保存记忆、建立信任与情感。他总结道:衡量进步,不在于技术的速度,而在于合作的力度与共情的深度。
至此,嘉宾的观点分享暂告一段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面这几位,还有很多嘉宾在各自领域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观察和判断。这里只是受限于篇幅才无法一一展开,包括但不限于:
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张宏江:基础设施加速扩张,AI 正步入 " 产业规模化 ";
星能玄光创始人兼董事长孙玄:AI 的尽头是能源,而核聚变是能源的 " 终局之战 ";
蚂蚁集团 CEO 韩歆毅:在医疗健康领域,专业 AI 做到极致会更强;
……
(今年一共有来自 16 个国家和地区的 550 位嘉宾参会分享)
该说不说,知识有点过于密集了(doge)。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年度科技风向标「2025 人工智能年度榜单」评选报名开启啦!我们正在寻找 AI+ 时代领航者 点击了解详情
❤️ 企业、产品、人物 3 大维度,共设立了 5 类奖项,欢迎企业报名参与
一键关注 点亮星标
科技前沿进展每日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