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15小时前
西安交大一附院肾脏移植突破8000例,书写生命续航的西部答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25 年 9 月 11 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 " 交大一附院 ")手术室里,器械碰撞声渐歇,随着肾移植科冯新顺和李杨教授完成最后一针缝合——两名尿毒症患者的 " 生命新引擎 " 成功启动。随着这场手术的顺利落幕,交大一附院肾脏移植手术累计例数正式突破 8000 例,这一数字不仅是我院肾移植新的里程碑,更标志着我院器官移植综合实力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为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筑起了一道坚实的 " 生命防线 "。

从 " 零的突破 " 到 " 八千丰碑 ":,四十六载砥砺铸就移植标杆

器官移植,被誉为 "21 世纪医学之巅 ",它不仅考验着外科手术的精准度,更牵动着免疫学、遗传学、重症医学等多学科的协同创新,是衡量一家医院、一个地区医疗综合实力的核心标尺。而交大一附院与肾脏移植的缘分,早在 46 年前便已启程。

1979 年 1 月 15 日,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交大一附院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肾脏移植手术,打破了西北地区终末期肾病治疗 " 无移植 " 的空白。1993 年,医院又在国内率先建立肾脏移植专科,实现从技术探索到学科建设的重大跨越。从第一例手术的小心翼翼,到如今年均 500 例的稳定开展;从早期依赖外部技术支持,到自主构建完整的移植技术体系,交大一附院肾移植科完成了从 " 跟跑 " 到 " 领跑 " 的跨越。

历经几代移植人的共同努力,这里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肾脏移植中心之一:移植成功率连续多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术后 1 年、3 年、5 年肾存活率均优于国内平均水平;西北地区首例 DD 肾脏移植、胰岛移植、胰肾联合移植、心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亲属活体肾移植、儿童双供肾移植、ABO 血型不相容肾移植等多项创新技术均率先在我院开展。遗体捐献肾移植已达 3600 余例,全国第一;年开展肾移植 500 余例,全国第四。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 双重点 " 加持,是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脏移植学分会主委单位,是国家首批肾脏移植医生培训基地,承担着制定全国肾脏移植临床指南、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2013 年," 肾脏移植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 " 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着医院在移植技术创新领域的突出成就。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几代 " 移植人 " 秉持 " 执着、奋斗、创新、勇进 " 精神,在手术台、实验室、病房里日复一日的坚守。

以 " 创新为脉 " 建体系:破解移植难题的 " 中国方案 "

8000 例成功手术的背后,是一套不断迭代、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在支撑。在器官移植领域,供体质量、免疫匹配、术后管理是三大核心难题,交大一附院肾移植科通过六个阶段的阶梯式发展,逐一突破瓶颈,构建起覆盖 " 供体 - 手术 - 术后 " 全链条的解决方案。

团队创新集成捐献者及器官评价、维护、修复技术,建立了捐献者及器官评估、肾脏机械灌注技术及供肾零点病理的综合评价的 " 中国标准 " 和应用指南。打破国外垄断,自主研发智能肾脏低温机械灌注修复系统,优化氧合与压力控制等核心模块,灌注参数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等关键性能指标超越美欧同类产品,国际领先,为供肾提供最优修复方案,保障肾脏质量,提高移植效果;建立我国 HLA 抗体检测技术与排斥反应预警和防控体系,自主创建国人 HLA 抗原库和 HLA 特异性抗体检测平台,让免疫匹配更精准、更贴合中国人的基因特征;建立了排斥预警及有效防控体系、致敏患者 DSA 监测及防控策略,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提高了供受者 HLA 相容度,为排斥防控提供了标准方案;推行 " 系统、个体、精准化免疫抑制治疗 ",国际上首先建立了肾脏移植低毒高效免疫抑制治疗体系,解决了免疫抑制剂剂量大、毒副反应多、效果差的难题;在国内率先制定了移植后细菌、真菌、病毒感染综合预防方案,创建了移植后感染的综合预防体系,有效解决了移植后感染发生率高的世界难题,显著提升患者长期生存质量。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薛武军教授牵头组织全国专家,主持制定了《中国器官移植临床诊疗技术规范》,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了我国的器官移植诊疗技术。主持编定《中国肾移植临床诊疗指南》75 部,覆盖肾脏移植所有技术领域,构建全流程中国技术方案和标准,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操作体系,成为肾移植临床实践依据,是医学领域首部系统性专科技术指南。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院推动器官捐献专业化、OPO(器官获取组织)建设学科化、移植学科体系化的创新实践:成立器官捐献科,组建器官捐献专业化团队,与临床科室深度协作,实现捐献协调、器官获取与移植手术的无缝衔接。这些探索,不仅让交大一附院的移植技术更具 " 中国特色 ",更为全国器官移植学科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 交大一附院经验 "。

聚 " 众力之暖 " 护生命:一场跨越科室的 " 生命接力 "

8000 例,不仅是肾移植科的荣誉,更是全院上下共同托举的结果。在交大一附院,每一台肾脏移植手术,都是一场跨越多个科室的 " 生命接力 "。从患者术前评估开始,医务部统筹协调各科室资源,确保诊疗方案科学高效;宣传部、外联部积极开展器官捐献科普,为移植事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捐献科的医护人员 24 小时待命,无论酷暑寒冬,都第一时间奔赴各地获取供体,与时间赛跑;麻醉手术部团队精准调控患者生命体征,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外科 ICU 医护人员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帮助患者闯过感染、排斥等 " 难关 ";超声介入科、消毒供应科等科室也各司其职,为移植全程提供坚实保障。正是这种 " 全院一盘棋 " 的协作精神,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也让交大一附院的移植事业不断突破前行。

向 " 国际一流 " 再出发:以生命至上诠释医者担当

站在 8000 例的新起点,交大一附院并未停下脚步。"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这不仅是一句承诺,更是医院移植团队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来,医院将继续以 "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 为导向,在高质量医疗服务中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在学科建设上,进一步深化学科体系建设,推动肾脏移植与再生医学、精准医学等前沿领域深度融合,探索更安全、更有效的移植技术;在人才培养上,打造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为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培养更多移植领域的骨干力量,助力我国移植事业整体发展;在国际合作上,积极与国际顶尖移植中心开展交流合作,努力追赶国际尖端水平,让中国的移植技术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从 1 例到 8000 例,变的是数字,不变的是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坚守。未来,西安交大一附院将继续以创新为帆、以协作为桨,在器官移植的征程上脚踏实地、不断进取,为创建国际一流器官移植学科体系而奋斗,为更多终末期肾病患者点亮生命希望,书写新时代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来源 / 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

相关标签

肾移植 技术创新 医学 医疗 专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