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2 日上午,以 " 让新技术不再‘等风来’:科技金融助力新三角循环 " 为主题,由每日经济新闻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联合主办的 2025Inclusion · 外滩大会见解论坛在上海举行。
会上,上海银行副行长俞敏华发表题为《科技创新始于成果转化,成于金融赋能》的主旨演讲。他表示,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科学家、企业家和金融家的相互协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家的角色,其风险偏好与创新企业之间存在天然的不匹配,因此必须要进行自我革命。
俞敏华进一步解释,商业银行需要重塑两个逻辑,以积极拥抱科技成果转化:一是重塑科技企业风险评价逻辑,从 " 看过去 " 到 " 看未来 ";二是重塑科技金融风险收益平衡逻辑,从 " 利差覆盖 " 到 " 价值创造、长远战略孵化 "。
重塑科技企业风险评价和科技金融风险收益平衡逻辑
俞敏华指出,科技创新的核心特点在于高成长性、长周期性、轻资产性、高风险性,技术转化往往面临 " 死亡谷 " 困境,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商业化过程中,因为技术、人力、资金、市场等各种因素交织而造成项目夭折的风险地带。以高校专利发明为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真正能够转化的只有 3.9%。
商业银行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底层逻辑挑战。一是价值评价能力挑战,传统银行依赖历史财务数据和抵质押物进行信贷决策,而成果转化阶段的企业轻资产、软实力难评估;二是风险收益平衡挑战,传统银行贷款利率固定,在这一领域可能利息收入不足抵补风险,同时银行倾向对单笔进行评价,缺乏投资组合思维。
"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家角色,其风险偏好与创新企业之间存在天然的不匹配,因此必须要进行自我革命。" 俞敏华将这种 " 自我革命 " 归纳为两个重塑:
一是重塑科技企业风险评价逻辑。银行信贷评价逻辑从 " 看过去 " 转变为 " 看未来 ",即贷前要以投资视角去评价企业,包括看行业、看技术、看未来;贷中以投行思维设计合作方案;贷后要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项目贷后管理。
二是重塑科技金融风险收益平衡逻辑,从 " 利差覆盖 " 到 " 价值创造、长远战略孵化 "。具体而言,可创新股债联动产品及建立投资组合思维,不以单笔业务回报衡量得失,同时银行、政府、保险、投资机构等多方参与,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一场系统性的革命,四大连接推动生态共建
" 技术走向市场的路径是有规律的,是一个结构清晰、风险递进的复杂过程。" 俞敏华将科技创新的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一是从无到 0 的理论期;二是从 0 到 0 的验证期;三是从 0 到 1 的种子期;四是从 1 到 10 的初创期;五是从 10 到 100 的成长期;六是从 100 到 N 的成熟期;七是 N 到无(归零)衰退期。
近年来上海银行深耕科技金融领域,结合上述七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创设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截至 8 月末,该行通过央行沪科专贷累计为超过 1500 家企业提供低息融资,帮助企业节省超 1.3 亿元融资成本。目前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 1800 亿元,服务科技型企业 1.9 万户。
" 更重要的是,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单单利用银行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积极推动生态共建,连接企业家、科学家和金融家。" 俞敏华说道。
他进一步阐述了实践中的四种具体连接形态:一是连接政策,帮企业省钱;二是连接资本,帮企业找钱;三是连接产业,为企业赚钱;四是连接财资,帮企业管钱。在这四种连接背后,上海银行正在从资金的提供者向生态的组织者进行转型。
" 科技金融其实不是一场简单的叠加,而是一场系统性革命。" 俞敏华认为,一个真正为科创而生的金融服务体系应该具备四大特征,包括全生命周期覆盖、多元化工具、智能化风控、生态化协同。
他同时透露,上海银行本月将要成立产业研究院,进一步加强产业研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更加精准、更加前沿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模型,提升对技术路线和团队背景的评估效率。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