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1 日,2025 心理健康普慈论坛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建院九十周年主题活动在上海举行。论坛以 " 构建精神医学服务新生态,领航健康中国新征程 " 为主题,吸引国内外精神卫生领域的权威专家与会。论坛邀专家围绕国家 " 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 " 行动方案发出倡议。
根据国家的发布 " 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 " 行动方案(2025-2027 年),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陆林,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主任委员赵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主任、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王小平,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王高华,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谢斌,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袁勇贵,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肖俊杰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张庆娥等专家共同签署倡议,号召全国相关机构和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者,锚定 " 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 " 这一关键方向,在精神卫生资源提质扩容上出实招,在服务效率优化提升上见实效,在全民心理素养培育上求突破,以实际行动彰显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赵敏回顾了医院自 1935 年 " 普慈疗养院 " 创立至今的变迁,从单一院区到如今三院联动、成为国家医学中心,凝聚了几代 " 精中人 " 的奉献与努力。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肖俊杰称,中心已从一家本地精神卫生机构蜕变为辐射全国、接轨国际的国家级平台,始终以推动心理健康普惠为己任,并以 " 精神卫生服务年 " 为契机,持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致力于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切实回应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与期待。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陆林分别致辞,肯定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标杆地位。他们还谈到,精神卫生事业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学术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并鼓励医院继续发挥国家医学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论坛开幕式上,青年歌唱家张帆涛与 "600 星合唱团 " 的孩子以一曲《同一首歌》在星穹之下温暖相和。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汪家芳向该中心捐赠了一幅融合两个院区景致的山水画。目前,画作的印刷版已留在 "600 号画廊 ",并邀请观赏者共同再创作。荣获第 30 届 " 白玉兰 " 最佳纪录片奖的心理题材作品《是坏情绪啊,没关系》,由 B 站与该中心联合创作,主创人员现场讲述医患共同成长的故事。
丰富的学术报告紧随其后,200 多位顶尖专家聚焦心理健康数字化评估、脑科学前沿与伦理思考、中西医协同模式等热点展开深度交流。
在推进儿科与精神卫生服务年工作的讨论中,医学专家谈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亟待守护的 " 新边疆 "。当前面临多重挑战:儿童心理问题隐匿性强,易被误认为叛逆或生理问题,导致干预延误;专业医生和治疗师严重稀缺,家庭往往求医无门;社会污名化使家长回避问题;儿科与精神科分离,缺乏 " 心身同治 " 的整合模式。当然,机遇也已显现,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国家政策日益重视,更多资源投向早期预防;人工智能辅助筛查、数字疗法及线上咨询平台为普惠服务提供新途径;" 整合医学 " 推动儿科与心理评估融合,正逐步构建 " 筛查 - 识别 - 转介 - 干预 " 的全链条服务网络。
提到中国心理治疗的临床突破与生态共建时,与会专家特别强调中国心理治疗领域正经历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临床上,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主流流派与中国文化深度结合,实现本土化创新;数字心理治疗跨越发展,危机干预网络日趋高效系统。人才生态上,从博士、硕士至社区心理师、社工和朋辈支持员,队伍持续壮大。借助科普宣传和 " 心理感冒 " 等去污名化概念,公众认知提升,更多人群勇于主动求助,普惠性的心理健康生态正在形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