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全球前沿汽车技术动向如下,如需更具体的内容与分析解读,欢迎订购盖世汽车研究院《全球前瞻技术情报》。
智能网联
舍弗勒推出免触门禁传感器,实现便捷安全的车辆免触出入
基于多普勒雷达技术,舍弗勒推出免触门禁传感器,采用 24 GHz 频率,检测范围达 60 厘米,且在雨雪、极端温度等严苛条件下仍能稳定工作。该传感器可通过 AI 校准适配不同车型,精准分析用户的脚部移动速度与方向,同时具备抗干扰能力,能避免行人或物体出现在检测区域时,车辆意外开启。
图片来源: 舍弗勒
该传感器已在欧洲为主要车企批量生产,适用于 SUV、小型货车、轿车等多种车型,可实现后备箱门、滑动门等的非接触式开和关,解决用户双手占用时(如购物后)难以开启后备箱的问题。未来该产品还计划拓展至北美和中国市场,进一步提升车辆出入的便捷性与安全性。
盖世点评:舍弗勒免触门禁传感器兼具可靠性与适配性,既优化了用户用车体验,也展现了其在车身传感器领域的技术拓展,市场应用潜力可观。
EPFL 与哈佛大学设计混合芯片,实现太赫兹与光学脉冲双向转换
EPFL 与哈佛大学设计的混合芯片以铌酸锂为基材,将微米级传输线嵌入芯片,搭配引导光波的结构,增强太赫兹波与光波的相互作用及转换,同时减少能量损失。该芯片首次在铌酸锂光子电路上探测太赫兹脉冲,将太赫兹电场强度提升超 100 倍,带宽从 680 GHz 增至 3.5 THz,且设计紧凑、低功耗,兼容现有激光器、光调制器等光子技术。
图片来源: EPFL
该芯片可用于开发太赫兹雷达,实现精度达 1 毫米的测距功能,还适配自动驾驶汽车的通信与测距系统,未来有望助力超高速 6G 通信、传感及计算设备研发。
盖世点评:混合芯片为高速通信及精准传感领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麻省理工学院发明新型光子 AI 芯片,助力电动汽车续航提升与自动驾驶优化
麻省理工学院(MIT)新型光子 AI 芯片以光子为数据处理载体,替代传统电子芯片,功耗降低 90% 且几乎不产热,计算速度接近光速;其无需笨重的冷却系统,可通过减少高耗能芯片的电力消耗,为电动汽车释放电机、暖风、空调等系统的电力,同时能大幅降低自动驾驶延迟,高效处理激光雷达数据、高分辨率摄像头信号及驾驶员监控等任务,避免传统 GPU 需液冷、热管理复杂及故障点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 MIT
该芯片可应用于各类现代化的电动汽车,替换当前车载高耗能硅芯片,使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航里程增加 50 英里,同时提升自动驾驶系统反应速度,助力车辆更快应对突发路况(如快速识别并避让穿行骑行者)。
盖世点评:光子 AI 芯片为电动汽车续航与自动驾驶性能突破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Force Motors 推出 iPulse 智能分析平台,优化车队运营效率与成本
Force Motors 与 Intangles 合作研发的 iPulse 平台,基于云原生架构,通过 AI 驱动实现车队智能与预测分析,可实时获取并解读高分辨率车辆数据,提供驾驶员行为、燃油效率、系统健康状态等运营视图,还能对发动机、动力传动系统等关键子系统做根本原因分析,提前识别部件故障与性能下降。平台配备情报指挥中心,提供 24 小时远程监控、警报管理及专家支持,且可通过移动设备与桌面端输出洞察。
该平台作为标准配置搭载于 Force Motors 所有商用车型。
盖世点评:iPulse 平台以数据化、智能化手段提升车队运营透明度与安全性,为商用车队降本增效提供切实解决方案。
Ituran 推出 Ituran KEY 生物识别系统,革新车辆安全访问方式
Ituran 推出的 Ituran KEY 系统,以智能手机为中央验证工具,通过面部扫描或指纹识别完成生物身份验证,验证通过后解除车辆防盗锁止系统并允许启动引擎,无需实体钥匙或 PIN 码,减少钥匙卡被盗、代码克隆等安全漏洞,还可通过软件升级拓展功能,兼容个人与车队用户需求。
图片来源:Ituran
该系统适用于追求高防盗性能的个人消费者及车队运营商,未来有望进一步拓展车辆安全功能边界。
盖世点评:Ituran KEY 以便捷的生物识别技术提升车辆安全等级,为汽车安全系统创新提供新方向。
Littelfuse 推出高精度 TMR 角度传感器
Littelfuse 最新发布两款基于隧道磁阻(TMR)技术的角度传感器 LF53466 和 LF53464,支持 0-360 ° 全角度测量。LF53466 采用 TSSOP8 封装,适用于工业与汽车强振动场景;LF53464 采用 LGA8L 超薄封装,兼容低成本小型磁体。
这两款传感器已完成封装规格定型,通过分销渠道接受样品申请。
盖世点评:该产品通过 TMR 技术创新,在严苛环境下实现了更高精度和可靠性的角度测量解决方案。
福特为车内生物识别系统申请专利
福特此次申请的车内生物识别系统专利,核心依托车辆乘客舱内的多个超宽带(UWB)雷达展开工作。系统搭载含处理器与存储器的计算机,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可让处理器接收多组雷达数据流,通过对数据流进行平均处理生成组合雷达数据流,再基于该组合数据测量乘员的生物特征,最终依据识别出的生物特征启动车辆对应部件。
该系统未来若应用于福特车型,可实现多重实用功能:一是身份验证,通过生物特征替代传统钥匙,完成车辆启动操作;二是个性化定制,基于识别出的用户身份,自动适配座椅位置、空调温度、中控屏偏好设置等;三是功能授权,仅允许已验证身份的用户激活车辆特定功能(如驾驶模式切换、后备箱开启等),提升用车安全性与专属感。
盖世点评:福特车内生物识别系统专利为车辆交互与安全防护提供新思路。
耐世特推出 MotionIQ ™软件套件,优化线控底盘性能
耐世特发布智能运动控制软件套件 MotionIQ ™,整合线控底盘控制、开发工具及车辆健康监测三大功能。其 Control ™模块实现转向、制动及悬架毫秒级协同控制,Health ™模块通过 AI 实现预测性维护。
该套件可赋能高阶自动驾驶、提升安全性,物流车队通过预测性维护降低运维成本。
盖世点评:该套件通过线控底盘全域控制整合,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提供了全栈式解决方案。
自动驾驶
Aeva 推出 Atlas Orion 4D LiDAR,赋能智慧交通管理
Aeva 发布符合 NEMA-TS2 标准的 4D 激光雷达 Atlas Orion,采用 FMCW(调频连续波)技术实现位置与速度同步测量,角分辨率达 0.05 °× 0.05 °,免于阳光眩光与反射面干扰。该激光雷达适用于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机场安全监控和港口 AGV 协同等智慧城市场景,未来可形成 " 车 - 路 - 云 " 一体化感知体系。
图片来源: Aeva
盖世点评:该雷达通过超分辨率架构和抗干扰光学设计,为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提供了高精度感知方案。
华为公开车辆编队新专利
华为最新专利提出分布式车辆编队解决方案,通过局域网动态选举 " 队长车 " 实现本地化实时决策。该专利的技术创新包括:队形动态重构算法将红绿灯通行耗时压缩 58%,横向精准对齐技术避免压线违章,容错式指令闭环提升系统鲁棒性。
应用场景涵盖城市交通走廊拥堵缓解、机场行李牵引车队高效周转、高速公路货运编队节能等。
盖世点评:该专利通过分布式架构与智能算法,解决了集中式编队控制的延迟瓶颈问题。
Swift Navigation 实现厘米级精确定位
Swift Navigation 与台湾大哥大合作推出 Skylark 精密定位服务,通过云校正 GNSS 信号实现厘米级精度。
该服务采用先进大气建模技术,减轻电离层扰动等误差影响,并通过 ASIL 认证。核心优势在于全球运营商级部署,依托现代化地面参考站网络保障服务稳定性。
盖世点评:该服务通过首创的云基架构,为自动驾驶提供了高可靠性的全球精确定位解决方案。
博世和 Cariad 合作利用 AI 提升自动驾驶安全
博世与大众旗下 Cariad 深化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全栈 AI 的 L2-L3 级自动驾驶系统。方案整合生成式 AI 技术,覆盖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完整技术链,采用端到端数据主权控制与动态 OTA 训练机制。核心创新是多模态 VLA(视觉 - 语言 - 动作)框架,模仿人类逻辑思维、提升复杂场景风险识别效率。
图片来源: Cariad
该系统已通过全球测试车队迭代,计划 2026 年量产。
盖世点评:该合作通过生成式 AI 架构移植,为自动驾驶系统带来了类人驾驶的决策自然性与安全性。
Tenso 推出全球首款私人自动驾驶汽车
Tensor 公司发布 SAE L4 级个人自动驾驶汽车 Robocar,定位私人消费市场。车辆采用全栈冗余安全设计,集成 100 多种传感器;首创车载双系统 AI 架构,System 1 处理反射决策,System 2 通过多模态语言模型应对复杂场景。创新功能包括折叠方向盘与滑移屏幕的空间重构设计,以及基于 MCP 协议的 AI 代理自主执行充电、送检等任务。
图片来源: Tensor
该款自动驾驶汽车计划 2026 年下半年在欧美及阿联酋交付,已与 VinFast 建立量产合作。
盖世点评:该产品通过本地化数据处理与 AI 代理设计,为私人自动驾驶市场提供了高隐私保障的解决方案。
中山大学研发 Geotri-VIO 无失真视觉系统,大幅提升复杂环境定位精度
中山大学研发的 Geotri-VIO 视觉系统,核心是三角棱镜投影模型,通过构建围绕摄像头球形视场的切线三角棱镜结构作为投影平面,保留全景图像像素间空间关系,校正非线性失真,在局部与全局几何一致性间实现平衡。
卫星导航(图片来源:中山大学)
该系统可应用于自动驾驶,在城市、室内等 GPS 信号受阻场景提供可靠定位;也适用于移动机器人导航及增强 / 虚拟现实领域,保障沉浸式体验,兼容不同平台与任务,适配实时嵌入式系统需求。
盖世点评:Geotri-VIO 可为多领域高精度导航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推动视觉导航实用化进程。
新能源
宝马推出第六代电机,赋能电动汽车性能与效率升级
宝马第六代电机是其纯电动 Neue Klasse 平台的关键部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适配前轮、后轮及全轮驱动,支持单电机至四电机布局,搭载于 800 伏电气架构。该电机配合新电池技术,能使车辆续航里程提升 30%,快速充电 10 分钟可补充 220 英里续航,且配套分区布线架构降低复杂性与重量,四个中央控制单元计算能力较当前系统高 20 倍。
图片来源:宝马
该电机已在奥地利斯太尔工厂量产,首款搭载车型为 2026 款宝马 iX3(2025 年底上市),未来将覆盖 Neue Klasse 平台 40 款车型,包括纯电动 3 系及 2027 年上市的高性能 iM3(四电机全轮驱动),后续产能还将迁至匈牙利德布勒森,以满足全球电动汽车需求。
盖世点评:宝马第六代电机兼具性能与平台灵活性,推动其电动化战略落地。
东京科技大学开发准固体电解质
东京科学研究所团队开发名为 3D-SLISE 的准固体电解质,基于水基硼酸盐材料。技术创新包括:室温自然干燥工艺使生产能耗降低 90%,水性直接回收技术实现 95% 以上活性材料回收率,双功能浆料分型设计优化电极兼容性。
该材料通过无粘结剂配方,或可有效解决传统锂电池易燃和回收难题。
盖世点评:该电解质通过制造工艺革新,为锂离子电池提供了更安全、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韩德科学家研发铂 - 钙合金催化剂,加速氢燃料电池商业化
韩国 DGIST 与德国杜伊斯堡 - 埃森大学合作研发的催化剂,采用液相法合成铂 - 钙合金纳米粒子,呈核壳结构(内核铂钙有序排列、外壳富铂),利用铂的高催化活性与钙的稳定性,在氢燃料电池阳极测试中,实现性能与耐久性,且生产成本较低。理论研究证实,铂钙原子间强相互作用是其优异耐久性的关键。
该催化剂可直接应用于氢能源汽车与发电装置,解决传统燃料电池催化剂难兼顾性能与耐久性的问题,助力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能源领域的商业化应用推进。
盖世点评:这款铂 - 钙合金催化剂或将助力突破氢燃料电池技术瓶颈。
智能制造及新材料
AIMPLAS 开发可持续阻燃涂料和复合材料,提升移动出行安全性
AIMPLAS 依托 REFUGI 和 NEOCOMP 两大项目,开发可持续阻燃材料。REFUGI 项目采用机械化学工艺研发磷基阻燃剂,整合至木材清漆配方,减少溶剂使用与资源消耗,提升建筑涂层防火性能;NEOCOMP 项目通过干纤维铺放(DFP)、增材制造等工艺,开发含阻燃热塑性胶粘剂的干纤维带、连续增强 3D 长丝等复合材料,兼具优异机械强度、抗疲劳性与防火性能,且降低环境影响。
图片来源:AIMPLAS
这些材料可应用于移动出行领域,如汽车、航空航天的零部件制造,提升交通设备防火安全性。
盖世点评:AIMPLAS 的可持续阻燃材料兼顾安全与环保,为移动出行及建筑领域材料升级提供新方向,助力绿色经济发展。
中国研发新型石榴石陶瓷 YMAG,推动 5G/6G 通信升级
中国团队成功开发新型石榴石结构微波介质陶瓷 YMAG,通过 TiO ₂补偿将温度系数优化至近零,保持高频低损耗特性,基于该材料设计的介质谐振天线辐射效率超 90%。
YMAG 适用于 5G/6G 基站滤波器、卫星通信谐振器等高频设备,未来可应用于提升智能网联汽车天线信号和接收效率。
盖世点评:该材料通过温度补偿技术突破,为高频通信设备提供了低延迟、高稳定性的解决方案。
MATERI'ACT 推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Materi'act 公司推出 NAFILean Vision 生物复合材料,生物基含量达 25%,碳足迹降低 75%。技术创新包括:免后处理注塑集成减少 30% 加工能耗,生物基着色技术满足 CMF(中文解释)定制,生物质填料可视化呈现天然纹理。
盖世点评:该材料通过工艺创新,在汽车外观件领域实现了环保与美学的双重价值。
AI及跨界技术
浦项科技大学发明片状机器人,实现狭窄空间灵活导航与多场景作业
浦项科技大学片状机器人受人类肌肉肌球蛋白启发,采用气动执行器设计,薄如纸张,内部含数十个小气室及多层多通道气路;通过依次注入空气,表面突起可向上下左右及旋转六个方向移动,积累微小力量产生大幅运动,能像毛毛虫般爬行,可灵活控制速度与距离,移动精度堪比人类手指,还具备水下作业能力,同时配套数学模型可预测运动,为设计与应用提供基础。
图片来源:浦项科技大学
该机器人适用于医疗、工业、家用等多场景,未来还有望拓展至勘探等领域。
盖世点评:浦项科技大学这款片状机器人兼具灵活性与实用性,打破传统刚性机器人的应用局限,为多领域作业创新提供新方向。
韩国 KAIST 研发可编程机器人薄片,实现灵活变形与多任务作业
韩国 KAIST 研发的可编程机器人薄片,是嵌入高密度金属电阻器网络的柔韧聚合物薄片,电阻器兼具加热与传感功能,受热弯曲、冷却复原,无需机械铰链或外部传感器。通过软件指令可实时编程其形状、折叠位置与方向,搭配遗传算法、深度神经网络及闭环控制系统,能自适应环境变化,完成行走、爬行、抓取物体等动作。
该机器人薄片未来可优化后应用于灾害救援(进入狭小空间)、个性化医疗设备(适配人体结构)及太空探索。
盖世点评:这款可编程机器人薄片以 " 形态智能 " 突破传统机器人灵活性局限,为多场景自适应作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Fraunhofer IZM 开发柔性混合电子模块,适配汽车复杂安装场景
Fraunhofer IZM 开发的柔性混合电子模块,采用聚酰亚胺基材,将刚性芯片(如传感器、处理器)与柔性电路结合,通过激光直接结构化工艺制作导体线路,可实现三维弯曲与折叠,适配汽车曲面、狭小空间等复杂安装环境。其能在 - 40 ℃至 125 ℃宽温域稳定工作,且重量较传统刚性模块减轻 30%,组装步骤减少 25%,降低生产与安装成本。
该模块可应用于汽车内饰(如方向盘、座椅压力监测)、车身结构(如车门、底盘形变传感)及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实时采集关键部位数据,助力车辆安全监测与性能优化,未来还可拓展至可穿戴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
盖世点评:这款柔性混合电子模块为汽车精细化传感与轻量化设计提供新路径,实用价值突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