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一个团队1年孵化3家AI企业!上海创智学院:他们是学生更是创业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你看它,又胖又软,太萌了!" 在上海创智学院未来大会的入口处,每个人都被一只圆滚滚、毛茸茸的 " 龙宝 " 机器人圈粉,不少人还忍不住上手,撸撸它的大头。

" 别看龙宝现在还只能靠眨眼‘刷存在感’,再过半个月,它就能迈着小短腿走路,到时候还能接得住‘击掌’、听得懂简单互动…… " 守在一旁的团队学生热情介绍。

这只 " 萌系 AI" 的打造者,是 2024 级博士生叶宇翔所在的团队。他们不仅把学院吉祥物做成了 " 顶流 ",更在短短一年里,和导师印真一起孵化出了 3 家 AI 创业公司——平均年龄 24 岁!第 4 家公司,也即将落地。

在上海创智学院,这样的故事不是个例:成立仅一年,学院已孵化 10 家师生创业企业,这群年轻的博士生们以 " 做世界第一的工作,做改变世界的工作 " 的共同信念,让一个个年轻的创业故事,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成果。

00 创业者的 " 非共识 " 创新底气:

从 "Just for Fun" 到 " 剑指千亿 "

" 我们一开始就是为了好玩,想给学院做个吉祥物。" 回忆创业起点,叶宇翔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语气里透着轻松。但这个 "Just for Fun(只是好玩)" 的想法,如今已长成为一个瞄准千亿级市场的 " 万物灵犀 " 项目。

在团队里,成员们常开玩笑,说要 " 做世界上最令人头大的大头机器人 "。

玩笑背后,是实打实的拼劲:叶宇翔总和伙伴们熬到凌晨," 大家的弦都绷得很紧,都想做成好项目 "。仅用三个月,两版机器人迭代完成,第二版的成本,直接降到了第一版的十分之一。

" 成本控制能这么快,全靠中国有完整的供应链。" 叶宇翔说到这里,也卖了个关子," 最终价格会很有竞争力,但暂时还是商业机密。" 眼下,他所在的团队已拿到上海天使投资基金投资,计划从 10 亿级 B 端小 IP 市场起步,希望能让 " 有血有肉 " 的机器人伙伴走进千家万户。

这份创业的底气,既来自团队的执行力,更源于学院对 " 非共识 " 创新的包容。

" 别人觉得‘做吉祥物当创业项目’不切实际,但我们偏想试试,学院也给了我们试错的空间。" 叶宇翔说,这种 " 敢想别人不敢想 " 的勇气,正是学院鼓励的做 " 颠覆性创新 " 的底色。

敢冒高风险的 90 后导师:

" 每天醒来,我感觉又欠了好多钱 "

每天睡不足 6 小时的,还有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冯恺睿。从启动到开源仅用 4 个月,眼下,他和团队正在攻坚世界前沿的大模型太阳能预报项目。

" 说实话,开始做这个项目时,我觉得成功的概率小于 30%。" 可他偏要闯这片 " 无人区 "。" 我期待的并不是严防死守下获得的小成果,而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在这个团队,00 后学生更不含糊,有学生每天凌晨 2 点睡、10 点起,还有学生早起接力。

" 每天醒来,我感觉又欠了好多钱。" 冯恺睿坦言,由于手头的项目初期投入高,他也颇感压力,"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项目每月支出就达几十万元。"

付出,终迎突破。如今,他们研发的项目,其系统性能位列世界第一,能提前 7 天预报出测站级太阳能数据,误差比美国 GFS 系统小 50%,且前不久刚完成开源。" 在学院的支持下,我们会再沿着个人成长价值‘成长斜率’最大的方向,做更高难度、更高风险的事情。"

谈及学院,冯恺睿感触很深," 在这里,要让年轻人对你失去信心,其实是件很难的事。" 正是因为学院鼓励高风险、高价值的创新,对创新的包容,更让他感到安心,所以,他从不担心万一失败了该怎么交差。 

" 在这里,科研项目是‘生得很快乐,死得没负担’。" 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的形容格外生动。

做 AI 创新策源的风向标:

开放生态里长出来的科研自信

" 我们不是传统的师徒,更像创业合伙人。师生都是股东,学生的持股比例比我高。" 叶宇翔的全时导师印真,用这个细节,一句道破上海创智学院独特的 " 创智 " 氛围。

作为万物灵犀公司的首席技术官,90 后的印真光看外貌,常被误认为是学生。他也常和学生一起写代码、打螺丝、吃夜宵。" 很多时候,学生不同意我的观点,我们就平等地讨论、共同推动问题解决。我喜欢跟学生共同作战,像战友一样。" 他说。

这种开放的氛围,无形中助推着科研自信在团队里自然生长。

过去一年,印真团队从零起步,开发了多款模块化机器人,孵化 3 家企业,眼下即将迎来第 4 家。

在学院,创业佳话、佳绩不断:学生黄臻的 " 能动认知智能 " 项目,已和字节跳动、阿里巴巴 " 千问 " 团队在基座模型上深度合作," 模型做出来,就能像产品一样被使用 "。学生宋维团队也敢于挑战国外大模型的短板。" 当时,我们用国外模型做春晓海报,发现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传达上特别有欠缺,改了很多次都不行。" 沿着这一发现,宋维和他的伙伴们索性让模型学会 " 自我反思 ",最终做出能精准传递中华传统文化意境的多模态模型。

不同于传统高校对 " 成果确定性 " 的追求,上海创智学院鼓励师生 " 追前沿、碰硬骨头 ":哪怕项目失败,只要过程是 " 有意义的尝试 ",就值得肯定。

首届上海创智学院未来大会的颁奖台,也是学院诸多创业明星们的 " 出道舞台 "。

今年,拿到 " 魅力四射奖 " 的周宇航,带着 " 入境 " 项目站上领奖台时,分享了一个温暖的初衷:" 想让人在放松时,能根据自己的特征映射到古画中,成为古人形象。" 这个聚焦中国传统艺术的项目,已吸引同在会场的文旅行业的嘉宾主动问津。

" 前程似锦奖 " 得主王天锐的 AI 宠物景观项目也有有趣,据说,研发灵感来自同学的一句抱怨:" 他的猫不理他,他想知道,猫在想什么。" 王天锐灵机一动:" 如果能把宠物心理翻译成人类语言,人宠交互不就更好了?" 如今,她的团队还想打通宠物智能生态," 未来要连接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宠物身份、疫苗、活动情况的三合一统计。"

从实验室的熬夜灯光,到颁奖台上的掌声,再到市场里的初步探索,上海创智学院的学生创业者们,正秉承 " 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 " 的追求,在 AI 赛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

而这些项目之所以能快速落地,亦离不开学院充满战略敏捷的科研布局:不追跟风热点,专挑 " 前沿且有长期价值 " 的方向;不搞冗长的立项流程,让年轻老师、学生能当项目负责人,瞄准高风险高价值的领域快速试错。

从 " 学生 " 变成创业者,他们的每一步都在印证:开放的土壤,才能长出有科研自信、有产业担当的创新力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上海 ai 机器人 吉祥物 导师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