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 昨天
工大卫星:一群“科技后浪”的星海远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卫星在火箭中层层堆叠,

从一颗星独自 " 上天 ",

到未来可实现

" 一箭 20 星 "、甚至 " 一箭 60 星 " 发射,

工大卫星的可持续

迭代的柔性化卫星平台技术体系,

牵动着产能和订单量不断攀升。

与此同时,

这家科创企业的团队

平均年龄却一路下降。

今年上半年,

这支平均年龄 30 岁的队伍,

又成功将 8 颗卫星 " 送上天 ",

国内所有航天发射场被他们 " 发了个遍 "。

探索太空、逐梦星河。

工大卫星的产业化之路势如破竹。

很快,

这群年轻人

将在位于哈尔滨新区的卫星智造工厂,

完成卫星批量化生产。

一场全新旅程亟待开启。

站在巨人肩膀上 " 造卫星 "

卫星上了天,都能干什么?测风云之变、连五洲之音、正万里之程、卫山河之宁……

作为 " 宇宙级 " 天眼,商业卫星待开发的用途之广,需要人类脱离地面束缚 " 升维 " 思考。一个万亿级市场只等有识之士登场。

这就是 " 造卫星 " 的巨大诱惑力。

2020 年底,哈工大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 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 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赶在 2021 年元旦前,陈健和曲成刚带领几个人走出实验室,创立了工大卫星。

与多数技术公司初闯市场 " 缺资金、缺订单 " 的长期困境不同,工大卫星初创次年,就有亿元的订单找上门来。" 这是基于对能力的信任 ",工大卫星总经理助理王群说。

21 年前,哈工大发射了中国高校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小卫星。此后 20 年间,小卫星以平均一年一颗的速度被送上天,20 颗成功入轨的卫星,就是脱胎于此的 " 工大卫星 " 实力的证明。

其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 年)》发布,首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一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相继成立。他们的经验和走过的 " 弯路 ",也成为后来者的 " 养料 "。

" 我们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王群告诉记者。

" 书架 " 到 " 货架 ",挺烧钱的

成立 4 年多来,工大卫星先后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认证和荣誉。

推动科技成果从 " 书架 " 走上 " 货架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不断将哈工大卫星技术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以商业化、市场化模式参与国家 " 新基建 ",工大卫星成功实现我省小卫星制造由科研模式向产业化模式转变。

" 商业航天是出了名的‘四高一长’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 ",王群告诉记者,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势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当下,手握 100 多颗商业卫星订单,工大卫星正迎来新一轮的估值和融资。

" 支持国家航天事业发展,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愿景与行动 ",基于此,他们秉持的是 " 长期主义 ",这就意味着 " 需要很多资金 "。

融资,虽不足以让工大卫星一下子实现 " 奔赴星辰大海 ",但切实地解决了当下 " 技术持续迭代 " 和 " 生产能力提升 " 的问题。

用年轻人干最前沿的事

2022 年,王群刚加入工大卫星时,公司平均年龄是 33 岁," 我是负责拉高这个数字的 ",他自嘲道。三年后,团队平均年龄降到了 30 岁。

在充满科技感的十万级洁净总装测试车间,一群身穿白大褂的年轻人,正做着世界上最前沿科技的一类工作。

由于 " 技术水平要求高 ",工大卫星早期招聘并不容易,招聘的员工大多是学电、软件、测控技术的," 来了现学 ",如今他们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

现在,公司招聘门槛已经是硕士研究生 " 起步 ",团队从 2022 年的 40 多人扩充到 200 多人。

很多年轻人是在发射场,第一次看见发射的瞬间,与公司愿景产生了情感上的共振。王群说,大部分员工的 " 激动人心 " 时刻,是攻克了又一个技术难关、解决了又一个 " 卡脖子 " 难题。

2022 年 9 月 6 日 10 时 24 分 30 秒,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 " 微厘空间 " 低轨卫星导航系统 S4 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工大卫星成功发射的第一颗卫星;

2023 年我国首颗平板式新体制通信试验卫星 " 龙江三号 " 划破苍穹;

2024 年发射 " 微纳双星 " 闪耀升空、医学遥感卫星 " 人民健康号 " 开启健康监测新征程,全年共计 14 颗卫星成功入轨;

2025 年仅一季度就已经发射 8 颗卫星,全年计划发射 20 颗以上。

凭借这支年轻、优秀技术团队的硬核技术,和对市场的敬畏,工大卫星正在竞争激烈的商业航天领域大放异彩。

逐梦星河,启程!

随着人机协同、AR 技术的引入,研发试验总部基地将变得更加 " 科幻 "。

为提高规模化 " 造星 " 能力,2023 年 9 月,工大卫星在哈尔滨新区投资建设研发试验总部基地,通过 "5G+ 智慧制造 " 技术赋能,实现卫星柔性化、批量化、数字化智造技术的全面应用。

今年,工大卫星继续推动数字化建设,实现卫星可批产化架构技术、脉动式柔性化卫星生产线技术、全流程数字化智造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卫星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年产 180 颗 500kg 卫星产能,使其成为国内领先的卫星智造基地。

随着商业航天产业步入 " 黄金发展期 ",工大卫星的发展也在提速。今年以来,公司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订单早早排到了年底。

深耕市场的同时,质量,依然是工大卫星寻求良性发展的坚实保障。而商业卫星企业的两个重要锚点:技术的持续迭代和成本的不断下降,同样是其不懈追求。

工大卫星的产业化之路始终走得清醒,这背后,是与哈工大协同攻关带来的十足底气;这前路,是推动我省商业航天产业链加速形成的万千气象。

商业航天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处于风口的卫星产业迎来更激烈角逐。

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区域生态携手共行,工大卫星这个在市场浪潮中搏击的年轻群体,一面仰望星空,一面脚踏实地,在逐梦星河的旅程中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张焱 张寒冰

编辑:马云鹏

相关标签

卫星 风云 技术创新 哈尔滨 基础设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