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方 日 报 昨天
河源乡村网红李年辉:把工作室搬到田间,让美食故事传遍云端|网络强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客家菜最讲究的,就是一个‘鲜’字。" 李年辉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道出了他从餐饮老板走向乡村网红的那份不变初心。

李年辉,河源市源城区人,河源市万绿渔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年辉渔村(酒楼)创始人。从业二十多年来,他凭借对 " 鲜 " 的极致追求,创新推出 " 生炒万绿鳝皇 "" 生焗万绿湖大头鱼 " 等经典菜品,先后斩获 " 河源东江十大客家菜 "" 广东省星级农家乐 "" 河源十大特色美食 " 等荣誉。

如今,他以 " 餐饮人 + 乡村网红 " 的双重身份,将二十余年扎根餐饮业的深厚经验,转化为短视频创作中的独特优势。他行走田间、寻访时鲜,在 " 从灶头到镜头 " 的转变中,不仅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更借力内容传播,带动乡村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田间寻鲜

拍摄定位升级驱动粉丝增长

晨雾未散时,李年辉已站在古竹镇冬瓜地里。他手持镜头,裤脚沾着泥点,正与农户讨论如何拍摄冬瓜采摘过程——这已是转型后的第 32 次田间拍摄。

去年 7 月,李年辉的短视频还困在年辉渔村的厨房里。

最初他对着镜头卡壳,儿子李志君举着摄像机绕着灶台转圈,拍摄的 " 客家红焖肉 " 视频播放量仅几百次。" 那时候总觉得把菜拍清楚就行,没想到观众想看的是背后的故事。"

转折发生在省委网信办培训后,中山大学教授的授课让他醍醐灌顶。他开始带领团队走出厨房,将拍摄点从单一灶台扩展至田间地头、渔船码头。

如今在东源县船塘镇板栗园,李年辉团队会架上三脚架拍板栗采摘,镜头跟着板栗从枝头落入竹筐;在万绿湖渔船上,他们不仅捕捉渔民撒网的瞬间,更记录了拍摄《一鱼多味》时的惊险经历——天未亮便开船出海,能见度低、风浪大,整个拍摄过程心惊胆战。

最终,这条视频通过展示从捕鱼到将大头鱼分成多味制作成美味菜肴的全过程,不仅生动呈现了客家美食的 " 鲜 " 之本味,更荣获河源市 " 发现河源之美 " 第三届短视频大赛一等奖。这种 " 找食材 + 做美食 " 的串接模式,让他的粉丝量从最初的 5000 涨至 13 万,月均增长约 1 万。更让他自豪的是,去年拍摄冬瓜的农户反馈," 多亏你和政府牵线,我家冬瓜销售翻倍。"

时令鲜食链

三重价值实现乡村共赢

傍晚时分,李年辉在渔村后厨演示麦豆饭家庭版做法。

蒸熟的米饭与焯水的麦豆在铁锅中翻炒,香气四溢。这幕场景通过短视频,让大湾区粉丝留言:" 按您的方子做,孩子吃了两大碗。"

这种 " 时令农产品 + 客家菜 " 的有机结合,源于李年辉对 " 鲜 " 的执着。团队会提前对接农户,根据时令规划拍摄内容,春季拍竹笋炖鸡,夏季拍西瓜凤梨入菜,秋季拍板栗蒸肉,冬季拍天麻鱼头汤。

在拍摄 " 冬瓜宴 " 时,他们不仅展示冬瓜盅、冬瓜蒸肉饼的做法,更在视频中插入农户采摘冬瓜的片段,让观众看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

这种模式实现了三重价值,餐厅引流、农户增收、乡村宣传。

据了解,视频发布后,渔村客流量不仅增加了,拍摄的农户农产品销量也提升,更吸引外地客商批量采购。外界评价这是 " 小切口助农 " 的典型,而李年辉说:" 我愿做政府助农的小小实践者,既展餐厅特色,又帮乡亲推农产品。"

如今,这位 1973 年出生的 " 乡村网红 " 仍保持着每月 6 条视频的更新频率。下一步计划与团队、当地政府深度合作,将河源各乡镇特色农产品拍成助农美食系列,"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河源客家美食和乡土风情被更多人看见,这就是最大的价值。"

撰文:张浩森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