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长春,天高云淡。在长清公路一侧,轨道交通 3 号线南延工程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尽管风中已带有些许凉意,但工地上依然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这条全长 2.7 公里的延伸段,自长影世纪城站出发,终至长春五十九中站,共设毛家沟站与长春五十九中站两座车站。它不仅是现有 3 号线的拓展,更是衔接未来双阳线、重塑城南交通格局的关键一环。
近日,记者走进施工现场,在机械轰鸣与钢筋水泥之间,探寻轨道延伸背后的匠心与坚守。
精密糅合 五法织就城市新动脉
站在长春五十九中站的高架站台,净月潭的景色透过尚未安装玻璃的框架映入眼帘。3 号线南延工程项目长董书博指向远方已具雏形的轨道介绍:" 这短短 2.7 公里,汇聚了五种施工工法——地下暗挖、明挖框构、明挖 U 型槽、地面路基和高架桥。每一步都需如绣花般精细。"
线路沿长清公路铺设,每一段工法的选择都深思熟虑:穿林路段为护生态,选用明挖框构;近学校区域则起高架,最大限度减少对地面的影响。董书博说:" 共有五种施工工法的线路要在 2.7 公里内实现无缝衔接,这种 " 量体裁衣 " 的建设方案,既是对城市空间的尊重,更是对市民出行体验的负责。"
在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崔阳看来,3 号线南延不仅是交通延伸,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它提升了净月片区轨交服务能力,衔接双阳方向,并为未来扩能和大修基地预留条件。轨道交通的本质,是让城市更集约、更高效、更以人为本。"
破冰前行 严寒中筑起车站
毛家沟站主体已封顶,阳光透过未装的门窗洒进站内。副项目长兼土建负责人刘万里仍清晰记得 2022 年冬开工时的场景:" 气温零下 30 ℃,冻土如石,挖掘机铲斗磕出火星都不见痕。"
紧邻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施工防火成为重中之重。动火作业需提前报备,现场配备大量灭火器材,并设专人实时监控。刘万里说:" 焊一个点,围三层防火毯,六人轮班盯守——安全管理没有丝毫放松。"
严寒更是巨大挑战。混凝土浇筑后需覆盖保温,钢筋焊接前要采取预热措施。工人戴两副手套仍冻僵手指,只能轮班进暖棚暂歇。刘万里感慨:" 除夕夜还有人守在工地测混凝土温度 …… 如今车站封顶,每一锤砌筑,都是在为通车倒计时。"
吉林省建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监理工程师赵云,作为土建监理全程见证四年艰辛:" 从方案审核到验收,我们怀揣敬畏。未来通车的那一刻,才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
毫厘必较 以精度守护安全
在高架区间,3 号线南延线工程轨道专业负责人李纯正用道尺检测轨道几何尺寸。" 误差不超过 2 毫米,轨距偏差 ±1 毫米内——这就是‘毫米精度’。" 自 7 月 15 日启动铺轨,团队已完成近半任务。
天气多变,时而烈日当空,时而阵雨突袭。工人们披星戴月,午餐都在工地解决。李纯说:" 有一次刚铺完轨就下大雨,大家冒雨盖塑料布压边,生怕影响扣件固定。"
中铁三局铺轨负责人莫洪兴表示,团队正以 " 多点位 " 作业推进不同区段铺设,始终坚守毫米级精度,力争 " 零缺陷 " 交付,为市民出行和城市发展保驾护航。
智慧赋能 机电中的精密交响
在长春五十九中站厅,机电负责人王苏正用 BIM 模型比对通风管道位置。" 机电系统就像线路的‘神经网络’,供电、通号、消防、通风、给排水等十几个系统要在这里精准对接,本工程建设中,我们始终将《长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机电安装标准》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主线,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有效提升工程品质与效率。以设计标准化筑牢基础,BIM 建模技术深度协同,为后续项目快速复制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轨道机电工程总监理工程师邢国勇从监理角度补充:" 供电如动脉,通信如神经,我们以数据化手段保障各系统零缺陷交付,严格验收每一个细节。"
从长影世纪城向南眺望,3 号线南延如银色丝带,即将串联起城市南部与中心城区。这条轨道背后,是建设者在风雨中的坚守、在林区中的谨慎、在精度上的执着、在技术上的智慧。当列车驶过新站,乘客便捷出行之时,这些默默付出的身影,或许不为人知,却已成为城市发展中坚实而温暖的底色。
来源:长春轨道交通建设共建在线微信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