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房地产市场持续四年下行,销售、投资、房价全面走低,中国城市的增长引擎是否需要重新定义?
9 月 12 日,瞭望智库与普华永道在北京联合发布《机遇之城 2025》报告,并举办 " 从机遇之城看中国机遇 " 研讨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理事连平在会上指出," 十四五 " 时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一次调整,市场已从 " 供不应求 " 转向 " 供大于求 ",区域分化日益显著,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根本性转变。
连平在演讲中强调," 十五五 " 时期,我国将面临人口下降问题。尽管国内在 " 十四五 " 时期后半段已经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但无法根本解决人口迭代的趋势性发展。他认为,房地产市场将受人口下降、城镇化放缓、居民杠杆高企、房企债务压力等多重因素制约,未来市场将从收缩逐步走向平稳,政策应以 " 适度微调、分类施策 " 为主,推动供需再平衡,化解系统性风险。
从 " 供不应求 " 到 " 供大于求 "
连平指出," 十四五 " 时期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深刻调整。自 2021 年下半年起,市场趋势掉头向下,销售、房价、投资、工程建设等关键指标持续走低,至今已持续四年,且尚未见明显企稳迹象。
" 本轮调整是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2000 年行业快速成长以来最大、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轮调整," 连平表示," 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深刻转变情况下的一次调整,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均发生了鲜明和快速的调整。"
这一轮调整不仅是周期性波动,更是结构性转变。从总量看,市场已由过去的 " 供不应求 " 转变为 " 供大于求 ";从结构看,区域分化日益明显,一线城市与部分重点二线城市库存可控,而三、四线城市则面临高库存压力。
他提到,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不仅体现在交易量和价格上,也体现在市场主体的行为变化上。" 在需求侧,近年来住房销售持续大幅放缓,现房销售占比明显上升,房价水平持续下跌。在供给侧,房企金融资源收紧,土地市场扩张势头由盛转衰,房地产开发投资步伐持续大幅下降。"
人口、杠杆与库存三重制约
展望 " 十五五 " 时期,连平认为房地产市场仍将面临多重结构性约束。首先,人口总量下降将成为住宅购置需求减弱的重要因素。" 房地产需求长期看人口。未来中国总人口规模持续减少,将会拖累全国新建住宅购置需求。"
其次,城镇化仍有空间,但增速明显放缓。" 我国城镇化率每增长 1 个百分点,新增人均住宅面积约 0.63 平方米。" 连平引用数据说明," 到 2030 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 9.83 亿人,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升至 44.6 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持续上升。"
此外,居民部门杠杆率已处于高位。" ‘十四五’时期末,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为 61% 左右,处在历史高位;在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步下降。" 连平指出," 由于居民部门存量债务处于相对偏高的水平,居民部门为了减轻偿债压力,减少房产购置和进行存量债务提前偿还是主要的选择方式。"
与此同时,房企资产负债率仍维持在 75% — 80% 的高位。" 尽管住房金融政策对维持部分房企流动性给予了必要的支持,但当前主要上市房企资产负债率仍然在高负债压力水平之上,每年仍有 15 — 20% 的资金用于还本付息。" 连平警告说," 这种情形可能在‘十五五’时期进一步扩散蔓延,进而加剧商业银行房企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
差异化调控与结构性平衡
面对这一形势,连平提出," 十五五 " 时期房地产政策应以 " 促进供需基本平衡、化解系统性风险 " 为核心目标,采取 " 适度微调、分类施策 " 的策略。
在供给侧,应加快推进商品房去库存。" 加速推进商品房去库是推动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工作之一," 连平建议,预计中央将逐年拨款支持商品房和闲置用地收储工作,总计专项债投放规模大约在 1-1.5 万亿元。
在需求侧,需进一步降低居民购房成本。" 预计‘十五五’时期,个人购房利率将适度下调房贷利率,总体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保持在低位运行。" 连平表示,北京上海深圳所在商业银行可能会适度降低购房首付比例。
连平特别强调区域差异化政策的重要性。" 未来人口向大城市流入仍是主要发展趋势,大城市人口集聚性有不小的增长空间。" 他分析说,由于一线和高能级城市是全国居民购买力和产业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地方财政实力相对较强,因此过往土地供给相较于低能级城市更为保守,长期存在供给小于需求的状况。
他建议,继续推进 " 白名单 " 项目融资落地,在 " 十五五 " 初期阶段,达成商业银行对房企 " 白名单 " 专项贷款的全覆盖,维持房企正常经营的流动性支持;各地应推动并落实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逐步落实房地产 " 白名单 " 项目贷款实际放款工作。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转型。这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周期调整,更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反映,意味着过去依赖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投资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当前,房地产已不再扮演拉动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是逐步回归其居住和城市功能服务的本质。政策的角色也正从 " 强刺激 " 转向 " 微调与护航 ",从 " 一刀切 " 转向 " 因城施策 "。
在这场调整中,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短期风险与中长期结构改革,如何在去库存、防风险与稳增长之间取得均衡。但值得指出的是,房地产市场 " 黄金时代 " 的终结,也正孕育着新一轮城市发展逻辑的重构。那些率先摆脱房地产依赖、瞄准新质生产力、融入区域协同网络的城市,将在下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