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号出海 · 第 175 篇
当文学与电影在山西平遥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揭晓创投市场入选名单:15 部当代文学作品等待影像化重生,16 个电影项目在创作的起点静候伯乐。从赵德发描绘百年渔家风云的《大海风》,到老藤书写焦虑逃逸的《自愈者》,再到青年导演以「杀马特」青年与理发师十年情谊开掘社会切口……这些故事能否成为未来银幕上的惊喜?答案,也许就暗藏在今年的平遥。
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公布了创投市场的两大单元——「文学影像化项目」(LPP)与「平遥创投计划」(PPP)。LPP 共甄选 15 部作品,涵盖从短篇到长篇的多种体裁。赵德发的《大海风》以渔民之子为主角,串联 20 世纪上半叶的海洋历史;毕淑敏的《昆仑约定》再现六七十年代青年在极端环境中的理想追寻;老藤的《自愈者》则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个体的焦虑与逃逸。
PPP 单元则汇聚 16 个创作项目,既有跨越现实与虚构的奇思,也有扎根乡土的现实叙事。杨惠晴的《千禧慢慢波》让偶像剧女主角误入现实世界,与现代女性主义者展开一段自我探索;简浩东的《改头换面》书写「杀马特」青年与理发师的十年际遇;安静一的《我姓张,不幸福》则以多人物群像交织呈现亲情与离别。更有邓乔杉的《海街少年》、艾麦提 · 麦麦提的《卖花的男人》,为平遥带来国际化的声音与超现实的叙事。
这一份名单,展现出中国青年导演与文学创作者共同的探索:既面向历史与乡土,又直视当下的都市与心灵困境。未来华语影坛的希望之种,或许正在平遥悄然孕育。
向下滑动,查看「平遥创投计划」(PPP)入围名单
向下滑动,查看「文学影像化项目」(LPP)入围名单
文学改编一直是全球影视产业的「富矿」。在好莱坞,J.K. 罗琳的《哈利 · 波特》系列证明了奇幻文学通过高水准的视觉设计与稳定的框架构建,其影像化改编就可以跨越文化与语言界限;同样,苏珊 · 柯林斯的《饥饿游戏》系列因其对「权力、阶层与青春抗争」等议题的把握,在全球市场赢得了年轻一代观众的追捧。在欧洲,丹麦作家尤 · 奈斯博的犯罪小说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剧,《雪人》等作品虽然评价不一,却成功打开了北欧黑色叙事的国际知名度。而在日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湊佳苗的《告白》被搬上大银幕,展现出「文学气质」与「本土文化」的兼容性,既满足国内观众的情感共鸣,也在海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标签。
这些案例显示出文学改编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首先,影视创作者必须有独特的电影语言,能够把文字的内在张力转化为可视化的叙事魅力;其次,故事要具备可被全球观众理解的普遍议题,如成长、自由、身份、抗争等主题;最后,具备强有力的产业链支持,从资金、制作到发行,才能把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最大化。
平遥的「文学影像化项目」正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赵德发《大海风》拥有宏阔的历史视野;毕淑敏的《昆仑约定》与欧美「青春」叙事可以形成共鸣;而老藤的《自愈者》则触及当下人工智能与心理焦虑的议题,这些都具备潜在的国际传播力。下一步,只需要有合适的导演与制作团队,找到合适的影像化表达,并通过国际合拍和发行,把「中国的故事」塑造成「世界的故事」。
因此,平遥不仅是文学与电影的汇合点,也可能成为中国文学影视化「走出去」的实验场。正如《哈利 · 波特》之于英国学院文化,《饥饿游戏》之于美国青春叙事,未来也许会有一部源自平遥的改编作品,成为全球观众的共同记忆。
苏珊 · 柯林斯的《饥饿游戏》系列小说
译者|小塞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Variety
原文作者|Naman Ramachandran
原文发布日|2025.09.11/ 周四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