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中国 4小时前
315亿,史上“最狗血”公司来港股IPO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禾赛十年,跌宕起伏。

禾赛,渡了十年 " 资本劫 "。

2025 年 9 月 16 日,中国激光雷达制造商禾赛科技(02525.HK)正式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港交所大厅的铜锣被稳稳敲响——李一帆手握敲钟木槌,身旁站着两位合伙人孙恺、向少卿。他们既是并肩 13 年的兄弟,也是一路闯过 " 资本劫 " 的战友,身后还簇拥着高瓴 HHLR、泰康人寿等基石投资者与一众伙伴。

这一刻,距离他和孙恺在硅谷小酒馆定下创业念头的那个夜晚,刚好过去了 13 年。

禾赛港股首日高开高走,开盘涨 7.71% 至 229.2 港元,香港公开发售超购 168.65 倍,国际配售获 14.09 倍认购。今天的禾赛,美股市值约 38 亿美元(约 275 亿元人民币),港股最新市值约 345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315 亿元),这是继 2023 年它敲开美股纳斯达克大门后,这家激光雷达企业以更强的阵容,向资本市场发起的又一次冲刺。

当木槌撞上铜锣、清脆声响漫过大厅时,李一帆或许会想起 13 年前的画面:硅谷深夜的小酒馆里,暖黄灯光裹着啤酒香,他和孙恺碰着酒杯,聊着斯坦福学长学姐的创业故事,酒意上涌时突然拍桌 " 吹牛 ":" 咱们要不然也搞个十亿美金的公司?"

那时李一帆还在美国西部数据集团上班,孙恺还是斯坦福大学在读博士,他们叫上了还在苹果调 iPhone 电路的学长向少卿,在 2012 年底悄悄预研激光气体检测,埋下了创业的伏笔。

为了实现 " 十亿美金公司 " 的梦想,禾赛经历了无数起起落落:创业起点的风生水起,转型的好事多磨,孙恺的出轨事件,Velodyne 专利纠纷的上亿元赔付,冲击科创板的失败,转道美股上市的成功,被列进 " 涉军名单 " 后股价的 80% 暴跌,财报转亏为盈后传出的 " 财务造假 " 做空报告,再到如今冲击港股 IPO。

禾赛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技术、资本与人性的长篇。

从硅谷到嘉定,创业的第一步

2012 年的硅谷,藏着三个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攒起的 " 创业小局 " ——彼时他们都在美国的科技中心,李一帆在西部数据集团负责硬盘业务,孙恺在斯坦福攻读热能工程博士,向少卿则在苹果总部做电路设计。白天各自上班上学,晚上聚在一起讨论激光气体检测的可能性。

这段兼职创业的日子,没有正式团队名称,没有融资,甚至没有明确分工,却成了禾赛的 " 技术摇篮 " ——他们摸清了激光技术从实验室到民用的核心难点,也磨合出 " 李一帆看市场、孙恺钻技术、向少卿抓落地 " 的协作模式,为两年后回国注册公司、推出激光气体遥测产品埋下了关键伏笔。

2014 年,他们瞄准了国内的独特机遇,决定回国。当时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能源、工业领域激光检测需求激增,他们在硅谷打磨的激光气体遥测技术恰好填补了这一缺口。更关键的是上海嘉定对创业的大力支持——连续 3 年研发经费 50% 补贴和免费的办公场地,让他们对技术落地少了很多顾虑。

而中国制造业,尤其是长三角的完整供应链,从精密元器件到量产组装的高效配套,拥有硅谷难比的优势,能够快速将实验室技术转变为商用产品。这份 " 政策红利 + 市场需求 + 供应链支撑 " 的三重机遇,让他们结束了硅谷创业,带着技术蓝图扎根嘉定。

他们拿着 200 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在上海嘉定注册了 " 禾赛科技 ",其名取自硅谷的圣何塞(San Jose),他们的创业梦想开始的地方。

禾赛初期聚焦激光气体检测业务:这项技术源自斯坦福实验室,团队花一年多时间实现了这项技术的产业化(精度达十亿分之一,成本可控、性能稳定),不仅能在城市燃气管道定位甲烷泄漏、工业厂区监测有毒气体,还能装在无人机上巡检,甚至在天津爆炸后通过无人机检测有害成分辅助救援。

凭借强实用性,他们很快拿下了国内最大民营燃气集团订单,但他们都很清楚:气体检测的市场空间不足以支撑一家独角兽的崛起。

2016 年,禾赛迁移激光气体检测业务中的激光发射、信号处理等底层技术,正式向车载激光雷达转型。同年 10 月,他们发布了 Pandar32 ——这是国内首批量产级 32 线激光雷达,禾赛也借此正式切入智能驾驶赛道。

2017 年,禾赛的 Pandar40 面世,客户矩阵实现跨越式扩张。

在国内市场,禾赛拿下了蔚来、百度 Apollo 等公司的早期订单,智行者、驭势科技等本土自动驾驶公司批量采购 Pandar 产品用于无人配送车试点,博世中国、京东物流也相继与禾赛达成定制化合作,禾赛形成了覆盖 Robotaxi、物流、商用车的多元化客户网络。

与此同时,禾赛也逐步进入北美市场,与激光雷达行业龙头 Velodyne 正面竞争,凭借性能与价格优势(定价仅为 Velodyne64 线产品的一半),其首单就拿下了自动驾驶配送公司 Nuro 的订单,成为了自动驾驶浪潮中的新星。

丑闻与裂痕

哪想到,还没开始渡资本劫,情劫先找上门儿。

2017 年,禾赛刚在激光雷达领域站稳脚跟,业务如日中天,正处在 B 轮融资的关键阶段。

就在此时,时任禾赛董事长的孙恺,公开在朋友圈写下长文,承认与汽车分析师崔琰 " 双双婚外出轨 ",甚至扬言 " 就算放弃公司,也要抓住真爱 "。这篇宣言像一把钝刀,割开了禾赛的团队信任,也让资本圈瞬间紧绷。

孙恺不仅是禾赛联合创始人,更身负董事长和首席科学家的重任,一举一动牵系着公司的未来走向。面对孙恺出走的风波,投资方百度、磐谷创投等一众机构显然难以坐视。

彼时百度已在 2017 年 9 月完成对禾赛 1.04 亿元的增资,持股 10.86%,成为第四大股东。

事件爆发后,百度并未撤资,但紧急要求与创始团队面谈,核心诉求是 " 确保技术团队稳定 " ——毕竟禾赛的激光雷达技术深度绑定孙恺的研发路线,资本不敢赌核心技术人员流失。

其他早期机构如高达投资、将门创投则更直接,在后续补充协议里加了 " 双保险 ":一是孙恺需签署竞业禁止协议;二是设下估值调整条款,若 2019 年前车规级雷达未能量产,创始团队需按 12% 年化利率回购股份。

团队内部的应对则更务实。孙恺在舆论压力下辞去董事长职务,由李一帆接任法人,扛起公司运营大旗。但为保技术连贯性,他仍保留首席科学家与董事席位,继续主导研发。

这种 " 退位不退权 " 的安排,暂时稳住了技术团队。

故事的最后,崔琰辞去了原券商的职位,沉寂一段时间后转投华西证券继续从业;孙恺则一边修复婚姻关系,一边重新投入禾赛的发展。李一帆曾玩笑称孙恺的清华学神妻子超星对禾赛 " 垂帘听政 ",暗示了超星对禾赛发展其实也功不可没,侧面显露出出轨门对团队稳定性的影响。

这场感情风波虽已成往事,却成为禾赛创业史上独特的一笔——它提醒人们,创业场域里的 " 私人选择 " 从非真的私人:当核心管理者以 " 放弃公司 " 为代价追逐婚外情,不仅会撕裂团队信任的纽带,更会让资本对企业的 " 稳定性预期 " 崩塌。哪怕是靠技术突围的硬科技公司,也经不起 " 用商业根基赌一时情感冲动 " 的损耗,而 " 私德与责任的边界 ",从来都是创业者绕不开的隐性考题。

而这份 " 浪漫 " 的底色,在禾赛创始人身上早有迹可循。虽是理工男,李一帆和孙恺多少都带着点儿 " 浪漫主义 ",早年李一帆用 3D 打印的 " 最大钻戒 " 求婚的视频,还曾在人人网上小火过一把。只是谁也没想到,多年后孙恺会因一场失控的 " 浪漫 ",给公司带来一场震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孙恺事件的余波还未散,更大的劫数已在海外酝酿。

2019 年,禾赛的最大竞争对手、全球激光雷达龙头 Velodyne 突然在美国起诉禾赛,称其 Pandar 系列雷达侵犯旋转式激光雷达专利,要求停止销售并索赔 2 亿美元。这场诉讼恰逢禾赛筹备科创板上市的关键期——当时科创板对 " 核心技术独立性 " 要求严苛,专利纠纷直接让 IPO 进程按下暂停键。

考虑到正在科创板 IPO 进程的关键节点,急于上市的禾赛很快在 2020 年 7 月与 Velodyne 达成和解,同意一次性支付 1.6 亿元补偿费,2020-2022 年每年再支付固定专利许可费。

这笔支出直接导致禾赛 2019 年净亏损扩大至 1.5 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 2.5 亿元。更棘手的是,禾赛付出了高额的和解费,取得了双方后续产品的自动互相授权,其科创板上市计划却仍在 2021 年彻底搁浅。

关于禾赛为何科创板上市失败,外界众说纷纭。

根本原因可能是当年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审核有两大核心——技术纯度和商业化前景,而禾赛恰好卡在这两点上。

一方面,与 Velodyne 的专利诉讼,直接违反了科创板 " 核心技术无重大权属纠纷 " 的硬规定,技术不确定性成了关键障碍;另一方面,科创板虽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但只认可 " 研发投入型亏损 ",禾赛因专利赔偿产生的非经营性亏损,明显不符合这种导向,审核中被反复追问。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技术转型节奏。2019-2021 年禾赛从机械式雷达转向芯片化,研发费从 0.29 亿涨到 1.68 亿,但营收没跟上,呈现 " 高投入低产出 ";它又没能像半导体企业那样给出明确的量产节点,再加上专利纠纷削弱了技术独立性的可信度,最终科创板上市告吹。

禾赛不得不转向美股市场。

转向美股的禾赛,构建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叙事体系,其核心是将技术参数转化为资本市场能理解的成长逻辑。2023 年上市前,禾赛重点推介的 AT128 激光雷达成为关键筹码,重新定义了车规级激光雷达的性能标杆。

禾赛展示出在百度 Apollo、理想汽车等头部客户中的装机量,以及第四代自研芯片带来的 60% 成本降幅。此时的禾赛全球市占率突破了 37.3%,打破了 Velodyne 等国际巨头的长期垄断,市场看到的是他们正在形成的技术护城河。

2023 年 2 月,资本市场终于对禾赛敞开大门。禾赛顶着 " 激光雷达第一股 " 的标签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 19 美元 / 股,募资 1.9 亿美元,上市首日股价上涨 11%,市值约 26 亿美元。

但资本市场的神话,又被现实击碎了。

2023 年下半年,激光雷达行业价格战打响,禾赛的毛利率从 2019 年的 70.3% 跌至 2023 年的 35.2%,股价随之开启下行通道;2024 年初,美国国防部将禾赛列入 " 涉军企业清单 ",禾赛股价在去年一度跌至不到 4 美元,较发行价 19 美元累计下跌约 80%,总市值蒸发超百亿人民币,一度坑惨了投资者。

面对疾风,禾赛并没有坐以待毙。

触底后,禾赛 2024 年业绩逐步回暖并在年底迎来爆发。核心支撑来自三季度财报释放的积极信号——营收 5.4 亿元,同比增长 21.1%,激光雷达单季交付 13.4 万台,毛利率提升至 47.7%,净亏损较上年同期收窄 50%。

第三季度财报带来的积极信号,叠加推动股价从 4 美元低位逐步回升至 20 美元附近。2024 年底,公司以 50 万台交付量、7.2 亿元四季度营收及 1400 万元全年 Non-GAAP 净利润,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全年盈利的激光雷达企业,ADAS 市场累计出货量排名第二,点燃了市场信心。

但仍需注意的是,禾赛在 2024 年下半年实行了两轮裁员行动,被裁员工表示 " 可能是为了让全年财报更出彩,才出此下策 "。

今年 3 月,禾赛再次面临挑战。美国做空机构蓝鲸资本(Blue Orca)发布报告,直指禾赛 " 财务造假 ":其质疑禾赛财务数据矛盾、与奔驰的 " 独家合作 " 存疑、毛利率异常,并暗示其产品涉及军用,当日禾赛股价下跌超 7%。

对此,禾赛否认所有指控,且正式起诉美国国防部将其列入 " 涉军名单 ",强调无军方合作,在这场攻防战中稳住了股价。

不少禾赛的长期投资人选择了在他们美股上市后套现离场。2023 年禾赛的上市初期机构持股占比为 65%,随后百度、光速资本等早期投资方持续减持,到 2025 年 8 月港股 IPO 获批时,禾赛美股股价虽回升至 25 美元,但机构持股比例已降至 42%。

港股突围

2025 年 9 月的香港资本市场,正迎来一波特殊的 " 回家潮 "。

当禾赛的招股书在联交所官网披露时,高瓴 HHLR 等六大基石投资者共计以 1.48 亿美元的规模参与锁定认购,这在港股 IPO 中占比不小——高瓴 HHLR 拿下约 5000 万美元,泰康人寿约 2800 万美元,WT Asset Management 3000 万美元,Grab、宏达集团、Commando Global Fund 等也分别参与认购。

在冲击此次港股 IPO 前,禾赛已走过多轮关键融资,核心投资方贯穿其技术转型与市场扩张全程。2014 年天使轮获晨兴资本 200 万美元投资,为回国落地奠定基础;2017 年 B 轮融资中,百度以 1.04 亿元增资持股 10.86%,成为第四大股东;2020 年 C 轮及后续融资里,高瓴 HHLR、淡马锡、光速中国等机构相继入局,累计募资超 3 亿美元。

对禾赛而言,这场双重主要上市的背后,是穿越地缘迷雾的战略突围。

2024 年 " 涉军名单 " 导致的 80% 股价暴跌,让禾赛深刻体会到美股市场的政策敏感性。相比之下,香港作为国际资本与内地产业的 " 超级联系人 ",既能承接高瓴等人民币基金的战略投资,又能保持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

禾赛的港股上市,本质是一场资本叙事的重构。

在美股市场,其价值常被简化为 " 中概股 + 硬件股 " 的双重标签,遭遇做空时更易被放大地缘风险;而港股投资者更关注其全球市占率背后的技术纵深,以及与百度 Apollo、蔚来等生态伙伴的协同效应。基石阵容中泰康人寿与 WT Asset Management 的参与,更暗示着长线资金对 " 硬科技 + 车联网 " 赛道的配置逻辑正在形成。

这种转向并非孤例,而是席卷中概股的资本迁徙浪潮。

近一年来,中概股的资本迁徙路径呈现鲜明的战略聚焦:爱奇艺于 2025 年 8 月重启港股二次上市计划,拟募资 3 亿美元锚定长视频与 AI 内容生态,目前已聘请投行推进上市申请;新能源领域的极氪则以更彻底的方式完成 " 美股转港股 ":2025 年 5 月宣布从纽交所退市并私有化,随后并入港股上市主体吉利汽车,成为中概股回流的标志性案例。

这些选择背后是共同的逻辑:规避美股地缘政策波动,借港股 18C 章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制度对接南向资金,让本土资本更清晰识别业务与产业链的深度绑定。

结语

回望 2012 年硅谷小酒馆的那个夜晚,李一帆、孙恺、向少卿或许想不到,十年后的资本征程会绕经如此多的险滩。

如今,距离那场朋友圈风波已过去八年,禾赛创始团队的股权与决策权结构随港交所招股书进一步清晰:孙恺持股 7%(表决权 24.6%)主导核心研发,李一帆与向少卿各持股 6.7%(表决权 23.7%)共同统筹运营,形成 " 技术定方向、双轮抓落地 " 的三角架构。

虽偶有 " 短期盈利与长期研发 " 的协调成本,但这套历经十年磨合的机制,既保障了 AT128 等标杆产品的技术连贯性,又支撑了其成为全球 ADAS 市场第二大供应商的商业化突破——这或许正是禾赛能在美股波动后仍获高瓴等基石投资者押注的底层逻辑。

从科创板折戟到美股惊魂,再到港股突围,禾赛的 IPO 十年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硬科技企业在技术突围中的执着,也映证了其在全球资本版图重构中的生存智慧。

暗里渡劫十余载,禾赛下程向光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港股 ipo 激光雷达 美国 西部数据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