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铸就的护城河令人羡慕,但并非密不透风。"
" 人人都想杀死 Model Y,可结果呢?"
最近,拿到了 8 月零售数据,凭借 39,413 辆的输出,Model Y 成功拿下了中国车市单车型亚军。文章开篇的一句话,成为了我发自内心地感叹。
自从实现国产化以来,这辆中型纯电 SUV 可谓遭遇了自主品牌一轮又一轮的围攻。但纵使身处竞争激烈的泥潭之中,仍能屹立不倒。
上月,主攻大六座市场的 Model Y L 突袭入场,结合目前的反馈来看,虽然在综合体验上,并不如类似理想 i8、乐道 L90 般的对手,但就是可以获得终端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收割到足够繁多的订单。
说实话,不佩服不行。
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肯定得益于比较均衡的产品力。譬如,即便仍使用着 400V 的平台,Model Y 的综合能耗与续航表现仍是同级别绝对佼佼者。相比之下,占据更大比重的则是品牌。很多选择下单这辆中型纯电 SUV 的用户,完全冲着 " 特斯拉 " 的金字招牌。
而这恰恰也是其目前最为依仗的护城河。不过,理性客观地讲,虽然这道屏障令人羡慕,但并非密不透风。
正如文章标题所言,Model Y 的难以撼动,始终无法掩盖 特斯拉今年位于全球市场的持续失血。
" 迟早会被撕下一块肉来 "
" 如果乐道 L60 能挂特斯拉的 LOGO,你们觉得一个月能卖多少台?"
本月初,蔚来发布了二季度财报。第二天的专访中,李斌谈及了 Model Y 的遥遥领先,并朝在场所有人不禁发问道。
而在我看来,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本意为,乐道 L60 的产品力很优秀,甚至价格明显更便宜,但在声量上实在差太多了。特斯拉的影响力,包括马斯克的个人光环,为 Model Y 实在是加分太多,让大多数追赶者都望尘莫及。
这种感觉,的确让人无可奈何,却又是汽车行业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 卖车,拼到最后,就是看品牌。"
眼下,身处实际体验愈发同质化,马太效应不断加剧的智能电动车时代,类似现象尤为突出。Model Y 的难以撼动,亦是如此。
对于诸多挑战者来说,巨大认知鸿沟的存在,不接受也得接受。
站在用户的角度,中国车市就是存在很大一批 " 只看特斯拉 " 的潜客,和那些 " 只选苹果 " 的消费者几乎一脉相承。无论自主品牌祭出怎样的攻势,该群体就是能一直不为所动。
他们购车时的心理状态,更像是非 Model Y 不选。反正,肯定不会出错,保有量与保值率又高,解释成本又低,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但即便如此,当拉出这辆中型纯电 SUV 过去 12 个月的零售数据,依旧能够发现迈入今年以来,在华碍于焕新版的切换,一定幅度的波动仍然存在。事实证明," 难以撼动,并非永远。"
还是那个道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主品牌持续不断的围攻,Model Y 迟早会被狠狠撕下一块肉来。BBA 在华目前的处境,便是前车之鉴。虽然品牌铸就的护城河坚不可摧,但绝不是没有破绽与漏洞。
由此不禁试问,谁才是 Model Y 最忌惮的对手?答案直指华为与小米。实际上,眼下针尖对麦芒的争锋,已经徐徐拉开了帷幕。
就拿一夜斩获 20 万张大定的 YU7 为例,8 月销量已经迅速爬升到了 16,548 辆。不出意外,只要制造端给力,9 月突破 2 万辆板上钉钉。
而从杰兰路发布的针对 YU7 首批车主画像研究报告来看,Model Y 没有任何悬念成为了占比最高的核心对比车型。
更有接近 35% 的用户表示,如果 YU7 未上市,将不会选择其它产品,24% 的用户表示会暂缓购车决策。
简单翻译过来,小米的号召力包括雷军的个人光环,让 Model Y 正面临着入华以来最残酷的一仗。
反观 " 有过之无不及 " 的鸿蒙智行,无疑又朝着炙烤的火焰中投入几把干柴。马上尚界 H5、问界 M7 的接连入场,也将是一场抛给 Model Y 上下夹击的极限压力测试。
明年,结合相关爆料来看,鸿蒙智行旗下在售产品,更是一举有望超过 17 款, " 五界 " 都将有新车上市。你猜,它们会不会进一步冲击特斯拉的腹地?
况且,要知道,虽然在品牌层面暂时无法与之抗衡,但以 " 蔚小理 " 为首的新晋选手们,同样正在迎来供应层面的大爆发。20 万元 -30 万元的价格带,俨然便是大家投入 " 重兵 " 的主战场。
如下饺子般的推新节奏,相信也够特斯拉喝一壶的。在此过程中,难以撼动的 Model Y,到底还能稳坐泰山多久?或许,Model 3 在华的销量下滑曲线,便是前车之鉴。
" 前院风光掩盖不了后院起火 "
此刻,试图用一句话总结特斯拉目前位于全球的真实处境,我给出答案为," 欧洲市场萎靡不振,美国市场风雨飘渺,中国市场强敌林立。"
好在,过去的 8 月,在华得到了一丝短暂的慰藉。
具体来看,包含出口部分后,共售出新车 84,159 辆,同比增长 9.3%,环比更是大增 31%,较 7 月的销量低点大幅反弹。
可一旦将视角放大,前院的风光掩盖不了后院的起火,特斯拉身处其它板块,持续的失血仍在继续。
以欧洲市场为例,从法国统计的相关数据来看,8 月其新车注册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47.3%,十分讽刺的是整体汽车市场销量却增长了近 2.2%。
在瑞典,电动车整体销量持平,汽车市场总销量增长 6% 的大背景下,特斯拉注册量却出现 84% 的暴跌。无独有偶,望向丹麦,特斯拉 8 月的注册量同样下降 42%;荷兰市场则下滑了 50%。
相比之下,特斯拉位于挪威和西班牙,销量虽然有所上涨,但增速远不及同样今年猛攻欧洲的比亚迪。
要知道,挪威一直是特斯拉投入巨大精力深耕的国家,且该国几乎所有新售汽车均为电动车。8 月,特斯拉身处挪威注册量增长 21.3%,比亚迪的注册量则飙升 218%。
而西班牙,由于对电动车提供最高 7000 欧元的补贴。8 月,特斯拉销量从去年同期的 549 辆增至 1,435 辆,增幅达 161%;反观比亚迪,销量则增长超 400%,增至 1,827 辆。
年初至今,比亚迪在西班牙的累计销量激增至 14,181 辆,增幅达到 675%;而特斯拉在当地的销量却只有 9,303 辆,增幅仅为 11.6%。
总之,结合种种迹象,其今年 " 失守 " 欧洲已成定局。在售产品的单一、马斯克的言论、中国车企的挤压,都是背后一根根致命的 " 导火索 "。
更为雪上加霜的,无疑是特斯拉位于本土市场的崩盘。
要知道,曾经最高点时,其纯电市场份额占比一度达到过恐怖的 80%。但过去的 8 月,却下滑到了只有 38%。据悉,这是自 2017 年 10 月 Model 3 实现量产以来,首次跌破 40% 大关。
从相关机构的调研来看,美国本土消费者越来越多开始选择竞争对手的新款产品,而不是特斯拉旗下的老款车型。
换言之," 新鲜感 " 的消失,便是其纯电市占率严重下滑的罪魁祸首。
奈何,随着特斯拉战略重心的转移,无人驾驶出租车和人形机器人被推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近期,马斯克再次重申 FSD 和 Optimus 的规模化,将是整个公司优先级最高的事项。
" 未来,80% 的市值将由它俩提供支撑。"
上周五,特斯拉董事会更是提出一份前所未有的薪酬方案:" 若十年内公司市值升至 8.5 万亿美元,马斯克可再获价值万亿美元的股票激励。"
如此丰厚的一张大饼,瞬间引发了热议。
而在大家看来,最关心的痛点无外乎集中在:" 特斯拉拼命吆喝的诗和远方固然美好,但到底如何度过眼下这段困难的日子?"
毕竟,究其底色,还是一家汽车公司。基本盘不稳,再多的构想都是空中楼阁。总感觉今天文章的主角,还需要一辆爆款,把失去的腹地夺回来。愈发好奇,传言中的 " 廉价车 ",今年到底还会有吗?
至于特斯拉还要在这难熬的 " 下行周期 " 待多久。老实说,截至目前,尚未找到破局与突围的强点与信号。
最后四个月,欧洲市场萎靡不振,美国市场风雨飘渺,看似依旧很难改变。仅仅依靠中国市场的苦苦支撑,迟早有渐渐透支的一天。
而我一直笃定地觉得,整车业务才是其诸多新业务向前不断推进的绝对支撑。
如今,该条线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让特斯拉很难进入到原本期待的良性循环之中,总是带给外界一种顾此失彼的感觉。
十分微妙的是,就在昨天,结合最新消息,马斯克再次购入了 250 万股,总价值约 10 亿美元。
这位掌舵者,看似对于公司的未来信心充沛。那么,究竟结果如何,让我们且走且看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