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2025 年 9 月,罗永浩对餐饮品牌西贝的这一指责,瞬间将预制菜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断然否认:" 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
最新的事件进展上,西贝 15 日发布官方致歉信称,为了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让顾客拥有更好的体验,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罗永浩则微博发文表示,决定放弃进一步追究西贝。
虽然两者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但也引发了全社会对预制菜的关注,暴露了行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什么是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如何保障?这个规模庞大的行业将走向何方?
预制菜的罗生门:商家与消费者有不同的定义
目前对于预制菜的官方定义中,市场监管总局的定义被屡屡提及。2024 年 3 月 21 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 ( 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 ) 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从菜肴属性看——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此外,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但在消费者的朴素认知里,非现做的就是预制的。商家对 " 非预制 " 的辩解,虽然合规,却没有满足消费者对 " 热锅现炒 " 中烟火气的期待。
因此预制菜越来越成为餐饮行业的一道罗生门: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料理包遮遮掩掩地出现在餐厅后厨,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总有防备和不信任感。
那么预制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些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总有不信任感?
预制菜的本质是烹饪的工业化
首先就事物的本身看,预制菜更像是把烹饪的过程工业化。众所周知工业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大规模地生产出质量稳定、规格统一的产品。
预制菜很好地实现了上述目标:标准化:这是工业化的基石。预制菜有严格的 " 菜谱 " ( SOP,标准作业程序 ) ,对每份菜的食材克数、调料配比、烹饪时间、温度都有精确规定。这意味着无论在哪个城市、由谁操作,最终出品的味道和外观都高度一致,消除了传统厨师 " 手感 " 和 " 经验 " 带来的不确定性。
规模化:传统餐饮一盘一盘地炒,产能有限。预制菜则在中央厨房 ( 可以理解为 " 食品工厂 " ) 里,使用大型自动化设备进行批量生产,一次可以做出成千上万份同一道菜。这种规模效应极大地降低了单位成本。
效率化:餐厅使用预制菜,省去了最耗时、最依赖人力的环节——洗、切、配、部分预加工。后厨变成了 " 加热和组装车间 ",翻台率大大提高,人力成本显著下降。
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工业品的特点就是质量稳定。预制菜通过食品科学技术 ( 如急速冷冻、真空锁鲜等 ) 解决了传统餐饮菜品口味每天波动、依赖厨师状态的问题。同时,它也使得连锁餐饮的扩张管理变得简单——只需要管理好供应链和加热操作,而非难以复制的厨师。
因此从产业端来看,预制菜被视为餐饮企业 " 降本增效 " 的重要工具。预制菜既能加快出菜速度,又能提升餐厅翻台率,有效应对人力成本上涨、经营压力增大的行业困境。
烹饪工业化的劣势:加剧消费者的不信任感
然而即便预制菜有种种优点,但消费者的反应看,对于预制菜的接受度与信任感并不能算高。背后的原因有许多,例如信息的不透明、标准的不统一、口味的不突出等。
但核心原因或许还是预制菜工业化的生产过程。所有工业化食品都存在 " 信息黑箱 " ——即消费者看不到生产过程。而预制菜将这个黑箱进一步放大和复杂化了。
例如与传统买回家自己做的菜相比,预制菜的链条更长:从中央工厂生产到长途运输又到仓储再到二次加热 ( 可能由餐厅或店员操作 ) 。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潜在的卫生和保鲜风险。消费者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过去在运输、仓储环节出现过的变质、过期食材更换标签等问题。
过去我们去餐馆,至少还能看到一个 " 明厨亮灶 ",心理上感觉更放心。而预制菜的 " 厨房 " 是一个远在几百公里外的、消费者很难直接接触中央工厂。这种 " 不可见 ",加剧了不安全感。人们会想象:" 一个我看不到的地方,会不会为了效率和成本,在卫生和用料上妥协?"
此外,食品不仅仅是营养物质,还承载着情感和文化。现炒现做的饭菜带有 " 锅气 ",代表着 " 新鲜 "、" 用心 " 和 " 生活气息 "。而预制菜则带有强烈的 " 工业感 "、" 标准化 " 和 " 流水线 " 标签,加之预制菜的口感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也难以和现做的媲美。
结语:预制菜的未来在于如何重建信任
在此背景下要重建消费者信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更高的透明度、更严格的监管和标准、更真诚的沟通、更长期的付出。从而用长期、稳定、安全的产品品质来慢慢扭转公众对预制菜的刻板印象。
最后需要关注的是据第一财经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悄然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 " 身份 " 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相信随着国家标准的出台,预制菜行业将迎来更规范、更透明的发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