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 昨天
自动驾驶:万亿赛道的终极博弈,下一个十年谁主沉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若说过去十年是移动互联网重塑生活的黄金期,未来十年,自动驾驶必将成为改写人类出行逻辑的核心力量。

从科技巨头到传统车企,再到资本市场的敏锐玩家,都清楚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对万亿级市场蛋糕的激烈角逐。

特斯拉 FSD、Waymo 的 Robotaxi、百度 Apollo 的城市 NOA ……这些高频出现的行业名词,背后是技术迭代加速与商业边界拓展。

我们正经历交通出行领域堪比 " 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 " 的范式转移,当下正是从 " 辅助驾驶 " 向 " 完全无人化 " 跨越的关键拐点。谁能率先突破 L4 级自动驾驶大规模商用瓶颈,谁就有望握住未来十年全球科技与出行产业的话语权。

01

技术路线之争:两条路径的较量与进化

如今试驾主流新能源车,L2+ 级辅助驾驶已不新鲜:自动跟车、车道保持、高速领航,部分车型甚至能实现城市道路自主变道。

2023 年起,城市 NOA 快速落地,标志着自动驾驶从 " 简单高速场景 " 迈向 " 复杂城市环境 ",但这只是行业序幕。

按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标准,自动驾驶分 L0 至 L5 六级。目前量产车型多处于 L2 向 L3 过渡阶段,真正的 " 无人驾驶 "(L4/L5)仍局限于特定场景——如 Waymo 在旧金山的全无人出租车、封闭园区的自动驾驶物流车。

即便头部企业有局部突破,L4 级大规模落地仍面临技术可靠性、法规适配性与成本控制三重考验,而行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已形成两大阵营:

1. 纯视觉派:特斯拉的 " 数据驱动 " 之路

以特斯拉为核心的纯视觉路线,靠摄像头模拟人类视觉,搭配 AI 算法实现感知决策。优势很明确:摄像头成本低、易量产,叠加超千万辆在运营车队,能持续收集海量路况数据反哺神经网络。

如今 FSDV12 已实现 " 端到端决策 ",无需依赖预设规则,直接输出驾驶指令,复杂场景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但短板也突出:暴雨、大雾、强光等场景下,摄像头感知精度易受影响。

2. 多传感器融合派:Waymo、华为的 " 稳妥方案 "

Waymo、华为等选择的 " 多传感器融合路线 ",强调 " 安全冗余 ":激光雷达(精准测距)、毫米波雷达(抗干扰)、摄像头(捕细节)协同工作,降低单一传感器失效风险。

过去制约该路线的核心是成本——早期激光雷达单价数十万元,如今已降至千元级,为量产铺路。如华为 ADS2.0,就靠 " 激光雷达 + 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 ",实现无高精地图的城市 NOA 功能。

两条路线尚无定论,但都在快速进化:特斯拉靠数据补硬件短板,融合派靠成本破量产难题。

正如格隆汇研究院 2023 年强调的:不必对立技术路线,更应关注底层能力——尤其是 AI 大模型在决策规划的突破。

如今特斯拉 FSDV12 的端到端逻辑、融合派 "BEV+Transformer" 架构的普及,都印证了 " 感知硬件的尽头是算法 " 的判断。

02

不止 " 造好车 ":自动驾驶的生态系统之战

若将自动驾驶比作 " 智能机器人 ",车辆技术只是 " 躯体 ",完整生态才是运转核心。格隆汇研究院将其拆解为四大层级,每个层级都藏着关键机遇:

1. 感知层:自动驾驶的 " 眼睛 "

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构成 " 感知矩阵 "。国内禾赛、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性能接近国际水平,舜宇光学、欧菲光在车规级高像素镜头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2. 决策层:自动驾驶的 " 大脑 "

芯片提供算力,算法负责规划决策,高精地图提供道路信息。英伟达 DRIVEOrin(2000TOPS 算力)成 L4 级方案首选,国内地平线征程 5、黑芝麻智能 A1000 填补国产算力空白。

算法上,"BEV+Transformer" 架构让车辆能预判交通参与者轨迹,决策更贴近人类直觉。

3. 执行层:自动驾驶的 " 手脚 "

线控底盘、电子转向等将决策转化为动作。过去传统底盘难满足需求,如今博世、大陆及国内德赛西威等实现线控底盘量产,为无人化提供可靠支撑。

4. 支持层:自动驾驶的 " 基础设施 "

5G 与 V2X 让车辆实时联网,云计算支撑数据存储与算法训练,仿真平台降低路测成本——截至 2024 年,Waymo 仿真测试里程超数十亿英里,是实际路测的数十倍。

格隆汇研究院多次强调:中国自动驾驶生态的竞争力,关键在底层供应链自主可控。从国产激光雷达成本下降,到自主芯片算力突破,国内产业链已在多环节实现 " 跟跑 " 到 " 并跑 ",这也是我们看好相关领域投资机会的核心逻辑。

当然,技术成熟只是第一步,自动驾驶普及还需突破 " 政策 " 与 " 伦理 " 关卡:

政策层面:各国对 L3/L4 级上路标准、事故责任认定仍在探索。德国虽率先允许 L3 级上路,国内适配需时间;中国北京、上海开放 Robotaxi 测试,但全面商业化需跨区域法规协同。

伦理与安全层面:" 电车难题 " 的算法选择、数据隐私保护、网络安全防御(防黑客劫持),需技术、社会共识与法律共同解决。

所有颠覆性技术的推广都非 " 线性加速 ",但当技术、生态、政策形成合力时,这场出行革命的落地速度,或许会远超预期。

03

投资机会:现在入场,还能赶上吗?

尽管自动驾驶概念曾被多次炒作,但行业仍处爆发前夜。随着 AI 大模型能力跃升,自动驾驶决策能力迎来质变,2024 年车企加速落地城市 NOA、Robotaxi 试点扩容,资本市场对相关企业的估值也体现了期待——美股特斯拉、英伟达仍是焦点,A 股百度、华为产业链及激光雷达、高精地图概念股反复活跃。

从投资看,自动驾驶产业链机会可分四层:

1. 整车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如特斯拉、Waymo 及传统车企自动驾驶部门,位于产业链前端,潜在回报高但风险最大;

2. 关键技术供应商:含芯片(英伟达、高通、地平线)、传感器(禾赛、速腾聚创、Luminar),提供核心组件,商业模式较稳定;

3. 基础设施与服务提供商:包括高精地图(百度地图、四维图新)、仿真测试(腾讯、ANSYS)、云平台(阿里云、AWS),盈利模式更清晰;

4. 应用与运营服务商:涵盖 Robotaxi 运营、自动驾驶物流、智慧交通,聚焦特定场景商业化。

需注意的是,该行业长周期、高投入、波动大,政策风险不容忽视,投资者应关注有技术壁垒、商业化路径清晰的公司,而非追热点概念股。

从时间维度,机会分阶段显现:短期盯 L2+/L3 级辅助驾驶普及带来的硬件机会;中期看特定场景 L4 应用的商业化突破;长期关注完全自动驾驶生态成熟与价值分配。

04

如何把握自动驾驶的大机会?

从 2004 年 DARPA 举办首届自动驾驶挑战赛开始,这场技术长征已经走了二十多年。如今,多项技术突破和政策开放正在同时发生,2025 年可能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关键一年。

正如一位行业老兵所说:" 自动驾驶是 AI 领域最难的问题之一,但也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它不仅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对社会接受度、法律法规和商业模式的全面考验。

如果你相信技术改变世界,相信未来属于智能出行,那么现在,或许正是关注并参与其中的最好时机。自动驾驶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它的终局可能会远超我们今天的想象。

格隆汇研究院持续跟踪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脉络,多次前瞻性地把握了技术演进、政策变革和投资机遇的关键节点。我们不仅仅关注技术层面,更从商业模式、产业链格局和投资时点等多个维度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想知道哪些公司正在悄然崛起,哪些只是昙花一现?

想了解更多自动驾驶产业链的深度分析?

想把握智能汽车时代的投资机会?

欢迎扫码加入格隆汇研究院,获取最新行业报告、公司解读与投资策略,与我们一起,在科技变革的浪潮中捕捉真正值得长期陪伴的成长股。

注:文中所提公司仅为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推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决策前务必做好独立研判。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自动驾驶 特斯拉 华为 waymo 激光雷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