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只会玩转流量,不可持续。
李彦丨作者
薛向丨编辑
壹览商业丨出品
蓝月亮官网丨头图
韩束和蓝月亮,是抖音上的两个极端品牌。
2025 年上半年,韩束连续 6 个月蝉联抖音美妆品牌月榜 TOP1,蓝月亮则在双 11、618 多次斩获抖音电商家庭清洁榜 & 衣物清洁榜累计销售额榜首。
近日,上美集团、蓝月亮半年报陆续发布,上美集团营收 41.08 亿元,同比增长 17.3%;归母净利润 5.56 亿元,同比大增 34.7%。而蓝月亮收入 30.37 亿港元,同比下滑 3%,亏损 4.35 亿港元。他们明明在各自品类都是第一,盈利能力却一个天一个地。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抖音第一,为何蓝月亮越做越亏,而上美却越做越赚?
1
两个第一
在直播电商兴起之前,蓝月亮和韩束就已是各自赛道的佼佼者。
蓝月亮几乎定义了中国的洗衣液市场。2008 年,它推出 " 深层洁净护理洗衣液 ",推动行业从 " 洗衣粉 " 全面过渡到 " 洗衣液 "。那句 "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会洗衣服 " 的广告语,成为很多家庭耳熟能详的记忆。
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自 2009 年起,蓝月亮连续多年稳居中国洗衣液市场份额第一;到 2019 年,其在线上洗衣液零售市场的份额达到 33.6%,几乎是第二名的两倍,中金公司研报显示,当年电商渠道营收占比已接近五成。这让蓝月亮不仅是线下龙头,也是最早尝到线上渠道甜头的传统日化企业之一。
韩束的故事则充满 " 顺势而为 " 的味道。2003 年创立之初,它借着韩流风潮切入,名字和包装都带着韩国化妆品的影子,很快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打出认知。2010 年前后," 韩束 · 巨补水 " 的电视广告席卷荧屏,让品牌下沉至三四线市场;几年后,又赶上微商渠道的兴起,通过分销网络迅速铺货。随着国货护肤崛起,韩束逐渐转向功效护肤定位。
财报显示,2019 — 2021 年,上美集团营收由 28.7 亿元增至 36.2 亿元,其中韩束贡献接近一半,是集团的 " 压舱石 "。可以说,在入驻抖音之前,韩束已经在多个渠道的迭代中学会了如何捕捉风口。
当抖音成为新的流量入口,两家公司再一次同时站到舞台中央。
2023 年全年,韩束在抖音实现 GMV 33.4 亿元,位列美妆品牌榜第一;2024 年上半年,仅半年 GMV 就达到 33.6 亿元,追平前一年的全年;进入 2025 年,它已连续六个月蝉联抖音美妆月榜第一。爆发力和稳定性兼具,让它成为竞争最激烈品类中少有的 " 长期霸榜者 "。
再看蓝月亮,财报显示,2024 年上半年,其在抖音新电商渠道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4.5 倍(公司财报数据)。据媒体公开信息,同年 618 期间,蓝月亮与头部达人 " 广东夫妇 " 合作,一场直播卖出超 80 万单至尊洗衣液组合,销售额突破 1 亿元,冲上衣物清洁类目第一。此后多个大促节点,它都能凭借重投流量登顶榜首。
更上一层楼后,两家企业的财务细节却大相径庭。
2
第一与第一,是有差距的
整体来看,上美集团的经营效率比蓝月亮高得多。
2025 年上半年,上美集团毛利率高达 75.5%,净利率攀升至 13.5%。费用端也在改善:销售费用率由去年同期的 57.6% 下降到 56.9%,投放效率提升,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31.7%,研发费用率升至 2.5%。资产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6.61 亿元,净现金约 5 亿元,为后续扩张留足余地。
同期,蓝月亮收入 27.71 亿,同比下降 3%;毛利率仅 58.1%,较去年继续下滑。销售及分销开支高达 17.43 亿港元,占收入比重飙升至 62.9%,几乎吞掉全部毛利。半年间总资产缩水 12%,股东权益下降 10%。
一个在扩张中不断释放利润,一个在收缩中仍难逃亏损。同样打着 " 抖音第一 " 的旗号,蓝月亮和上美集团的投放效率为何差距这么大?
做直播电商,上美集团和蓝月亮打法完全不同。
韩束在抖音是典型的矩阵化打法。可以看到,上美集团除了 " 韩束官方旗舰店 ",还分设了 " 韩束护肤旗舰店 "" 韩束美妆旗舰店 "" 韩束美容美发旗舰店 "" 韩束个人护理旗舰店 " 等多个店铺,覆盖护肤、美妆、个护等不同场景。
这种多店分工的布局,让品牌能够承接不同入口的流量,并减少价盘互打的风险。相比之下,蓝月亮的旗舰店则难辨差异,取名也是 " 蓝月亮官方旗舰店 "" 蓝月亮至尊旗舰店 " 和 " 蓝月亮专卖店 ",SKU 以洗衣液和凝珠为核心单品,集中度很高。
阵地背后的逻辑,直接决定了两家公司对流量的处理方式。韩束的打法是 " 先蓄水,再承接 "。韩束最早把短剧当作流量蓄水池,2023 年起与创作者姜十七等合作推出《以成长来装束》《你终将会红》等系列微短剧。剧情中自然植入 " 红蛮腰精华 " 等单品,把注意力先收拢起来。随后,韩束用矩阵化自播来接住这批用户:几十个账号全天候直播,形成 " 日不落模式 ",无论用户什么时候点进来,都能看到韩束自己的账号。这意味着流量被牢牢锁在品牌体系里,而不是流失到外部主播。
蓝月亮更像是在打一场又一场的冲锋战。比如上文提到的与 " 广东夫妇 " 合作的直播,亿元销售额固然庞大,但据媒体报道,要支撑这样的爆发,公司背后投流预算高达 4000 万元。同期,蝉妈妈数据显示,蓝月亮 90 天达人带货销售占比高达 82%,关联达人数量超 3000 人。
这就导致,成交的高峰大多留在达人账号里,品牌自己的直播间难以承接,这让每一次爆发都像是 " 打一场仗 ",需要重金堆出来。
转化结构也能看出两者的分野。韩束习惯先把单品推成爆款,再升级为套装。例如 " 红蛮腰礼盒 "" 巨补水系列 ",动辄涵盖水乳、精华、面霜全链路,单价在 200 – 400 元之间 。这样的组合不仅提高客单,还在用户心智里形成了 " 整套使用 " 的路径,增加下一次复购的概率。蓝月亮则是量贩式打法,主推大包装至尊洗衣液,价格多在百元上下。用户往往选择在促销时囤货,复购逻辑更多依赖下一轮大促,而不是长期关系运营。
3
蓝月亮比韩束差在哪了
打法的区别,导致两家公司拿到了不同的结果。
第一层差异,落在产品结构和创新力。 韩束通过短剧 + 自播打爆单品,再升级为套装的逻辑,得以持续带动新品和组合。比如 " 红蛮腰 " 热起来之后,随即带动了同系列水乳、面霜的销售;用户对品牌的黏性也被延长到一个完整的护肤周期。蓝月亮则几乎完全押注于 " 至尊洗衣液 " 这一超级单品。单品固然能撑起流量,但过度集中也让整个品牌过于依赖促销爆款,新品缺乏被孵化的空间,产品结构长期单一。
第二层差异,是品牌心智的演变。 韩束在短剧中营造的,是带有情绪价值的国货形象;在自播矩阵里强调的,是 " 整套护肤解决方案 "。当用户记住的不只是某一瓶精华,而是 " 成套国货护肤 ",品牌心智就自然从单点拉升到了整体。蓝月亮在抖音间不断强化的,却是 " 容量大 "" 限时囤货 "" 低价促销 "。这种标签容易让用户把它等同于 " 便宜又多 ",对提升溢价和维持长期忠诚度并无帮助。
第三层差异,是组织的学习能力。 韩束在抖音跑通的 " 短剧蓄水—矩阵承接—套装转化 " 路径,本身就是一种可复制的组织经验。未来它可以用同样的打法推动一叶子、红色小象等子品牌,实现集团层面的多点扩张。换句话说,这套打法已经沉淀为一种 " 能力资产 "。蓝月亮的模式却几乎无法复制:达人投放 + 重金投流,靠的是单品爆点和预算的堆砌。一旦换成新品,没有现成的用户心智和矩阵承接,打法就很难奏效。它更多依赖外部资源,而不是组织内部的学习与迭代。
第四层差异,体现在资本市场的信号。 投资人更在意的不只是短期销量,而是增长模式是否可持续。韩束的打法,把流量沉淀为用户资产和品牌心智,外部更容易相信它的长期扩张逻辑。蓝月亮虽然能制造爆款场面,但投资者很清楚,买流量换销量是一场 " 永动机 ":只要停下,曲线就会掉头。资本市场看到的,不是成长性,而是消耗性。
最终,抖音这块试金石,不仅放大了两家公司的不同,更揭示了底层逻辑的成败。
上美靠短剧、自播和套装,把流量转化为用户资产,再进一步沉淀为品牌资产和组织能力,它越做越轻,越做越能复制。蓝月亮则把增长压在单一爆款和外部达人身上,流量成了高昂的消耗品,一旦投放停下,增长立刻熄火。
换句话说,二者初期都在玩转流量,打爆款,但是到了当下阶段,上美懂得转型,蓝月亮却还没在依赖固有的模式,于是,一个在抖音越做越赚,一个却越做越亏。
END
推荐阅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