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谷歌地图被发现可以随意给地点改名的时候……接下来的剧情人们显然只猜到了一半。
其实从前两年开始,关于谷歌地图这个海外留学生必备 app,这个冷门操作技巧就流行起来了:
自己给地点改名。
在谷歌地图上,普通用户可以用 " 建议编辑 " 功能来修改商户或地点名称,将地点名改成中文,如果通过审核,修改就会通过并对所有中文用户可见。
最初的时候,不过是网友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有趣的机制,并顺手将其发到了网上。
毕竟初听起来,这只不过是一个基本没什么大作用的功能。
但如我们所料,一旦赶上热爱整活的用户群体,作用就大了去了。
这事自然就没停留在 " 分享经验 " 的层面,而是迅速变成了留学生们的新玩具。
地图改名大赛火速上线,大家纷纷上手试验,接下来的剧情也更是意料之中:
在那段时间,海外各大留学生聚集区,开始密密麻麻冒出一批蔡徐坤的地盘。
在任何能发挥创意的场合,把这位梗王请出来,其实已经是当代年轻人自然而然的肌肉反应。
但接下来,故事就不止于此了。
一批中文谐音梗、恶搞梗开始疯狂出现。
汉堡王变八嘎 king,名为 lidl 的超市统一变李豆,这都是基础的谐音玩法。
更进阶的则是恶搞。
有人把宿舍楼改成 " 留子收容所 " 之类的名字,有人把公寓改成阿兹卡班,或者其他网络梗。
渐渐地,谷歌地图在留学生的手里,变成了一张 " 双层地图 ":表面是严肃的地理信息,背后却是他们自创的精神地标。
但随之而来的,自然也是争议。
虽然这些中文名字只有中文界面的用户才能看到,但这不代表它就没有副作用。
如果是方便理解的名字还好说,但如果改得太离谱,多少还是会干扰使用。
例如一度有人给自家住址改名为 "xx 第一深情的家 ",让不明真相的看了以为这是感情受害者保护区。
久而久之,那些纯纯胡搞的改名渐渐少了,其中不少也被好心人改回去了
接替它的,是有理有据的胡搞。
或者说,是那种信雅达级别的中文命名艺术。
例如给诊所改成 " 同仁堂 ",给快递中心改成 " 菜鸟驿站 "。
让人虽在异地他乡,却仿佛在地图上一眼看见了老乡。
再紧接着,这种玩法也逐渐发展到搞一些信息增量:大家开始改一些对同胞而言更有用的名字。
例如,黑暗料理食堂这种,一听就能对这里的食物水平有了判断。
又比如,白天不开球场,一听也能对营业时间有更多的了解。
于是,最完整的使用方式也进化出来了:
避雷式改名法。
虽然它仍有可能耽误正常使用,但更多时候,它的存在就是在替人踩坑。
哪怕你不认识这座城市,看到某家餐馆名字叫 " 别来 " 或者 " 难吃 ",内心立刻有数,比任何五星好评都更可信。
结果就是,这类比较具有负面性质的命名,反而成了地图上最接地气的公共服务。
多半以 " 骗子 " 为开头。
还有 " 狗都不 x" 系列。
一句改名,胜过千字长评,看似胡闹,实则比点评软件还要真诚。
要形容的话,简单的改名功能,已经玩成了巨大的社区公告栏。
有人在上面写笑话,有人在上面留暗号,最后变成的,是一张只有自己人才能读懂的地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