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谢春生
编辑 | 苏淮
在热钱不断涌入以及下游应用端持续释放订单需求的背景下,2025 年以来,头部乃至腰部人形机器人企业都并不缺订单。
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已超 83 个,累计合同金额近 3.3 亿元,同比均有所上涨。其中,优必选、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合计中标金额占到六成。
除了宇树和智元两家 " 网红 " 企业,优必选、普智机器人、松延动力等,亦斩获上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巨额订单。尤其是优必选,2025 年以来连续获得多笔亿元级订单。
但 " 爆单 " 只是一个开始,能否按时保质保量交付产品,才是企业实力真正的体现。尴尬的是,贵为人形机器人 " 一哥 ",优必选却暴露出规模化量产难的软肋。
订单火爆
" 爆单 " 对于优必选而言已不是稀奇事。
据源媒汇不完全统计,2025 年 1 月至 9 月,优必选中标 14 个项目,中标项目金额合计约 5.5 亿元。另据优必选方面披露,截至 9 月初,其 Walker 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获得近 4 亿元合同(含 H1 已交付近 5000 万元人形机器人订单)。
自宇树机器人凭借春晚上的一段 " 扭秧歌 " 爆火出圈后,优必选的风头便始终被宇树力压一头。而在市场为宇树被智元的一笔反向收购截和 "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 而鸣不平时,外界似乎忘了,优必选才是人形机器人 " 一哥 ",其早在两年前便已登陆港交所。
在此市场情势下,优必选用两笔巨额订单,向外界重新证明了自己的人形 " 一哥 " 地位。
7 月,优必选拿下当时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单家公司单笔最大采购订单——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 觅亿汽车 ")9051.15 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
仅仅一个多月后,优必选又披露称,获得某国内知名企业 2.5 亿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采购合同,该合同以人形机器人 Walker S2(具备自主热插拔换电系统)为主,计划年内启动合同交付。这也是当时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的采购订单。
从前述披露的情况来看,优必选获取的订单类型,多为政府采购项目或采购企业具有国资背景。譬如 2025 年 1 月至 3 月,优必选多番中标的自贡市人工智能教育项目(二次),便是四川地方采购项目;而巨额采购对象觅亿汽车,是一家拥有国资背景的汽车出口平台。
图片来源:天眼查
能有如此多的地方项目加持,与优必选早年大力推进的 To G(对政府)业务不无关系。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公司借助政策东风,通过教育这个切入点,成功解决了生存问题、获得了品牌背书并积累了深入行业的认知。
此前便有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优必选的教育机器人看起来是 To C 产品,在电商平台上也有销售,实际上却是以解决方案的形式卖给学校居多。而卖给学校看似是 To B 业务,实则是 To G 订单,因为很多学校的采购是有关单位统一指导。优必选其他的机器人,也多以 G 端采购为主。
在人形赛道普遍面临商业化难的背景下,G 端有需求,企业想通过 " 绑定式玩法 " 获取订单也无可厚非,毕竟营收为王。遗憾的是,优必选并未能及时走出 To G 订单的舒适区。
虽然优必选后续也一直在努力拓展物流、康养等更多元的 To B 业务以及消费级产品,欲降低对单一 G 端业务的依赖,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健康的业务结构,但已错失先发优势。
业绩最能说明问题。在市场曝出宇树已连续多年实现盈利的情况下,优必选却深陷亏损,且目前来看仍无明确的盈利预期。
市场失去耐心
订单密集来袭,让优必选乃至整个人形领域,都在 2025 年感受到了 " 丰收 " 的喜悦,也显现出行业已从 " 概念驱动 " 向 " 订单驱动 " 转变的趋势。
然而,订单火爆并未充分体现在公司业绩上。财报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优必选的营收虽从上年同期的 4.87 亿元增至 6.21 亿元,但期内亏损依旧,金额达到 4.4 亿元,只是同比有所收窄。
图片来源:优必选 2025 年中期业绩报告
仔细分析优必选的收入结构,可以发现一个尴尬的现实:被公司寄予厚望的人形机器人业务,尚未成为真正的收入支柱。
2025 年上半年,优必选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收入 2.6 亿元,同比增长 48.9%;教育智能机器人收入 2.4 亿元,同比增长 48.8%,两大业务合计贡献营收八成以上。
而被视为 " 第二增长曲线 " 的物流及行业定制机器人却出现下滑:物流机器人收入 5616 万元,同比下降 5.7%;行业定制机器人收入 6380 万元,同比下降 29.8%。
从毛利率来看,上半年优必选的整体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 38% 下滑至 35%。关于下滑原因,公司称主要是因为教育智能机器人业务毛利率降低所致。
毛利率下滑,研发投入却依旧高企。上半年,优必选研发费用 2.18 亿元,占营收比例 35.1%。某种程度上,这也加剧了公司的亏损压力。
这意味着,优必选仍依靠 " 低毛利、走量 " 的消费级产品 " 输血 ",来支持高投入的人形机器人研发与生产。
长期亏损,让资本市场对优必选逐渐失去耐心。
2024 年 12 月 30 日,上市满一周年的优必选迎来首发限售股解禁,随即遭遇股东 " 砸盘 "。
2025 年年初,腾讯两次减持优必选,合计超过 1900 万股,估算金额超过 10 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 2.08%。此外,优必选行政总裁助理王琳也多次减持公司股份,持股比例由 2024 年年底的 15.91% 降至 20025 年 8 月 6 日的 6.99%;公司非执行董事夏佐全同样多次减持。
尽管此后优必选管理层紧急承诺一年内不减持,并宣布获得 Infini Capital 10 亿美元战略融资授信,试图对冲抛压,但市场似乎更关心公司的 " 盈利拐点 " 何时到来。
被交付难住
优必选的亏损,在市场看来,一是尚未能找到适配的商业化模式;二是卡在了规模化量产交付上。
" 签 1000 台,最后能拿多少台?" 谈到巨额订单获取却卡在交付问题上时,业内资深观察员茨威(化名)对源媒汇说道。
茨威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玩法其实又回到了工业机器人的套路——通过框架协议获取巨额订单,然后借此给资本市场讲一个新的故事塑造信心,从而形成闭环完成新的融资。
机器人高级产品经理三刃(化名)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道:" 我的理解是,这些客户可能确确实实是有需求的,然后跟这些厂家合作,支付一定的预付款,甚至不支付预付款。然后有验收标准,达到标准了才会付全款。在正式验收之前,确实可能并没有支付太多的现金。"
问题的关键,又回到了交付上。那么,优必选的交付能力究竟如何?
据综合报道,2024 年,优必选仅交付了 10 台人形机器人产品。此前,优必选创始人周剑公开表示,优必选 2025 年规划人形机器人产能 1000 台,预计交付几百台。2025 年,在各个场景都顺利落地的情况下,乐观估计 2026 年人形机器人交付将达数千台,2027 年有望实现万台级别的交付。
这样的交付量在业内处于何种水平?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 年,宇树科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交付量突破 1500 台。另一家初创企业松延动力披露,今年 7 月其月度累计交付人形机器人 105 台,是优必选去年全年交付量的 10 倍。
贵为人形 " 一哥 ",交付能力还不如一家初创企业,市场对手握数亿订单的优必选的最终兑现能力表示怀疑。
交付能力之外,优必选的商业化模式也有待验证。
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整体处于试点验证阶段。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从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订单来看,采购主体仍以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教育科研机构为主,占比高达 75%;合同金额在 100 万元以下的项目占比 60%,千万元级订单以上仅占 6%,显示绝大多数买家仍处于试点和验证阶段。
这背后,既有成本因素,也有稳定性与场景适配等问题。基于此,目前业内的普遍共识是,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至少需 3 至 5 年。换言之,优必选必须在此之前找到 " 现金流安全垫 "。
针对商业化以及量产交付等情况,源媒汇也致函优必选方面,截止发稿未获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优必选有相当一部分资金补充源自政府补助,但在 2025 年上半年,公司的其他收益(主要为政府补助和税费返还)从去年同期的 3580 万元大幅降至 460 万元。
对于优必选来说,外部 " 输血 " 减少,更凸显了公司提升 " 自我造血 " 能力的紧迫性。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