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鹿鸣财经第 601 篇原创文章
作者:影入平羌
承平日久,去日良多,我们已经习惯了被舆论牵着走,失去了对于事情本质的思考能力。
经过多天的发酵演绎,西贝罗永浩事件终于快到尾声了。罗永浩深刻反思了,用他的锤子便签写了长长的一段文字。贾国龙也在极限承压后得出来了结论:他没吃上热乎的,就往热乎了做呗。
就像这篇文章一样,没赶上流量的热乎劲儿,但还是难免技痒,想简单叨叨几句。
一评:开饭店不许给差评
就是耍流氓!
开门做生意,接受顾客品评乃天经地义。罗永浩作为消费者,吐槽西贝 " 又贵又难吃 "、" 预制菜口感差 ",行使的是消费者最基本的 " 差评权 "。
西贝事件最危险的信号,是部分企业试图构建 " 差评原罪论 "。当罗永浩以消费者身份批评 " 人均 150 元吃预制菜 ",西贝拥趸立即扣上 " 网络黑嘴 " 的帽子。难道给好评的顾客就是上帝,给差评的顾客就是 " 网络黑社会 "?这种感人逻辑不管从任何维度来评价都极具荒谬性。
首先是法律层面就站不住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 " 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的权利 "。差评本质是市场反馈机制,绝非 " 恶意攻击 "。
其次是从行业惯例来说,不少案例说明,成熟企业将差评视为改进契机。例如海底捞因差评免费送菜、胖东来设立 " 顾客投诉奖 "。而西贝则秉持一种其封建领主式的经营思维,贾国龙号召上万员工深夜开会宣战,营造一种同仇敌忾、生死之战的阵仗,只能说做西贝的消费者真危险,说一句难吃,就面临得罪上万人的风险。
另外行业数据也在佐证这种行为的荒诞性。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2023 年中国餐饮舆情白皮书》显示,78% 消费者因 " 商家强硬回应差评 " 永久放弃品牌。
西贝管理层及部分拥趸试图将这种基于个人体验的批评定性为 " 网络黑嘴 "、" 恶意攻击 ",甚至隐含 " 不许差评 " 的霸道逻辑,实属荒谬。餐饮业的核心是服务顾客,而非驯服顾客。拒绝接受差评,本质上是对消费者尊严和市场规律的蔑视。差评权,是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维护自身利益、倒逼行业进步的最后一道防线,不容剥夺。
当贾国龙声称 " 餐饮需要敬畏 ",行动却演变成 " 只许颂圣,不准批评 " 的闹剧,混淆了 " 差评 " 与 " 诽谤 " 的本质区别。开饭店不许给差评,和电视剧里演绎夜场里只许看不许摸的行为一样,本质上都是耍流氓。
二评:" 预制菜 "、" 又贵又难吃 "
是真实消费者的客观评价
罗永浩的批评直指核心痛点:西贝菜品价格高企(动辄人均过百),大量使用预制菜导致口感标准化、缺乏锅气,且性价比饱受诟病——这些是众多消费者(非仅罗永浩)的真实体验和普遍反馈,是客观存在的基础事实。
" 预制菜 "、" 贵 "、" 难吃 " 是整个事件过程公众评价层面暴露出来的三大关键词。西贝整个过程中呈现在媒体视角的对外解释也云里雾里,一会儿坚决否认,一会儿什么预制菜标准不统一之类。西贝顾左右而言他,试图转移三大核心事实:
首先是预制菜占比问题。在直播闹剧之后,西贝声称是 " 部分菜品工艺需要 ",但是罗永浩却晒出了一份预制菜行业报告,显示西贝门店预制菜覆盖率超 80%,蒸饺、牛大骨均为复热品。同时,根据凤凰网财经文章显示,贾国龙在 2022 年的媒体专访中曾表示," 预制菜是未来餐饮行业的大趋势 "。
其次是价格的合理性。西贝对外的口径是 " 优质食材、工艺复杂、门店体验与食品安全成本 " ,贾国龙对外的说法是西贝的平均利润率不超过 5%,数据的真实性依赖于企业财报的披露,我们姑且相信其是真的,但是要意识到这是指的企业综合利润率。《经济观察网》的文章就追问了这种商业模式可能带来的潜在问题 " 餐饮行业高价≠高质的信任痛点,当消费者为品牌支付溢价时,他们期待的不仅是可口的饭菜,更是透明合理的价值交换。"
最后是口味的争议。罗永浩一个人说西贝难吃,可以说是个体感受,但是一群人给出了这个评价,西贝官方给出的 " 众口难调 " 的解释就难以站得住脚。另外大数据也能佐证,基于 2023 年 8 月大众点评上对北京 10 家西贝门店差评抽样统计," 预制菜味 "" 像飞机餐 " 提及率高达 61%。
事件看似是由罗永浩引发的危机公关,实际上却是其产品和定价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与预期,长年积累后的集中爆发。所以,舆论呈现出一种 " 天下苦西贝久矣 " 的现象,背后暴露的是西贝商业模式的根基问题。
三评:西贝定位本无错,错在
无视 " 产品与价格 " 的致命冲突!
西贝定位 " 精致西北菜 ",走中高端路线,本身并非原罪。2018 年,贾国龙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时,明确提出西贝的定位是要做餐饮界的路易威登。2021 年年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明确提出要做 10 万家快餐店的梦想。这些曾经的口号面前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餐饮企业家的宏大梦想。
在那个华与华被疯传的合作视频中提到,贾国龙是《定位》理论的忠实拥护者。西贝这些年在市场中也切中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市场需求,正如它的定位一样要做 " 家庭友好型餐厅 "。对于父母而言,带孩子外出吃饭,无非就想找一个全家都吃得放心,吃得开心的餐厅,这个刚需会长期的存在。这个需求,并不像是那些主营高端接待的餐厅面临某种特殊因素,就突然失去了要定位服务的客群,都不是价格问题,而是目标的客人就突然蒸发了。
可以说,西贝的定位是异常精准的,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其产品和定价没有匹配到其定位客群的核心需求,是高昂的价格承诺与未能匹配的产品力(包括预制菜带来的体验下降、口味争议)之间的巨大撕裂! 消费者愿意为 " 更好的体验 " 付费,但西贝的 " 精致 " 未能有效转化为 " 更美味 "、" 更独特 " 或 " 更值得 " 的感知。贾国龙最大的错误,并非选择了高端路线,而是沉浸于品牌叙事和扩张野心(如 "10 万 + 门店 " 目标),却选择性忽视了这个最根本的冲突。他尚未真正承认: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核心逻辑,永远是 " 你卖的东西,值不值这个价?" 产品与价格的严重错位,才是西贝困境的本质。
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贾国龙视角中明显不是这样认为的,西贝的定位、产品、价格一切都是合理的。只有从这样的视角基础上,你才可以理解他在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被外界调侃为 " 自杀式公关 " 的种种动作。这是来自于他内心深处最底层的商业自信,就像西贝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他的姓氏 " 贾 " 一样。
可是,消费者的答案,才是唯一的救赎之道。
- END -
鹿鸣财经 | 原创平台
洞悉互联网 只玩最真实的
「往期推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