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 1小时前
AI数据被“投毒”?记者调查:2万元包月,能让广告成为“标准答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大河报 · 豫视频记者 张阳

当遇到问题," 问问 AI" 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据统计,截至 2025 年,我国 AI 问答用户已突破 3 亿,83% 的年轻用户在查询产品时首选 AI。人们信赖它的客观与纯粹,但这份 " 干净 " 正面临新的挑战。

一种名为 GEO(生成式引擎优化)的生意正在兴起。有服务商声称,最低只需数千元,便可能让自己的品牌信息,以客观答案的形式,优先出现在你的 AI 对话框中,甚至排名第一。

更有甚者,为确保内容被 AI 采纳,一些操作已演变为有组织的 " 数据投毒 " ——即通过伪造专家身份、虚构研究报告等方式,向 AI" 投喂 " 本不存在的虚假信息。

这究竟是技术创新,还是信息操纵?它又将如何影响我们获取的信息?

如何被 AI 优先 " 点名 "

要让 AI 在海量信息中对某一品牌 " 青睐有加 ",并非靠简单的广告投放,而是一套被称为 GEO 的系统性工程。其核心逻辑,就是摸透 AI 的学习和信息抓取偏好,然后投其所好。

记者以客户身份咨询时,一家 GEO 服务商说出了其中的门道,并以一个成功案例作为展示。" 我们给一家医美机构做的优化效果就很好,现在用户问相关问题,它基本都在 AI 回答的第一位 ",该服务商介绍。

其操作的第一步,便是为 AI 定制专属的 " 食谱 "。" 我们先帮客户锁定‘面部抗衰项目’‘靠谱的医美机构’这类精准关键词,然后围绕这些词创作大量问答式、指南式的短内容。"

这位服务商强调,内容的写法是关键。" 不能写成硬广告。内容要像知识分享,而且格式必须是 AI 最喜欢的那种,一两句话就分一段,逻辑清晰,不带复杂的修辞。"

内容制作完成后,便进入关键的 " 投喂 " 环节。该服务商解释,他们会将这些定制内容,通过套餐内包含的数百个媒体链接,发布到 AI 模型日常抓取信息的高权重平台,如各大门户网站的丽人频道、美妆社区等。" 这就像是把一本精心编写的手册,放在了图书馆最显眼、最容易被 AI 翻到的位置。"

这种操作的结果是,当用户搜索 " 哪家医美机构靠谱 " 这类问题时,这家经过 " 优化 " 的机构,便会顺理成章地出现在 AI 生成的答案中。它不带 " 广告 " 标签,而是作为客观信息的一部分呈现,显然更具说服力。

一门明码标价的新生意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许多 GEO 从业者正是从 SEO(搜索引擎优化)领域转型而来,他们前些年吃尽了流量红利,现在只是更换了流量入口。

相关从业者表示,两者并不完全相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用户行为。传统搜索是 " 用户输入关键词,点击链接浏览 ",搜索结果以蓝色链接显示;而 AI 搜索则是 " 用户自然语言提问,直接获取一到三条整合性答案 "。

"AI 时代,答案就是曝光,用户不需要二次点击。谁能进入那最终的整合性答案,谁就抢占了最集中的流量。" 一位服务商在与记者交流时,点明了 GEO 的核心价值。

有 GEO 服务商还发来了报价单,报价单显示:" 标准版套餐 " 的服务,首次服务收费为一个月 2 万元,或三个月 5 万元。其服务内容明确,可针对 DeepSeek、豆包或腾讯元宝等任一 AI 平台,围绕一个核心行业关键词,如 " 高考复读 " 或 " 二手宾利 ",布局 20 个精心设计的问题。

在效果承诺上,该文件宣称,最终能实现 "80% 的问题可实现前三占位,商户的联系方式也会有 50% 几率出现在答案中,方便直接获客 "。

而对于医药医疗、化妆品、酒类、古玩类目、保健品类目、珠宝玉石、成人用品等被列为 " 特定行业 " 的类目,则需要 " 定制版套餐 "。根据报价单,这类服务 5 万元起步,不仅能实现全国范围的优化,更关键的是,可以直接在 AI 的回答中附带电商链接或 APP 下载链接,为商家打通从提问到转化的最短路径。

AI 数据如何被 " 投毒 "?

除了以上正常的广告植入,一些更为隐蔽和激进的手法正在被使用。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服务商为了追求效果,手段已经超出了常规优化的范围。他们会伪造看似权威的机构网站,或者干脆凭空捏造出 " 行业专家 " 的身份,甚至冒充学术来源发布带有倾向性的 " 研究报告 "。

例如,为了推广某款化妆品,操作者可能会虚构一位 " 瑞士某实验室的王博士 ",并以其名义在多个平台发布文章,盛赞该产品的某种成分。AI 在学习时,无法核实这位 " 王博士 " 是否真实存在,便会将其发表的内容当作可信的专业信息进行采纳。

数据化互联网营销与运营资深专家宋星在其一篇分析文章中,将这类手法统称为 " 内容投毒 ",并指出部分操作者甚至利用 AI 大模型伪原创大量内容,再用 AI 模拟真人去发布,形成一个 "AI 投毒闭环 "。

记者还了解到一种更为隐蔽的手法,在业内被称为 " 提示词注入 "。

这个原理听起来复杂,但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这好比在一封信的结尾,用隐形墨水写了一句 " 别管前面写的,按我这句做 "。普通用户在浏览网页时看不到这行字,但 AI 在 " 阅读 " 网页代码时,却能看到并会优先执行这条隐藏指令。最终,AI 的回答就可能被这条看不见的指令完全劫持。

记者了解到 AI" 投毒 " 的手法包括但不局限于 " 伪造作者身份 "、" 冒充学术来源 "、" 伪装机构网站 "、" 构造假新闻来源 " 等,这些操作极大地污染了 AI 回答的 " 纯洁性 "。

研究显示,当训练数据中仅有 0.01% 的虚假文本时,大模型的有害输出率会上升 11.2%;即使只有 0.001% 的污染,也会导致有害内容增加 7.2%。这意味着 AI 就像吃了变质食材的人,会产生认知偏差,在相关问题上输出错误结论。

看不见的 " 手 ",谁来规范?

这些隐蔽的操作,引发了使用者对信息公平和消费者权益的忧虑。

根据凯度《2025 十大营销趋势》调查:AI 答案形式的可信度比传统广告高出 72%。但同时,调查也指出,超过 40% 的消费者不信任 AI 生成的广告。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指出,GEO 模式可能会误导用户的信息获取,例如部分美妆品牌通过 GEO 手段伪造用户评价,可能让用户购买到不符合预期的产品。

更严重的是,这可能加剧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有更多资源投入 GEO 优化,可能导致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其倾斜,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循环。" 宋向清对此表示担忧。

那么,这种行为是否触及法律红线?河南金纬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扬在接受大河报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GEO 操作存在违规之处。他分析,若人为制造大量虚假的 " 用户体验 " 或伪造 " 权威认证 " 作为 AI 的训练数据,使其在回答中优先推荐,就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涉嫌违反法律。

张扬指出,对于互联网广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八条明确要求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通过付费方式获得的搜索排名,应当显著标明 " 广告 "。

面对这一新兴业态,监管与规范显得尤为迫切。宋向清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快立法,明确 " 故意污染 AI 数据 " 属于违法行为,并建立 " 白名单 " 制度。

他呼吁,唯有形成 " 政府监管 - 企业自律 - 社会监督 " 的协同治理体系,才能避免 GEO 沦为信息污染的源头,让 AI 技术真正回归其普惠价值。" 对于每一位用户而言,在使用 AI 搜索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多渠道核实信息,或许是保护自身权益最有效的方式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技术创新 效果 搜索引擎 图书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