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萧清 著,东方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按历史进程将历史上对于货币行业有进步贡献的、消极典型的思想家及思想进行了论述与点评,主要述及单旗的 " 子母相权论 ",其是中国最早的货币理论,为货币金属主义思想的发端;评述了子贡、范蠡等的观点,并详析《管子》丰富的货币思想,其被视为封建社会初期货币流通的全面总结,达古代世界高峰;详述了桑弘羊推行五铢钱制度的重大意义及司马迁开创史书记载经济史实先例的宝贵价值;论及汉时期存在实物论与反实物论、铸币贬损政策的论争。
到唐及五代、两宋时期," 钱荒 " 等问题引发讨论,本书主要对陆贽、白居易等提出应对之策,沈括对货币流通提出的出色见解进行介绍与点评。宋元钞币思想丰富,形成了初步完善的行钞管理原则。明清货币思想虽总体落后于西方,但也有珍贵见解。全书展现了我国古代货币思想的发展脉络。
>>内文选读:
他提出的无法补救的两项原因中,关于人口与货币数量的关系问题,唐代刘秩已提到钱荒的原因是 " 人日滋于前,而炉不加于旧 ",沈括对人口与货币数量的关系,则更具体地指明由于人口增加和公私收支日益繁多,就必然会造成钱币数量不能满足支付流转需要的情况。关于钱币的自然耗损问题,南北朝以来就一直有人言及,但也不如沈括所说的明晰。沈括还把这两项原因皆明确地肯定为货币流通中的必然现象。
他的货币言论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钱币不足可以补救的几项原因的阐述。其中除恢复铜禁问题,他认为 " 铜不禁,钱且尽,不独耗而已 ",与当时人一般的看法相同,可不必多予介绍以外,他所指出的其余几项原因及补救的对策,都很值得重视。特别是他的以贵金属金银为币、利用类似信用货币作用的盐钞代行货币职能的主张,以及对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关系的认识,都是极为精辟的见解。
关于贵金属充当货币的问题。他指出,以贵金属金银充作货币,则会使 " 为币之路益广,而钱之利稍分 ",这的确是解决当时通货不足、铜钱流通不能满足商业及货币经济发展需要这一矛盾的一个良好途径。事实上,贵金属金银,主要是白银在民间的流通,也确实是在扩大着,金银正朝着流通中正式货币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一过程很是缓慢,而且又由于以后纸币流通的迅速发展,这一过程更加曲折和复杂起来。
沈括还看到当时由于一般平民还无力以金银作器饰之用,所以金银的价格还比较便宜,封建国家可以将金银这种为人们普遍宝重的物品,用 " 高其价 " 的办法,首先通过财政上的输纳与支付,来扩大它的使用范围,从而促使金银能够成为普遍行使的货币,借以解决通货不足的问题。
总之,沈括最早认识到,适应商业与货币经济发展进一步的需要,应以贵金属充作货币,因而就表现出他在货币问题方面敏锐的认识能力。
沈括看到过去富家都保存盐钞,而不愿多藏铜钱,现在因盐钞失去信用,人们则多藏铜钱而不愿保存盐钞了。从沈括关于盐钞问题的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作为货币符号的纸币,如当时四川早已流通的交子,轻便易藏、可以代替笨重的金属货币充作保存价值手段的优点,是有所认识的。可是人们利用纸币,或者如他所直接谈到的盐钞这种有价证券充作保存价值的手段时,却必须要以它们的价值具有稳定性作为先决条件。所以,他主张整顿盐钞制度。当时,范祥首创的陕西盐钞制度趋于颓坏,主要是由于官府不考虑人们对食盐消费的限度,而过多地发行盐钞,即所谓 " 虚钞 ",从而使得盐钞的价格大为跌落,而盐钞由于失去人们的信任,也就失去作为保存价值手段的能力了。在沈括的主持下,曾采取了收买旧钞、调整盐价、扩大商销范围等改革措施,对陕西盐法进行了整顿,使盐钞的价值得以维持并稳定下来。显然,他这种利用盐钞代替金属货币以执行货币职能的主张,即所谓 " 钞可以为币,而钱不待益而自轻 " 这一解决流通中货币数量不足的思想,也是一个值得赞许的见解。
对于前人反对货币壅积的思想,沈括也作出了重要的发展。这就是他最早明确分析了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的关系,从而最早概括出 " 货币流通速度 " 这一新概念。他精辟地说 :" 钱利于流,借十室之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 这就是说,他认为钱币处在流通中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用。窖藏的货币,纵然一百年,十万个铜钱依然只是十万个铜钱。如果这些钱币不是被一家积聚不用,而是把它们投入到流通界不断充当交易的媒介,流转于各家各户,使每家每户都可以遍享十万钱之利,那么,同样是十万钱,它流通了十次,便能够发挥出一百万个铜钱的效用。这样,循环往复,流转不已,也就等于有无数的钱币被人使用了。按照这个道理,要是把当时各地官府所积聚的铜钱都拿出来投放到流通界,自然就可使 " 钱荒 " 大为缓和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