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前天
中信银行连收两张罚单 贷款与信用证风控漏洞凸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连续两日,中信银行两家分支机构相继收到监管罚单。

9 月 19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公布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因贷款 " 三查 " 失职被处以 50 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蔡振国、马超、陈贺军、刘明瑛子、刘凯等五人被警告。而就在前一天(9 月 18 日),海南监管局也对中信银行海口分行、三亚分行及海口大英山支行开出罚单,因贷款管理不尽职、信用证业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合计处以 155 万元罚款。这两起接连发生的处罚事件,凸显出中信银行在贷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控漏洞。

贷款 " 三查 ",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贷前需核实借款人资质与资金用途真实性,贷时应严控审批流程,贷后则须动态监控还款能力与资金流向。任一环节松动,都可能埋下不良贷款、资金挪用甚至合规违规的隐患。此次处罚表明,中信银行在北京地区的信贷流程中,存在明显的履职缺位,制度执行未能穿透至操作末端,风控防线在关键节点出现断裂。

在海南,问题更为集中。中信银行海口分行因 " 贷款管理不尽职 " 和 " 信用证业务管理不到位 " 被罚 115 万元,三亚分行与海口大英山支行也因同类问题分别被罚 20 万元。值得注意的是,信用证业务成为处罚焦点。

信用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开立与兑付需严格审核贸易背景真实性,防范虚假交易和洗钱风险。若银行审查流于形式,极易为套利或违规资金流动提供通道。此次海南罚单不仅暴露信贷管理的普遍性疏漏,更揭示出该行在贸易融资这一专业性强、风险隐蔽的业务领域,存在合规意识薄弱、操作规范缺失的问题。

按照监管处罚周期,这两起处罚可能源于几年前的业务。但这暴露出中信银行当时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系统性问题。从贷款管理的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风险控制,到信用证业务的合规操作,中信银行都显示出内部控制机制的薄弱环节。

从监管层面来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连续两日公布对同一家银行机构的处罚决定,释放出强烈的监管信号。这表明金融监管部门正在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对贷款业务和国际贸易融资等关键业务领域的风险管控。这种 " 严监管 " 态势旨在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强化内部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中信银行此次接连被罚,反映出部分商业银行在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过于追求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而忽视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同步提升。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传统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和优化。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贷款管理和信用证业务都是银行基础、传统的业务领域,这些领域出现风控漏洞,说明银行在基础管理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对于中信银行这样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平衡业务创新与风险控制、如何确保跨区域经营中的风控标准统一执行,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前,金融监管正转向常态化穿透监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注重对业务全流程的合规性审查。对中信银行的处罚,不仅是对具体违规行为的惩戒,更是向全行业释放明确信号:任何在贷款管理、贸易融资等关键领域的松懈,都将被精准识别并严肃处理。

对商业银行而言,合规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决定市场准入、资本评级与公众信任的 " 生存底线 "。在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的背景下,粗放扩张模式难以为继,精细化管理与稳健风控正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中信银行的两张罚单,看似独立,实则映射出一个深层命题:银行的风控体系是否真正实现了 "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却不落实在行动上,是许多金融机构的通病。

真正的风控,不应是事后补漏的 " 消防队 ",而应是嵌入业务流程的 " 免疫系统 "。这要求银行强化总行对分支机构的垂直管控,提升科技手段在风险识别中的应用,并建立权责清晰、追责到位的问责文化。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中信银行 海口 海南 金融机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