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之家 09-22
院士科普:我们为什么要去撞击小行星 远不止“撞击防御”那么简单 未来其开发价值超过7万亿亿美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快科技 9 月 22 日消息,今年 9 月初,我国规划拟对一颗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消息发布后,引起了网友广泛关注和讨论,网上也出现了许多分析、解释文章。

为此,近期,人民日报特邀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院士科普了一期《我们为什么要去撞击小行星》的主题内容。

现摘取其中主要部分,以飨读者。

据吴伟仁院士介绍,小行星是指轨道环绕太阳运行、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和矮行星小,并且不易释放出气体和尘埃的小天体。

浩瀚太空中的数十亿颗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 " 活化石 "。

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资源,主要分为金属质、碳质和硅酸盐质三大类。

其中,金属质类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等金属,如灵神星由金、镍等贵金属构成;

碳质类小行星蕴藏水资源,可用于推进剂、生保物资的原位生产和补给;

硅酸盐质类小行星中的硅酸盐矿物等,可作为太空建筑的原材料,减少从地球运输材料的成本,大幅提高探测效益。

在小行星防御方面,2005 年,美国成功实施了 " 深度撞击 " 任务,验证了动能撞击防御的技术可行性。

在小行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美国于 2023 年成功对水资源丰富的小行星 " 贝努 " 完成采样返回。2023 年发射了 " 灵神星号 " 探测器,计划对含有大量黄金的灵神星进行详查。

2025 年 5 月,我国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目标是对近地小行星进行采样返回。

谈到构建小行星防御能力,据了解,近地小行星是对地球最具潜在威胁的天体之一,小行星撞击也被联合国列入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

但是,我们对于小行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截至 2025 年 3 月,人类共发现了 38171 颗近地天体,其中包括 38048 颗近地小行星和 123 颗近地彗星。

但由于监测难度大,还有大量近地小行星尚未轨道编目,据统计,近地小行星中完成编目的数量只占真实数量的 1%。

那么,面对这些 " 不速之客 ",我们有哪些应对之策?

我国科学家论证提出 2027 年前后实施小行星在轨处置演示验证任务,首次动能撞击任务主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成功改变目标小行星的轨道;

二是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观测,获取撞击瞬间的速度、能量传递等关键数据;

三是在撞击后,对小行星的轨道变化、形貌等进行持续观测,评估撞击效果。

这项任务具体来说,就是对距地球 1000 万公里左右的小天体实施动能撞击,使其产生 3 到 5 厘米每秒的速度增量,以期改变其原有轨道,验证动能撞击的可行性,且验证在 100 年内无撞击地球风险。

此外,小行星撞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潜在威胁,但随着探测、防御能力提升,与小行星的 " 亲密接触 ",有望打开太空资源的更多可能。

虽然小行星防御受到较高关注,但对其进行探测与资源开发利用同样重要。

小行星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主要航天国家对此高度重视。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估算,目前探测较为充分的约 1000 颗小行星中,有 700 余颗的单颗价值超过 100 万亿美元,未来 30 年主带小行星资源开发价值超过 7 万亿亿美元。

这一领域不仅是深空探测的重要方向,更是未来深空经济和地外资源补给的重要支撑。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吴伟 院士 美国 探测器 联合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