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聊心理 昨天
“霸凌我女儿的,是她最好的朋友”…真实的女孩社交很残忍!有3个潜规则,一定要提前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冲浪时刷到一个帖,帖主问,想知道自己的女儿是不是被霸凌了。

她女儿上小学六年级,开学之后,班上好几个女生 " 默契地 " 不再和她说话。

课间没人找她玩耍,体育课换地方也没人告诉她,班上有什么活动,也特意绕过她。

最离谱的是,女儿的同桌,也是女儿最好的朋友,前段时间故意把女儿的作业本藏了起来,等女儿发现后,对方笑嘻嘻说,和你玩而已嘛。。

帖子下面好多人留言,绝对是霸凌!

好多人说自己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

有的说,被起了难听的绰号,有的说自己被人嫌弃过有味,还有的说因为长得黑被孤立过。

小时候还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长大后才明白,自己被霸凌了。

这个帖子让我想起最近看的一本书,叫《女孩的丛林》。作者是韩国的一位叫吴善京的老师。这位老师认为,女孩子的社交群存在着丛林法则。

书中提到的,不一定是伤及身体才算霸凌。

有些软性霸凌,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不断地发生,特别是在女孩子的群体中。

她用 " 狮子 "" 鬣狗 "" 羚羊 " 勾勒出女孩社交圈的生态图谱。

三种动物当比喻,那些隐匿在课桌下的推搡、走廊里的窃笑、朋友圈的屏蔽,突然有了清晰的具象。

这位老师剖开了校园社交的丛林法则,也给出了女孩在荆棘中站稳脚跟的生存指南。

先来聊聊,女孩丛林中的那些隐形霸凌。

新闻里常见的拳打脚踢,并不是最常见的,女孩子之间更多是 " 软性伤害 "。

最常见的是 " 关系绞杀 "。

突然被踢出聊天群,生日聚会收到所有人的邀请唯独漏了自己,原本亲密的朋友突然集体变脸。

其次是 " 言语暗刺 "。

用 " 你今天穿得好土 "" 你怎么什么都不会 " 的嘲讽消解自信,用 " 我听说你背后说我坏话 " 的谣言制造隔阂。

还有 " 隐性排挤 "。

组队时没人选她,分享零食时故意跳过她,甚至用眼神和窃笑形成无形的包围圈。

这些伤害如细密的针,看似不致命,却能慢慢瓦解一个女孩的自我认知。

在丛林中,这些软性霸凌又是如何出现在 " 狮子 "" 鬣狗 "" 羚羊 " 之间的呢?

女孩丛林中的 " 狮子 ",从来不是张牙舞爪的模样。

她们多是群体中的焦点,成绩拔尖或家境优渥,用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权掌控着社交秩序。

书中的瑞希便是典型的 " 狮子 "。

她不会说直白的恶语,却会不经意间引导别人,嘲笑别人的姓氏,暗示别人身上有味道,引导身边的鬣狗攻击羚羊。

打着 " 为大家好 " 的旗号实施孤立,在英语课、体育课这种需要合作的场合,巧妙地引导全班人故意排挤自己看不顺眼的同学。

用沉默的炫耀强化等级边界。

而且 " 狮子 " 的自尊和嫉妒心都很强,一旦踩上她们的雷点,她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报复你。

这类女孩的核心特征是 " 隐性控制欲 "。

她们以优越感为利爪,将社交规则扭曲为满足自我权威的工具,霸凌在她们手中成了维护 " 统治秩序 " 的隐性手段。

紧随 " 狮子 " 的便是 " 鬣狗 ",是丛林中最庞大也最危险的群体,她们本身未必有明确的恶意,却总在群体压力下沦为施暴的帮凶。

鬣狗往往分为两种。

一种是没有明确的目标,一切看 " 狮子 " 的脸色行事。书中的智允、秀敏便是如此。

她们明明知道,关于娜妍的谣言是假的,却为了不被踢出 " 核心圈子 ",不仅在旁边附和谣言,甚至在旁人议论时主动制造谣言。

还有一种鬣狗是,会在别人嘲笑羚羊时附和,但事后会偷偷安慰羚羊,用 " 我是身不由己 " 自我安慰。

" 鬣狗 " 的本质是 " 依附性妥协 "。

她们害怕被孤立的恐惧压倒了良知,将 " 合群 " 等同于 " 安全 ",却在无意识中成为霸凌的加速器。

最后是被视为 " 猎物 " 的羚羊。

这类人并非天生软弱,书中的娜妍和 " 我 " 便揭开了这类女孩的共性。

她们大多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面对质疑时会低头沉默,被欺负了也不敢说话。

还有些性格活泼一点的,但渴望被接纳,刻意讨好别人,哪怕牺牲自己的喜好。

" 羚羊 " 们往往缺少稳固的社会支持,父母忙于工作,朋友寥寥无几,一旦被群体针对,便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羚羊的悲剧,在于将顺从当作保护色,却不知这恰恰让霸凌者看到了可乘之机。

丛林是必然会存在的,这本书没有引导女孩如何逃离这种环境,而是告诉女孩如何在丛林中生长。

娜妍和 " 我 " 的蜕变,藏着给女孩子的生存密码。

首先要打破 " 自我矮化 " 的牢笼。

矮化往往藏在日常里。

或许是为了融入圈子,逼着自己喜欢不感兴趣的偶像、穿不合脚的流行鞋子,把真实的喜好藏进抽屉最深处;又或是别人一句 " 你怎么这么笨 ",就真的在心里种下 " 我果然不行 " 的种子。

" 自我矮化 " 本质上是把评价自己的尺子交到了别人手里,心甘情愿缩成一个 " 不碍事 " 的影子,可越想讨好,越容易成为被轻视的目标。

打破牢笼的关键,是学会建立自己的价值坐标系。

不必因身材不够纤细而自卑,运动时挥洒的汗水本就闪闪发光;不用为成绩暂时落后而自我否定,认真钻研的模样早已胜过分数。

先在心里给足自己肯定,才能在别人的恶意面前站得稳。

其次要学会 " 勇敢说不 "。

其实对孩子而言," 说不 " 不是天生的底气,更多是在犹豫与恐惧中攒起的勇气。

可能是当被小圈子推着一起给同学取绰号时,忍住到嘴边的附和,轻声却坚定地说 " 这样不太好 "。

可能是当别人借走自己珍视的物品迟迟不还,明明心里委屈,终于敢开口问 " 你什么时候能还给我 "。

也可能是当被要求藏起自己的爱好、迎合他人的话题时,第一次说出 " 我其实喜欢的是这个 "。

霸凌者与附和者最擅长利用 " 不敢反抗 " 的默契,他们笃定沉默就是默许,可一旦有人打破这份沉默,哪怕只是一句微弱的拒绝,也能戳破他们营造的 " 所有人都认同 " 的假象。

" 说不 " 不是要与全世界对抗,只是守住自己的底线,也为他人留出反抗的缝隙。

更重要的是搭建支撑系统。

孤立的可怕在于,所有委屈都只能咽进肚子里。

被嘲笑时没人替你说话,难过时找不到人倾诉,连偶尔的自我怀疑都没人告诉你 " 你很好 "。

支撑系统未必需要多么庞大,可能是放学路上愿意听你吐槽的同桌,她会在你掉眼泪时递来纸巾,说 " 这不是你的错 "。

可能是细心的班主任,察觉你状态不对时主动找你谈心,让你知道 " 可以随时找我 "。

甚至是兴趣班里志同道合的伙伴,你们因热爱相聚,不必刻意讨好,却能彼此看见闪光点。

联结的核心不是 " 帮你解决所有问题 ",而是让你明白 " 你从来不是一个人 "。

当有人稳稳站在你身后,哪怕只是一个眼神的支撑,都能给你对抗恶意的底气。

最后有个小福利。

《女孩的丛林》这本书我们仓库有 10 本,数量不多,所以打算找 10 位朋友送出去好了,有需要的朋友都可以参与一下,反正不要钱。

这本书不是工具书,是以曾被霸凌的 " 我 " 去讲述的一个关于逃离霸凌的故事。

把懂女孩心思的文字,把 " 自我肯定 "" 勇敢说不 " 这些道理藏在故事里。

孩子读的时候会觉得 " 这说的就是我 ",家长翻完也能突然看懂孩子那些说不出口的委屈。

如果家里女孩正经历社交困惑,或是想提前帮女儿建立心理铠甲,可以参与一下免费的赠书活动。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林中 羚羊 朋友圈 韩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