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实验室里专注于细胞与基因的生物学博士,却在命运的巧妙安排下,成为西安曲江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以下简称 " 富陶博物馆 ")的 " 掌舵人 "。
王成娜,一位 "90 后 " 女性,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科学到艺术、从学术到商业的华丽转身。
结缘:一场旅行让她爱上陶艺
王成娜与陶艺的缘分,始于一场旅行。
祖籍湖南的她是地道的辣妹子,2012 年从四川大学毕业后,被保送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读研,开始了生物学专业的硕博连读。七年的海外求学经历,塑造了她独立、坚韧的性格,只要认准方向她就会坚持到底。
读博期间的一个假期,王成娜来到西安旅游,朋友带她参观了素有 " 天下陶艺第一村 " 之称的富平陶艺村。
在这里,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陶艺制作。在现场,看着一团团泥土从拉胚、捏塑到上釉、烧制,最后变身精美的艺术品,她被陶泥 " 浴火重生 " 的魅力所震撼!
也正是在这里,她认识了未来的丈夫——时任陶艺村总经理的徐国良,由于相似的留学经历和对艺术的热爱,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后来,她成了陕西媳妇;再后来,她扎根西安,成了新西安人。
" 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大多会选择进高校或者进实验室。而我却被陶艺村那种‘用泥土对话世界’的氛围所感染!" 王成娜认为,陶艺是一种沉默的语言,却能把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连接在一起。
2019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她做出了一个出乎许多人意料的决定:加入陶艺村,投身陶瓷文化的学习与国际交流传播。
" 我公公徐都锋是陶艺村的创始人,也是鼎州窑的发现者,一生都致力于陶瓷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先生中学起就在澳洲留学,学成归来后也接手了家业。他们对陶瓷艺术的坚守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王成娜说。
海外留学多年,王成娜的视野更广阔,她认为:" 文化是需要被看见的,而商业是让它被看见的最好方式。"
从此,她从最基础的陶艺知识学起,逐渐成长起来,后来又参与策展、接待全球陶艺家、管理场馆,甚至成为执行馆长,独立运营富陶博物馆。
探索: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之道
富陶博物馆成立于 2010 年,是富平陶艺村现代陶瓷文化在西安的延展。博物馆位于大唐芙蓉园南门附近,上下三层,面积 1500 平方米。
当时的曲江,是西安城市发展的一张新名片,需要文化和艺术的加持。博物馆开馆之初,大唐芙蓉园的唐市街区尚未形成,当时约定年租金 30 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里的区域商业氛围日益浓厚,博物馆的租金也一路飙升至 150 万元 / 年。
" 我们是非国有博物馆,没有政府持续输血,全靠自己造血。" 王成娜坦言,尤其是疫情及后疫情时期,经济下行,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此时博物馆的经营异常艰难。" 我们不能等别人来救,只能自己闯。"
2020 年之前,富陶博物馆与富平陶艺村的依存关系较强。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多场展览,也会邀请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在陶艺村驻地创作,创作的作品首先在西安免费展出,随后在陶艺村展出。展出结束后,这些作品将捐献给博物馆。富陶博物馆的大部分藏品都来自世界各地陶艺家的捐赠,最初的经费也来源于陶艺村的支持。
王成娜任富陶博物馆执行馆长后,除了继续举办陶艺展,又陆续开展了策展、文创和陶艺体验等项目,但这些收入远远覆盖不了高昂的运营成本。
" 我虽然不是学艺术出身的,但懂得如何让艺术被更多人接受。" 为了突破困局,王成娜带领团队尝试过多种方式:
——举办 " 艺术 + 商业 " 策展。
2019 年,与 SKP、融创、龙湖等高端商业和地产公司合作,推出艺术策展,输出文化内容,推动非遗与当代艺术进入商业空间,探索文化赋能与变现路径。
- ——开发 " 数字藏品 "。
2021 年至 2022 年,推出 "emo cat"" 小脑斧 "" 虎啸猫星十二神兽 " 等 9 款数字藏品系列。通过数字网络科技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接受中华传统艺术,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开发文创产品 " 艾虎 "。
2023 年,基于关中民俗 " 面花 " 推出端午节文创——陶花瑞兽 " 艾虎 " 系列,荣登央视新闻联播,让当代陶艺通过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让传统民俗文化以现代陶艺形式保留下来。
——开设 " 杯子实验室 " 咖啡店。
将陶艺美学融入饮品体验,打造兼具咖啡体验与杯子博物馆功能的复合空间,最多时开设 5 家店。通过 " 博物馆 + 咖啡 " 的形式传递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美学的追求。
——开设博物馆餐厅。
2024 年,利用富陶博物馆后院开设了以陕菜为主题的文化餐厅,将唐文化和长安文化融入菜品。
餐厅的菜品由博物馆团队和厨师共同开发,每道菜品或饮品都创意十足,如用泾渭茯茶冻成的大雁塔饮品、悬挂在树上的 " 长安的荔枝 "。此外还有蹴鞠饭团、唐菓子、唐朝冰激凌 …… 光听名字就文化感满满。餐具也是自己设计的陶器,摆盘很精致,价格也很亲民,烟雾缭绕处还有古筝弹奏。王成娜的初衷是:" 客人来了,不仅是吃饭,更是体验一种美学。"
博物馆餐厅刚开业不久就进入淡季,经营状况一般,处于刚刚维持甚至亏损的状态。
今年 8 月,博物馆餐厅突然在社交媒体上火了,餐厅日均接待量从 34 桌增至 200 多桌,每天翻台 6 次,一跃成为西安网红餐厅第六、陕菜特色餐厅第三。
成功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王成娜表示,8 月份餐厅流量快速增长,得益于大量线上推广投入。" 我们的目标不是做一个昙花一现的网红餐厅,而是要追求长期效益,把网红店做成‘常红’店。"
未来:开发新品,打造岩矿系列
尽管 " 博物馆 + 餐饮 " 带来了短期流量,但是王成娜清醒地知道,博物馆的核心还是陶艺。" 我要让世界看见中国现代陶艺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对古瓷的追捧。"
未来,她计划从两方面发力:
一是深耕自媒体,传承陶瓷文化。她计划把博物馆建设、布展过程、展品故事发布到网上,扩大文化传播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前进的方向,找到共鸣的伙伴。王成娜认为," 要让现代陶艺‘被看见’,不能只依赖线下,要深耕自媒体,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宣传陶瓷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二是开发岩矿茶器,推出长安岩矿系列。王成娜透露,她正在与台湾陶瓷艺术家洽谈合作,开发基于陕西本地陶土资源的岩矿系列生活器具。" 岩矿是现代版的紫砂,具有软化水质功能,我们利用这一特点与东方美学相结合,做成的茶具更具有实用性与收藏价值。" 她还表示,陕西有很多优质的陶土矿,未来博物馆还要打造长安的岩矿系列产品。
感悟:认知和坚持是真正的竞争力
回顾十年的跨界历程,王成娜最深切的感悟是:" 学历不代表能力,也不代表财富。认知和坚持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她曾在海外留学多年,如今扎根陕西陶土之中;她本是生物学博士,却成为陶瓷文化的传播者。她认为这一切并不矛盾,因为科学和艺术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对美的追求。
同时,她也不忘提醒年轻人:" 这是一个 AI 时代,知识容易获取,但真正的差异在于你的经历和选择。遇到困难时,别抱怨,去解决——强者永远有解决方案。" 她的经验是 " 走出舒适区,危机也是机遇!"
如今,王成娜依然每天在博物馆、咖啡店、餐厅之间奔波,时而接待各国陶艺家,时而调试新品,时而与厨师讨论菜式。她说自己只是一个 " 文化的转译者 ",希望让陶艺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光。
" 陶艺是一场火与土的对话,而博物馆,是我们与这个时代的对话。" 在王成娜看来,文化的坚守需要情怀,更需要商业的智慧," 要让艺术活下去,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这就是我的使命,也是我选择的道路。"
来源 / 今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