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昨天
3乘8还是8乘3?既要逻辑之美,更要育人之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最近,一道小学二年级的乘法题引发热议。" 有 3 个盘子,每盘 8 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列式是 3 × 8,还是 8 × 3?孩子写了 3 × 8,被判错误,令许多家长困惑。

有老师解释称 " 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量 × 份数’的认知结构,了解倍数关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此明确回应:乘法算式的写法是 " 对乘法定义的一种约定 ",在具体情境中,符号表达的意义应是唯一的。

"8 × 3" 更贴合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这是学科自带的逻辑之美,也是科学精神的基础素养。有教师举例解释:"3 只 5 两的梭子蟹和 5 只 3 两的梭子蟹,虽然总重量相等,但两者区别很大。" 这一生动比喻揭示了乘法顺序的现实意义。在小学二年级刚接触乘法的阶段,规范书写顺序有助于孩子建立清晰的数学思维,理解每个数字在具体情境中的含义。

但教育的温度,更在于看见数字逻辑背后的鲜活思维。素质教育不是标准答案的复制机,当学生写下 "3 × 8" 时,教师应积极探寻其背后的思维过程,或许是从 " 每组 3 个,共 8 组 " 的角度思考,或许是对生活场景的独特解读,比如:苹果、梨、香蕉、桃子、李子、桔子、草莓、葡萄等 3 盘不同水果组合。若仅以单一标准判错,本质是教条主义对思维的束缚。唯标准答案论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萌芽。

古人云,因材施教。教育应是追问 " 为何这样想 " 的艺术,而非简单否定 " 想得对不对 "。

真正的数学教育,应是逻辑严谨与思维开放的统一。我们既需要肯定 "8 × 3" 的逻辑价值,也应包容 "3 × 8" 背后的思维过程,让数学教育成为培养创新思维的沃土,这才是 " 立德树人 " 的题中之义。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只会套公式的解题机器,而是能独立思考、多元表达的创造者——这比纠结一个乘法算式的写法,更加重要。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