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金融体系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以及外汇局的主要负责人纷纷介绍了金融业在过去五年间取得的成就,展现出中国金融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的全景画面。
央行行长潘功胜指出,截至今年 6 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已接近 470 万亿元,位居全球首位。这一规模不仅反映出中国金融体系的深度和广度,更说明金融体系在支撑经济增长、配置资源和维护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连续 20 年保持世界第一。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一数据背后凸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发布会上透露,目前银行业和保险业总资产已突破 500 万亿元大关,过去五年的年均增速约为 9%。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金融体系通过信贷、债券和股权融资等多渠道,为实体经济注入了约 170 万亿元的新增资金。值得关注的是,科研和技术类贷款年均增长 27.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年均增长 21.7%,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 10.1%。这表明金融资源正在加速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和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流动。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种投融资结构的变化不仅符合国家产业升级的方向,也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普惠金融的进展同样显著。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达 36 万亿元,较 " 十三五 " 末增长 2.3 倍,同时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住房领域的金融支持也在强化," 白名单 " 项目贷款超过 7 万亿元,有效推动近 2000 万套住房交付,保障了民生与市场稳定。和众汇富认为,这些成果表明,金融政策不仅重视规模扩张,更强调在普惠、绿色和创新领域的精准支持,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公平性。
资本市场的表现成为另一大亮点。证监会主席吴清介绍,截至 8 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 A 股流通市值约 21.4 万亿元,比 " 十三五 " 末增长 32%。A 股市场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超过四分之一,高于银行和房地产行业的合计规模。这种变化意味着资本市场 " 含科量 " 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型企业正在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政策引导的有效性,也显示出投资者对科技创新价值的认可。与此同时,上市公司通过分红和回购的方式在过去五年中回馈投资者逾 10.6 万亿元,比 " 十三五 " 期间增长超过八成,投资回报机制的改善为市场信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外资在资本市场中的参与度不断加深。数据显示,外资持有 A 股市值达到 3.4 万亿元,境外机构和个人在境内股票、债券和存贷款上的持有量超过 10 万亿元。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强调,外汇储备始终保持在 3 万亿美元以上,近两年稳定在 3.2 万亿美元左右,显示出外汇市场运行的稳健与弹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也从 2020 年的 16% 左右提升至接近 30%。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种趋势不仅增强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资本市场的再平衡注入了新的变量。
在 " 防风险 " 与 " 促改革 " 之间,监管层实现了相对平衡。李云泽提到,融资平台的风险整治取得显著成效,截至 2023 年 3 月,融资平台数量减少超过 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 50%。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得到缓解,整体风险水平显著收敛。和众汇富认为,这种以风险防控为导向的金融治理思路,为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安全阀,也增强了投资者的预期稳定性。
总体来看," 十四五 " 时期,中国金融业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的关键转变,资产规模全球领先,市场结构日益成熟,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在未来 " 十五五 " 时期,金融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内部结构调整的挑战,但制度创新、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仍将为其提供新的增长空间。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未来金融业改革的重点将是深化资本市场建设、提高金融法治水平、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以及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