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研究报告 12小时前
20 年前这种俗气科幻图,为什么成了今天年轻人的审美白月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千禧年复古潮流,早已算不上什么新鲜事。

从穿搭到 CCD 相机,怀旧几乎成了一种周期性的文化现象。

然而,最近却有一种格外特殊的、属于千禧年的东西,再次奇异地闯入大众视野,并火了起来。

特殊之处在于,它并不像 QQ 秀、小零食、喇叭裤那样依附于某件具体的童年旧物,而更像是一整套难以言说的审美体系。

或许很多人没办法聊明白它的特征,但只要瞥上一眼,往往就会忍不住感叹一句:

  " 这图小时候抱过我。"

饱和度极高的蓝绿色,主题往往和科技、环保相关,带着一种微妙的廉价感。

凡是经历过 2000 — 2010 年的人,看到这种风格的图,十有八九会觉得亲切,甚至涌起一种 " 回老家 " 的感觉。

而这套曾埋藏在记忆里的审美体系,如今已经被重新挖掘,甚至聚起了一批狂热的爱好者。

有人痴迷于搜集一切类似的图片;

有人把自己的房间往这个风格装扮;

有人制造各种相关的周边、装扮手机界面。

而这种图片风格,名为 Frutiger Aero。

Frutiger 指的是当时常用的字体,Aero 指的是 Windows Vista 的 Aero 界面设计语言。

它能够在当下再度流行,除了 " 怀旧 " 本身的吸引力,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原因:

这些图像,被认为是二十年前人们眼中的 " 未来 "。

有人因此总结 Frutiger Aero 深受当下人们喜爱的原因:它是我们被承诺过、但并未抵达的未来。

如今的 Frutiger Aero,在被它的爱好者们提及时,最常出现的一句话的确就是:

" 小时候真的以为长大了会在这样的地方生活 "。

这并非夸张。毕竟在 2000 年后,这样的图几乎哪里都是:

电脑桌面、宣传片、海报……它们几乎是种默认背景,以至于深深刻进了一代人的记忆里。

只不过在当时,这套风格并没有什么 "Frutiger Aero" 这样拗口的名字。

大家只是默默用,就像今天也没人能说清 " 短视频的主流审美 " 到底叫什么。

一直到 2017 年,一个叫 " 消费者美学研究院 " 的线上社区,才把它重新拎出来,正儿八经地安上了这个名字。

而之所以会被特意命名,也是因为它确实足够有代表性:

几乎就是那个年代对 " 科技未来 " 的全部想象。 

而它的出现,也的确跟当时的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比如,人们普遍认为,这股风格的集中爆发,就是始于 2003 年,微软的 Windows Longhorn 系统外观的出现。

Longhorn 是微软在 2001 年启动研发、本准备接替 Windows XP 的下一代系统。虽说因为项目体量失控等一系列原因,它被迫推倒重来,最终才在几年后以 Windows Vista 的身份正式登场。

但最初的 Longhorn 依旧让人念念不忘,主要原因就是它的系统外观太过超前了——

那时是 2003 年,Longhorn 首次被微软掏出来:

半透明的窗口、玻璃质感的边框,光滑流畅,前所未有的观感。

特别和 XP 那套比较老实的界面对比,这几乎给人一种 " 未来提前到来 " 的错觉,立刻给了大部分观看者一点小小的进步震撼。

以至于直到今天,依然有人念叨。

而在这之后,这套视觉语言并没有消失,反而被完整保留下来,落在了 Vista 身上,并以 Windows Aero 的名字正式发布。

很快,也几乎在哪都能撞见这种风格:软件界面、网页设计……

就像一场集体共识:科技理应是清澈的,透明的,光滑的。

也正是这些设计,成了 Frutiger Aero 美学地基的一部分。

而除了这份 " 透明感 "" 光滑感 ", Frutiger Aero 另一个美学地基就是 " 拟物化设计 "。

拟物化设计也是 2000 年之后,在数码设计界里横行霸道的流行。

简单来说就是,得把现实里的质感搬进屏幕:按钮要像玻璃珠一样反光,文件夹图标要像真皮文件袋一样有褶皱。

在 Frutiger Aero 的图片中,这种倾向随处可见:水滴、气泡,乃至整栋建筑,都能被直接拼贴进来,再加上立体阴影和光泽处理,看上去既真实又带着一点塑料感。

所以几乎可以这样说:

Frutiger Aero 的诸多 " 设计特征 ",其实就是那个年代数码设计圈对于 " 好设计 " 比较流行的共识。

不过关于这种美学,其最大的特色并不仅是这些。

Frutiger Aero 之所以能让人记忆犹新,更大的原因在于它的内容:

科技与自然并存。

随便搜一张图,基本都有那几样:天空、草地、地球、生物,再远远点缀上未来城市的剪影。

这像是一种默认的内容配方。可它们并不只是点缀,而更像是在传递一种心照不宣的情绪——

科技会让生活变得更好,让世界更好。

一种科技乐观主义。这也正是那个年代的底色。

要知道,在 2000 年之后,人们刚刚度过一场 " 千年虫 " 恐慌——

整个 1990 年代后期,由于一个众所周知的 BUG,许多人都在担心跨入 2000 年后,电脑会把 "00" 认成 1900 年,导致系统全线崩溃:飞机停飞、银行账目归零、处处可能出事故。

结果零点钟声敲响," 科技末日 " 并未来临。

而这虚惊一场,反而让科技彻底褪去了任何负面印象,人们开始真心相信,技术不会毁灭世界,反而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紧接着,互联网铺开,数码产品以一年一迭代的速度狂奔向前。手机从 " 板砖 " 一路瘦身,再到彩屏、拍照,几乎一年一个新花样;

数码相机、MP3、掌上游戏机,也在短短几年里成了年轻人书包里的标配。

人们对科技的进展有着极强的信心。

这种信心不仅落在数码产品上,还延伸到了更大的层面:社会、环境,甚至整个地球的未来。

彼时正值环保主义的高峰期: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横扫奥斯卡、" 关灯一小时 "、全球变暖…

在这样的语境里,蓝天、绿地、清水成了最常见的视觉符号。人们也普遍乐观于环保问题,仿佛只要科技不断进步,世界也必然会更美。

在这样的氛围里,科技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它像是通向未来的一扇窗,而人们看出去时,理所当然地会看到蓝天、草地、气泡和一座闪闪发光的都市。

也正因为如此,Frutiger Aero 的画面才会显得那么 " 理所当然 "。

它几乎就是把那个年代对科技未来的直白期待,直接搬进了屏幕。

换句话说,Frutiger Aero 本身,就是当时人类对未来乐观叙事的一张视觉海报。

当然,这其中还有许多更现实的原因:比如由于那时候计算机图像技术刚刚起步,人们迫不及待地想在屏幕上炫技,热衷于加光泽、拉阴影、做渐变,就此构成了半真不假的特殊风味。

这点可以参考国内的山水画

但也正因此,Frutiger Aero 也很快在 2012 年前后迎来衰落期。

当人们对虚拟中求真很快感到腻歪,扁平化的设计开始占了上风。

最具标志性的转折,就是 2013 年 Apple 推出的 iOS 7,它抛弃了拟物化的质感,大面积采用扁平图标和界面。

简洁再一度让人们感到 " 清新 "。

在此之后,扁平化一路成为主流,简洁、克制、留白,成了新的 " 未来模板 "。

这个转变的大背景也正如我们所见,所谓 " 地球村 "、科技与自然的并肩、环保理念的乐观表达……这些曾经被笼统拼贴在 Frutiger Aero 里的图像符号,也在时间的推移里逐渐褪色,或者说,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Frutiger Aero 这种风格,也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剩下零星的残影,仅仅常见于部分陈年教学 PPT 里。

只是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Frutiger Aero 还是很难忘怀的。无数小朋友当时真的以为,长大后会生活在那样的世界里。

这也是为何人们常称它是 " 我们被承诺过、但并为抵达的未来。"

也正因此,随着一次次轮回,偏偏是这种 " 老式审美 " 被重新翻出来。

其实早在 2022 年前后,外网就逐渐有人开始整理和怀旧这些旧图。最初只是零星的分享,后来慢慢聚成了一个小小的怀旧圈子,甚至有人制作了相关的游戏。

而至于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它能产生共鸣,甚至到了热爱的地步," 过去的未来 " 与 " 现在的当下 " 间的落差感倒不是主要原因。

更多的,其实是因为它的珍稀性。

比如也有不少爱好者尝试用 AI 去制作更复杂精美的 3d 版 Frutiger Aero,反倒被评价 " 没那味 "。

毕竟,这类带着集体情绪的审美作品,往往是一过性的。

当千禧年驶过去二十个年头,人们再也无法创造出那种既天真又宏大的乐观视觉。

那是一种只属于当时的氛围:互联网刚刚展翅,环保话语正盛行,全球化还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承诺。

那时候的设计师和观看者们都真的相信,玻璃般的透明与水滴般的纯净,真的能代表人类即将抵达的未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微软 qq 界面 短视频 代表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