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灵兽第 1684 篇原创文章
如今,百果园正站在关键的价值重估十字路口。
作者 / 十里
ID/lingshouke
1
百果园高折价配股融资
9 月 21 日晚,港交所网站上出现了百果园集团(02411.HK)的一则公告。这份公告并不长,却让市场为之一震。
根据公告,公司将在 9 月 19 日收市后签订的协议基础上,以每股 1.17 港元的价格,向承配方配售约 2.795 亿股新 H 股。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与前一个交易日 1.45 港元的收盘价相比,这笔交易的折让幅度高达 19.31%。在港股市场,这样的折扣幅度属于相当激进的水平,往往直接说明了公司资金需求迫切,同时估值偏低,吸引投资者入场的难度很大。
配股的数量同样惊人。新增股份占现有 H 股总数的约 19.2%,占全部已发行股份总数的约 18.2%。换句话说,百果园愿意以稀释掉将近五分之一的公司股份为代价,换取一次性的大额资金注入。
公告详细列明了资金用途,即总额约 3.25 亿港元的净融资,61.5%(约 2 亿港元)将用于支付贸易应付款,30.8%(约 1 亿港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其余 7.7% 作为一般营运资金。超过九成的资金直接用于偿还负债和应付账款,这无疑侧面印证了公司当下的流动性压力。
从最新财报看问题更直观。截至最近一个财年,百果园的流动负债约为 40.93 亿元,而资产净值为 24.65 亿元。流动负债不仅远高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也高于净资产总值。这种财务结构,意味着短期偿债压力沉重,一旦销售端出现波动,现金流紧张就会迅速放大。
" 一般情况下,这种接近两成的价格折让配股、稀释近五分之一股权的安排,很难在没有极为迫切的资金需求时出现。" 一位港股投行分析师对《灵兽》说," 相当于在资金成本很高的时候,把股份卖的更便宜来换现金。"
然而,更意外的是,市场在公告后的反应并非一致看空,而是出现了短期反转。配股公告次日,百果园股价高开到 1.520 港元,之后一路上扬,当天收盘上涨超过 20%。
从行为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典型的 " 利空落地反而上涨 " 的模式。原因在于,在公告之前,市场交易价格中已经包含了最糟糕的预期。即公司或在短期内出现资金链断裂、违约等高风险事件,这种恐慌性预期会让股价提前下探。
一旦融资成功落地,不管条件有多么苛刻,都等于短期内消除了倒闭或重大违约的直接风险。这时,风险溢价下降,股价会阶段性修复。
" 这种反弹反映的不是投资者突然看好百果园的基本面,而只是最坏的事情‘没发生’。" 前述分析师指出," 价格上升是因为风险暂时解除,而不是企业内在价值的改善。"
这意味着,本次融资为百果园买到的是一段缓冲期。3.25 亿港元的流入,可以暂时降低部分短期债务,撑过近期的流动性压力窗口。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逆转资产负债表的紧绷状态,更无法替代盈利模式和现金流质量的结构性改善。
2
从账本到根源
财务表只是终局的呈现,真正的答案往往藏在业务一线。
要理解百果园当下的困境,就必须从账面跳出来,回到它的商业根基,去看这家连锁零售企业在战略选择、市场坐标以及运营模式上的变化与挑战。
在战略层面,百果园正处于一种微妙的摇摆之中。
董事长余惠勇面对外界 " 水果卖得贵 " 的质疑时曾强调,企业的使命是 " 引导消费者成熟,而不是盲目迎合潮流 "。
这并非一时兴起的豪言,而是源于消费升级黄金期的成功经验。当年,百果园通过制定分级标准、塑造品牌形象,让水果这一非标品具备了溢价空间。
那时的高质高价,不仅不仅有其合理性,而且凭借先发优势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然而,市场氛围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如今的消费者更加精算,无论收入高低,都会在品质与价格之间仔细权衡。" 溢价等于高质 " 的心理公式正在逐渐失效。
如果品牌依然保持高姿态的单向引导,而迟迟不调整产品结构与价格体系,就会与主流消费需求渐行渐远。更微妙的是,创始人坚守的高端理念,与公司其他高管在公开场合强调的 " 高性价比 " 策略之间,似乎存在隐性的定位分歧。
这种差异会渗透到定价、营销乃至门店陈列,传递出模糊信号,使品牌形象的核心锚点逐渐松动。
战略上的迟疑,很快在竞争格局中被放大。在高端市场,山姆会员店、Ole ’等会员制和精品超市,依托强大的直采供应链和会员体系,不仅保障了品质,还在中产家庭心中塑造出更优的综合性价比。
与它们相比,百果园在产品丰富度、价格竞争力和会员权益等方面难言优势。
在价格更加敏感的大众市场,即时零售平台与社区生鲜折扣店迅速崛起。叮咚买菜、盒马,以及近两年遍布街头的低价水果折扣店,凭借即时配送和极致低价,重塑着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价格锚点。
在双向夹击之下,百果园陷入尴尬的 " 中间地带 "。高端市场锋利度不足,大众市场杀伤力不够。而竞争压力最终传导至运营端。
百果园长期依赖的 " 总部重、终端轻 " 加盟体系,在行业扩张期是一种高效模式。总部掌控供应链与品牌,加盟商负责投入与运营,资本支出轻,跑马圈地快。
但在需求承压周期,这套模式的脆弱性暴露无遗。门店销售额减少,租金和人工等固定成本却无法同步压缩,加盟商首先感受到经营压力。在生意难做的情况下,关店往往成为他们唯一现实的止损方式。
过去一年,百果园净减少 1639 家门店。表面上可以被称作 " 网点优化 ",但实质上是加盟体系的收缩。
更关键的是,这种收缩可能引发自我加压的负循环。门店减少意味着总部采购规模缩小,议价能力下降,商品成本上升;市场覆盖收缩削弱了品牌的存在感,进而影响销售和加盟热情。现金流紧张和获客能力下降相互作用,使财务压力不可能依靠内部修复自然缓解。
从账面危机,到战略摇摆,再到双向竞争与加盟模式的脆弱,这条链条解释了为何百果园选择以近两成折价、稀释近五分之一股权的配股,来换取短期流动性喘息。
3
融资纾困
一次高折价的 " 续命 " 融资,加上次日股价的剧烈反弹,把一个核心问题推到台前:资本市场正重新衡量百果园的价值。
3.25 亿港元到账,暂时化解了流动性危机,但这笔资金买来的并不是高枕无忧的缓冲期。
对投资者来说,评估一家公司的尺度,已从延续过去的逻辑切换到审视当下,并推向未来潜力。
上市前的百果园,有一个明确的资本故事:加盟模式支撑门店网络高速扩张,意味着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 高质高价 " 的定位带来品牌溢价,使盈利能力长期高于行业平均。
这两个核心优势在过去,稳固了市场信心。然而过去一年,现实让它们双双失速。不仅门店数量开始收缩," 成长 " 引擎熄火,甚至,毛利率几乎腰斩,高端定位的溢价能力失去说服力。
一位跟踪零售的券商分析师向《灵兽》表示," 投资者很快会抛开旧故事,不再为扩店和品牌溢价付高价,而是看实际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
而百果园必须证明自己能够在新的逻辑下创造长期价值。摆在面前的,是几条方向迥异的选择。
在这种格局下,百果园必须找到可信的新故事,来支撑下一阶段的资本叙事。上述分析师表示,结合现状和行业经验,市场视野中的可能路径,大致有两条。
方向一:重回用户体验 " 前线 "。
会员流失、加盟商抱怨、舆论争议,都指向同一个症结,就是承诺的高端体验,在执行环节被稀释。加盟主导的网络很难保证品控在全国一致:产地选材、冷链运输、门店陈列、服务细节,任何一环松动,都可能导致顾客失望。
百果园如果能在规模化网络中接近这种一致性,不仅能稳住口碑,还可能带动复购。相比 " 教育消费者 ",让每一次消费都配得上价格标签,才是更有效的信任修复。
方向二:谨慎打开第二战场。
" 大生鲜 " 战略曾让百果园试图一脚踏入多个领域,但供应链和管理能力的跟进不足,让优势未能形成。进入新领域的更稳妥方式,是基于现在的冷链和采购能力,先试水关联度高的品类。比如与水果场景搭配的轻加工品或即食生鲜。
无论哪条路径,都意味着商业模式的根本重构。
另外,高比例股权稀释引入了新的投资者,其诉求将直接影响百果园未来的战略节奏。是追求短期回报的财务型投资人,还是带来产业协同的战略伙伴。如果是前者,可能会加大管理层的业绩压力;后者则可能在供应链、技术或市场拓展上提供支持。
不论是哪种类型,原有股东的控制力已被削弱,未来的决策棋局无疑更为复杂。
如今,百果园正站在关键的价值重估十字路口。股价的短暂反弹掩盖不了长期逻辑重构的压力。
未来,市场的 " 称重机 " 将不再只计算门店数量,而是更严苛地衡量每家门店的盈利能力、现金流的健康程度,以及公司能否讲出一个可信的新增长故事。
在新故事被验证之前,百果园的股价仍会在质疑与期待之间,反复摇摆。(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有温度 · 有深度 · 有态度
灵兽传媒旗下公众平台
专注零售 聚焦消费
关注连锁 / 零售 / 电商 / 消费
创业创投 / 资本对接领域
聚焦全球商业创新
精准覆盖中国商业精英人群
入驻头条 / 搜狐 / 企鹅 / 大鱼 / 一点 / 网易 / 百家 / 雪球等平台
E-mail:lingshouke@126.com
更多资讯请访问灵兽网 www.lingshouke.cn
喜欢文章点击" 在看、点赞、分享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