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 | 钟昆
作者 | 桑田
编辑 | 葫芦侠
来自汽车葫芦圈的报道
巨轮转舵,风浪里见筋骨!
过去几年,中国车市正经历着格局的重塑:新能源渗透率超过 50%,价格战此起彼伏,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入汽车领域……面对如此剧烈的调整,对上汽集团这样年销数百万辆的超大型车企而言,能在短时间完成掉头转型以应对全新的趋势么?
这看上去是个 " 不可能完成的 " 任务,然而上级集团用实际的销量数字给出了答案:8 月上汽集团整车销售 36.3 万辆,同比增长 41%,环比增长 7.7%,今年以来单月销量已经实现同比 " 八连涨 ";1-8 月累计实现整车批售 275.3 万辆,同比增长 17.9%,终端零售交付达到 294.3 万辆,同比增长 5.2%!
商场如战场,这样的表现绝非一时的 " 好运 ",而是来自于上汽基于体系力的反攻。数字背后是一套 " 组织—产品—财务 " 的闭环被重新点亮:架构重构、节奏提速、资源优化、执行落地,然后,是销量与利润的显著回升。
组织如何把慢变量调快,产品如何把想法变成订单,财务如何从量变跨到质变,以及在更险峻的全球赛道上,上汽如何把不确定性纳入治理半径——上汽集团的新闭环,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组织重构|把 " 慢变量 " 调快
大企业的困境常常不在 " 不会做 ",而在 " 做不快 "。上汽在今年 5 月份通过组织架构变革,以 " 大乘用车 / 大商用车 " 双板块为骨架,叠加 " 执管会 " 跨条线统筹;推进组织架构向扁平化、一体化、数字化转型;把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海外等关键环节拉到同一张桌子上解决问题。" 信息到一半打飘、决策在路上变形 " 的损耗被持续压缩。
这种组织层面的 " 手术刀 " 并不是口号,而是落在每天的节奏里。新车定义更靠前,研发与营销前置共创,试制验证与供应链协同并行推进;价格体系、渠道心智、用户内容在同一周期内联动。从管理学语言翻译成市场语言,就是 " 从立项到上路更短、更准、更稳 "。
观察几个可感知的 " 微变化 ":其一,产品节奏在提速。以今年的新品周期为例,上汽在荣威、智己、MG 等品牌上形成 " 长续航 × 高价值 × 快上量 " 的联合打法,单品窗口尽量压缩到 "90 天内完成热度引爆 + 渠道渗透 "。其二,营销从后端走到前端。用户共创、渠道试运营与媒体口碑发酵并行推进,把 " 上市即交付、交付即口碑 " 的闭环做实。其三,成本结构更透明。从平台化、模组化到供应生态的柔性切换,组合拳的效率正在穿透到终端售价与利润两头。
" 把慢变量调快 " 的价值,在于它不直接制造销量,却能成倍提升销量形成的概率。在传统意义上的淡季 8 月,上汽依然实现了整车销售 36.3 万辆,同比增长高达惊人的 41%。这波增速既有行业回暖的贡献,自然更有上汽组织与产品协同带来的 " 额外推力 "。
产品节奏与执行力|从战略到上路
战略只有在车轮碾上柏油路时才有意义。以 " 尚界 " 为例,这个由上汽与华为共建的全新品牌,几乎把 " 组织提速 " 这件事演示了一遍:从双方宣布深化合作,到 H5 车型预订开启,节奏干净利落——预订开启 1 小时即 2.5 万、18 小时突破 5 万的数字,说明 " 从想法到订单 " 的路径被压缩到了用户能感知的时间尺度里。市场理解为 " 智能化能力 + 整车制造能力 " 的互相补位,本质上还是组织与执行力的合力。
再看 " 多路径并行 " 的产品棋盘。上汽在纯电高压平台、混动 DMH、增程技术上同时推进;合资端,上汽大众与上汽奥迪的中高端新品承接品牌势能,自主端,荣威、MG 与智己分别覆盖高价值家庭、全球主流与高端智能细分。在这半年多里人们看到:上汽的新品密度更大、上量更快、稳定期更长,这三件在过去很难同时发生的事,此刻却在同一周期里被拉齐。
重要的是,节奏感带来了 " 主题明确 " 的产品叙事——这半年多里,上汽带来一个又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好价格。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 " 技术往前一步,价格往回一步 ",把智能与价值的边界重新画给用户看。
财务 V 型反转|销量回升≠堆量
质量指标在共振
如果把上汽组织和产品的故事落进财务报表,那么这条向上的线段会更清晰。
2025 年上半年,上汽合并营收 2995.9 亿元,同比增长 5.2%;整车批售 205.3 万辆,同比增长约 12%;归母净利润 60.2 亿元,扣非归母净利 54.3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210.4 亿元,同比提升 85.9%。这些指标并不是单点跳动,而是一起抬头——收入、销量、利润、现金流的共振,才称得上 " 质量型反弹 "。
" 现金流 " 这项尤其关键。它是把 " 好看 " 变成 " 好用 " 的那个环节:有了充裕的经营现金,上汽可以继续加大研发、产能结构调整与品牌建设的投入,而不用被 " 价格战 " 的短期噪音牵着走。对比很多新创车企 " 增收不增利 " 甚至 " 高增速低质量 " 的案例,上汽这一轮反弹的罕见之处在于:量价结构在优化,费用结构在理顺,资金效率在改善。这,才是健康的。
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看,2025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里,上汽连续第 21 次上榜——以 2024 年度合并报表 872.2 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名列世界 500 强第 138 位。长期的体量与韧性,为短期的提速提供了承压壳;而短期的提速,又在刷新体量的质量。
风险与对冲|把不确定性纳入治理半径
现实从不会给车企只赢不输的赛程。价格战还在继续,海外市场的政策摩擦还会出现,技术路线在未来一段时间也难言 " 终局 "。这就要求组织不仅 " 能快 ",还要 " 会稳 "。
上汽的对冲思路其实很容易概括:其一," 销地化 / 本地化 " 加速落地。欧洲、东盟、美洲等重点区域,推进从 " 产地销 " 到 " 销地产 ",把供应、制造、渠道的本地协同搭起来,弱化跨境不确定性的冲击强度。其二," 多路线技术预研 "。纯电、混动、增程并举,电池路线从三元、磷酸铁锂向半固态 / 全固态切换,智驾层面自研与生态协同并跑,既保持性能上限,又守住安全与合规底线。其三," 风险前置识别、快速应对 " 的机制化。通过 " 执管会 " 实现跨条线协同,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形成 " 早看见、早处理、少代价 " 的节奏。
这种治理观念,在智能化赛道上已经给出实证:2025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智己汽车与上汽友道智途同时拿到上海首批 L4 级自动驾驶示范运营牌照,上汽成为行业唯一覆盖乘用与商用两端的 " 双牌照 " 企业。要知道,示范运营不只是 " 技术会 ",更是 " 组织会 ":法规沟通、场景选择、运维保障、风控模型,一个都不能少——上汽的 " 又快又稳 ",由此可见一斑。
结语
复盘这一年多,上汽做成的是一件 " 看似简单、实则极难 " 的事:先把组织理顺,再把节奏拉直,然后让产品与财务把结果写在市场里。你能在报表上看到它的回弹,也能在街头巷尾看到越来越多的来自上汽的新车。
在产业转型的迷雾中,方向往往比速度更重要;但到执行层面,速度又决定了方向能否抵达。上汽这轮复兴,给传统巨头提供了一份可操作的样本:把慢变量调快,把复杂事做简——架构轻一点,协同前一点,节奏快一点。技术继续向前、品牌继续做厚、全球继续铺开,才是下一程 " 确定性的来源 "。
▼ ▼ ▼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法律顾问: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姜磊律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