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指南者留学学员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S 同学
东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
GPA:3.6 雅思:7.5
主要经历
竞赛科研
第十九届 " 花旗杯 " 金融创新应用大赛——某某金融风险评估
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汽车大赛:电控设计组成员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某某系统资源分配技术研究
实习经历
江苏某某有限公司雷达算法部门实习生
录取学校
我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申请时均分是 86,绩点 3.6/4.0,雅思 7.5(6.5),无 GRE。
我的留学方向是港新和欧陆,最终在 25fall 申请季成功收获 6 份 offer ——港科电子工程、港大通信工程、鲁汶 ict、代尔夫特 ee/ss,以及南洋理工大学信号处理和集成电路设计。
我的这条申请路,每一步都围绕 " 就业 " 这个核心锚点,从犹豫到坚定,最终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节奏。
"
留学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
留学,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高考完,身边不少同学前往港澳、英澳或者日本留学,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对海外大学的日常生活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那时还没把留学和自己的未来绑定,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本科的 " 内卷困境 " ——在东南,我只是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在学术和竞赛上没什么突出优势。大二下结束时均分只有 84.7,保研希望渺茫,而考研再卷本院,也不是我想要的出路。
母亲的支持给了我很大底气,她一直希望我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鼓励我去国外锻炼自己能力,开阔眼界。
正是在这个阶段,我明确了留学的核心目的:早毕业、好就业。
海外硕士大多只需 1-2 年,相比国内研究生更早毕业,也能让我更早进入职场,虽然学费稍贵,但在我看来还算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而且如果能在海外实习,更是给职业发展加了重码。所以从一开始选校,我就把就业规划、实习机会当作重要申请标准。
确定方向后,找中介成了下一步。
在对比多家机构后,我把目光落在了指南者。一来它规模很大,有不少东南学生的成功案例,参考性强;二来在签约前,我们和指南者的廖老师有过多次沟通,廖老师待人真诚,结合我的背景,细致分析了港新欧陆的申请难度、就业前景,还给出了提升均分的具体建议,让我对出国留学有了更好的认知。这份真诚打动了我,大三上学期,我正式和指南者签约。
签约后,我有了三大核心目标
签约后,我的申请准备围绕 " 提均分、补语言、定方向 " 三个核心展开,节奏很清晰。
1. 语言与均分:
语言方面,我大二下的暑假就开始准备雅思。虽然英语水平还算不错,但是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报了个小班准备考试。
考虑到雅思有效期 2 年,我只在开学后的十月参加了一次雅思考试,7.5(小分 6.5)的成绩对申请工科硕士来说完全够用,省了后续刷分的精力。
均分则是我大三的重点。
签约时廖老师就提醒我,84.7 的均分想申请热门校的部门热门专业,还是有点悬,建议冲到 86+ 更有保障。好在信息学院的课程安排对留学党友好,我选修了多门培养方案内的任选课(这类课程通常给分更灵活),一门心思刷绩点。到大三结束,均分成功提到 86,绩点 3.6/4.0,达到了预设目标,这也为后续申请打下了基础。
2. 方向抉择:锁定港新欧陆
选校方向上,我和廖老师做了细致拆解,最终我们排除了美国,聚焦港新与欧陆:
❌美国:投入产出比不高。
美国的学费生活费很贵,而且近年想要拿到工作签也好像很困难,电子方向留下来的工作机会也感觉有限,整体投入产出比不高。
廖老师也推荐我尝试申请美国的 phd,但我个人对于科研实在没什么热情,最终放弃。
⭕欧陆:强校多,申请难度大。
ee 方向知名的院校有 KU leuven、TUD、TUE、KTH、苏黎世联邦理工以及洛桑联邦理工等等。KU leuven 与比利时 IMEC 中心合作密切,有机会去那里进行实习或者硕士论文的撰写。代尔夫特理工在 ee 方向也是世界级的名校,且 qs 排名相对更高,如果后续回国会更有优势。
当然,欧陆院校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课程压力普遍较大。瑞士两所由于我的成绩有限就没有加入申请。且后续了解到 " 无海外本科背景难留欧,想留大概率要读博 ",这也为后来放弃鲁汶和代尔夫特埋下伏笔。
✅港新:就业导向,适配性高。
港科技的 ee 专业很强,而港大的 title 更强,但两者在我看来是一个档次的学校,港科技的学费、留位费相比而言更便宜一点。于是我申请了港科技的 ee 和 ic,以及港大的通信。
粤港澳大湾区对于香港的院校认可度较高,就业方便。新加坡地区我主要申请了 ntu 和 nus 两所。Ntu 申请了信号处理与机器学习(适合转码),以及通信工程(贴合本科),还有廖老师推荐的 TUMA-ICD(2 年制,带实习,完美契合我的就业需求)。nus 的排名则更高,申请时抱着冲刺的心态,最后很遗憾没有录取到。
这里要着重讲下我目前就读的 NTU-TUM(TUMA)集成电路设计硕士。
该项目完美符合我的就业导向留学。招生是由慕尼黑工业大学亚洲校区(tum-asia)负责,上课则在 NTU 的校区内。我申请的 IC design 方向往年的录取案例不多,申请时抱着冲刺的心态。
这个项目的特点是两年制,其学制本质是 1 年课程任务 +6 个月学分制论文 +3 个月学分制实习。近几年进行了扩招,就读人数在 70 人左右,主要以国内学生为主,也有一小部分印度留学生和新加坡本地人。
新加坡当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很发达,诸如 Marvell,联发科,意法半导体,AMD,英飞凌,华为等大企业在这里都有业务,每年都有优秀的学生拿到当地半导体产业实习 / 正式 offer。
3. 背景补充与文书:
竞赛方面,我在大一跟着方程式社团的学长学习了一些嵌入式设计的知识,做了一些简单的工作,算是抱大腿拿到了奖项。
在签约机构后,在指南者老师们和研究生学长的带领下参加了花旗杯金融挑战赛,积攒了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背景,虽然最后没有走转码这条路,但整个参赛过程让我收获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也丰富了文书素材。
文书是申请的重头戏。
因为早签约,我有充足时间打磨申请材料:指南者的文书老师反馈很及时,也给了我很多写作方面的思路,让我省心不少。
我申请的专业方向虽然大致都在 ee 的范畴内,但是各个专业的侧重点不同,有的院校对于 ps 的要求也有不同。我是先列出文书大纲,将自己本科的经历内容理顺,再针对不同专业的文书进行单独的调整。
尤其是在准备申请材料时,ntu-tum 的 icd 项目需要进行 aps 认证,指南者老师不仅提供了学长学姐参加 aps 认证的经验分享,还帮我核对材料细节,虽然面谈时紧张发挥一般,但最终有惊无险通过。
放弃港大,我拿港科保底 NTU
申请季一开始,我们就开始了投递。
我一共申请了 9 个专业,其中 NUS、HKUST IC、TUD、TUMA-ICD 属于冲刺项目,首选的目标专业是 TUMA-ICD,因为该专业在第二年有机会在新加坡参与实习,其次是 NUS 以及 TUD。
今年香港的 offer 都来得特别早,12 月初,港科和港大的 offer 就陆续来了,考虑到港科的留位费更低,而且专业排名比港大更高,综合性价比后,我只缴纳了港科的留位费,放弃了港大。
12 月中,鲁汶 ICT 的 offer 也来了,而且不用交留位费,这让我很心动——毕竟能去 IMEC 实习是个难得的机会。
但纠结也随之而来:
我原本想将来去欧洲工作,实现 work-life balance,但后续了解到,中国留学生没有海本的背景其实很难在欧洲留下来工作,如果真心想留欧,大概率需要读到博士毕业(而鲁汶 IMEC 中心已经拒绝接受中国留学生读博士),再加上鲁汶两年要修 120 个学分,课程压力大,留欧的念头也就淡了,最终还是搁置了这份 offer。
3 月份,Tud 的 offer 让我惊喜不已——因为我在申请时并未提交过 GRE 成绩,而且往年也有学长均分比我高申请 Tud 也没有通过。
代尔夫特学术氛围很不错,学业的压力也客观存在,而且在欧洲两年的开销相比香港一年会更大些,但总的来说已经很满意了。但当时我心里还惦记着新加坡的机会,所以暂时没做决定。
最让我煎熬的是 TUMA-ICD 的结果——它 3 月才开放申请,5 月发了两批 offer,我既没收到 offer 也没被拒,只能等。
这一等就等到了 6 月 10 日,前一天刚刚完成本科毕设答辩,下午正和舍友们商量着出去打台球,出去前翻了下邮箱看到了 tuma-icd offer!
那种 " 赶上末班车 " 的激动,现在想起来还很清晰。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2 天之内就要确认提交留位费,我和父母商量过后,他们都支持我去新加坡,毕竟新加坡电子产业发达(Marvell、联发科、华为等企业都有布局),且回国就业时 QS 排名也更占优势。
最终,我交了南洋理工的留位费,放弃了港科和代尔夫特的 offer。
NTU 一个月的就读体验
刚落地新加坡的晚上下了雨,很潮湿很闷热,一下就让我想到了南京。
除开闷热潮湿的下雨天,新加坡整体的气候还算不错。新加坡虽然全年高温,但没有国内夏季 40 度那种变态高温,大部分时间在 25-32 度左右。
而且室外许多人行道配有连廊,不用顶着大太阳 / 大雨赶路,室内冷气也很足,总的来说还算适应。这边的饮食也比较友好。
住宿方面,在新加坡租房同样租金要比香港宽敞得多,我目前住的组屋是 1999 年完工的,租金相对合理,活动空间很大;公寓价格相对高些,配套的物业设施也会更齐全。
NTU 的校园很美,建筑风格很多样,有著名的小笼包,以及最近新建成的全木制建筑南洋商学院。校区坐落在山上,校内外的通勤基本都是公交车,打车的话从校区到 boonlay 大概在 15 新币左右。还算方便。
目前快开学一个月了,周围的同学大多是 985/211,还有中外合办院校和海本,学习氛围很浓。
全英文授课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但熟悉名词和口音后,压力就小了;课程录屏和资料在 ntulearn 网站上都能查到,往年卷可以在 ntu library 查询,此外还有学长群分享往届的课程资料。
今年 TUMA 的课程安排做了调整,德国教授的课是两周集中上 + 考试,NTU 教授的课则是平均分配,每门课每周上一天大概 7 小时左右,期末考试则是安排到了学期最后的考试周,感觉考试压力相比往届应该会小一点。
总的来说,还是非常满意自己的选择。
回望整个申请季,从最初 " 卷不动 " 想找新赛道,到明确 " 就业导向 " 的目标,再到最终拿到 TUMA-ICD 的 offer,每一步都离不开自己的坚持,也离不开指南者的帮助。
现在的我,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能在新加坡的实习中积累经验,为后续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END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