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的媒体会上,高盛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再次引发关注。高盛首席亚太股票策略分析师兼亚洲宏观研究联席主管慕天辉表示,尽管全球经济环境仍处在波动期,但中国市场依旧被高盛视为亚太区域中的重点配置对象,并维持 " 超配 " 观点。与此同时,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指出,目前 A 股并未出现过热迹象,其监测的中国散户情绪指标显示,若经济与基本面持续改善,市场情绪仍有进一步上行空间。这一判断也为近期投资者信心提供了佐证,表明国际机构对中国资产的长期价值依旧保持乐观。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从估值和杠杆指标来看,中国市场并未过度膨胀。A 股融资余额虽然已突破 2.4 万亿元,但考虑到过去十年间 A 股总市值翻倍,这一规模在整体市值中所占比重仍显温和,说明当前杠杆水平处于可控区间。与此同时,市场的日均成交额虽然维持在高位,但其中有较大部分来自量化交易与高频交易,不能简单视为散户投机过度。因此,与以往过热周期相比,当前市场结构更趋稳健,资金结构的优化成为支撑市场可持续性的关键。
慕天辉在会上强调,全球流动性环境的变化将为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有利背景。他预计,美联储将在 2025 年 10 月和 12 月分别降息一次,并在 2026 年上半年继续下调政策利率至 3.0% 至 3.25% 的区间。这一政策预期如果落地,可能为全球金融市场释放更多流动性,尤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形成利好。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在此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空间将进一步凸显,市场资金面的压力有望得到缓解,从而为股市的持续企稳和向上提供条件。
从行业配置角度来看,高盛选择在科技、互联网、保险、材料等板块进行加码,认为这些行业在政策引导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具备中长期成长潜力。例如,保险行业通过保险资金对 A 股形成间接支持,材料行业在供需格局改善与国际市场回暖中迎来机会。此外," 民营企业回归 " 以及 " 中国企业出海 " 成为高盛重点关注的投资主题,被认为可能是下一阶段吸引资金的主要方向。和众汇富认为,这些布局不仅展现了外资对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参考方向。
刘劲津特别指出,本轮市场情绪改善并非单纯依赖散户推动,而是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包括公募基金、保险资金、养老基金、量化基金以及部分海外资产管理人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正在逐步提升对 A 股的配置比例。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种参与结构的优化使市场更具韧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单一资金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增强市场的中长期稳定性。
事实上,高盛的态度并非孤立,其他国际机构也对中国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有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企业盈利有望恢复到年化两位数的增长水平,而整体估值仍处于中周期区间,存在向上的修复空间。同时,全球对冲基金对亚洲,尤其是中国及香港资产的配置热情也显著回升。和众汇富认为,这些现象共同反映出外资对中国市场的重新评估与加码趋势。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对高盛的乐观判断保持谨慎。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在结构转型过程中仍面临挑战,如房地产市场调整尚未完成、地方财政压力依然存在、部分制造业盈利波动较大等。这些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延缓市场修复节奏。此外,全球市场的联动效应亦不可忽视,一旦欧美股市发生剧烈调整,中国市场可能受到资金回撤的冲击。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种外部变量的存在提醒投资者在配置过程中更应重视风险管理。
总体而言,高盛此次明确维持对中国的超配立场,再次凸显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战略地位。无论是从宏观环境、估值水平,还是投资者结构变化来看,中国市场都具备继续吸引资金的潜力。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未来市场走向将取决于三大核心变量:其一,宏观政策是否进一步宽松并保持连续性;其二,经济基本面能否迎来持续改善,尤其在消费、出口和产业端;其三,国内外资金流入是否能够形成稳定趋势。若这三条主线顺利推进,中国市场有望迎来更具韧性的长期行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