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指南者留学学员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C 同学
中国人民大学 财务管理
GPA:86 雅思:7.0
主要经历
海外交流
耶鲁大学交换
竞赛
第二十七届 " 创新杯 "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实习经历
东吴证券电子组行业分析实习生
开源证券通讯组行业研究实习生
录取学校
我是 22 级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均分 86,雅思 7.0(6.5),有两段实习一段暑校,一段科研竞赛。
曾经的我一心想着保研,甚至为了推免加分,做了三年学生工作,但随着保研竞争的越发焦灼,我最终在大三上转向了留学。
尽管我的软背景方面不算特别突出,但幸运的是,目前已经收到了港大金融学的推研,借此我也想把自己的求学经验分享给大家。
"
保研梦碎到转向留学
"
曾经的我一心想冲保研,并未考虑过留学。
学业规划也都向着保研靠拢,为了推免加分,我还做了三年的学生工作,也为综测里的要求付出了很多努力。
但最终让我选择留学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保研政策突变
介于我的本科专业以及个人兴趣,我不希望在本院的会计以及管理方向继续深造,因此转向金融成为必需。
但是今年从清华夏令营取消开始,保研政策变动较大。先是很多学校取消了夏令营,让一些原本能从夏令营里提前拿到 offer 的顶尖选手,被迫大量下场,和我们一起卷预推免,剩余仍在开夏令营的学校门槛水涨船高,竞争更激烈。
这样的变动对于绩点并不突出甚至有劣势的我,外保的路将非常艰难。
此外,我从学长学姐那里了解到,本校的财政金融学院入营门槛很高,非财政金融本科的同学绩点要在大约前 15% 才有机会,如果要本校保研,我只能放弃专业,这也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2、留学性价比更高
于是,我与父母一起对我的情况进行了复盘——大三上学期结束时我的均分仅有 85.2,虽然我有学工的加分能让我拿到推免资格,但除了本院的夏令营,我基本没有希望进入同层级学校金融方向的夏令营。
如果下保,学历倒挂反而会削弱我的就业竞争力,再结合金融行业看重学历的大背景来看,很难说是一个好选择。
相比而言,如果能申请到港二新二的金融授课型硕士,不仅可以让我获得学历的提升,整体花费也可接受,因此港新留学成为了与我而言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3、不担心英文授课环境
我决定去留学的另一个原因是有过境外学习的经历,发现自己适应良好。
在大二暑假,我通过学校国际交流处的联系和推荐,去美国耶鲁大学暑期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暑校对于成绩的要求并不高,整体来说最高的门槛就是语言,要求雅思 7.0 及以上。
凑巧的是,我在大一时就在母亲 " 英语用进废退,趁着还有高中的底子快去考个雅思 " 的催促下首战拿到 7.0(6.0)的成绩,因此暑校的申请整体较为顺利。
在美国学习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虽然考核密集、挑战颇多,但也让我确定自己可以接受纯英文的教学环境以及国外的教育节奏和模式,这段经历可能也从某种程度上为我的申请加了分。
选择指南者,冲刺提前批
虽然很早有了留学的想法,但是我一直到 25 年 4 月才正式开始找机构。前后陆陆续续咨询了七八家机构,其中也不乏有名的大机构,但还是指南者在口碑和服务上最终打动了我。
01
学长姐推荐,口碑有保障
首先是口碑,我有几位学长学姐都选择了指南者并推荐给了我。
他们反馈说指南者在准备申请的过程中反馈快、文书老师水平比较高,这让我很心动,于是与指南者的老师约了线下面谈。
02
丰富的真实案例库
由于我的均分以及语言成绩并不突出,加上不是金融或理工背景的本科,老师建议我进行金融和经济的混申,并设置几个 " 保底 " 的项目,确保有书读。
在综合考虑回国认可度、国际局势与政策、安全、性价比等问题后,我最终确定了港大、港中文、新国立、南洋理工这四所学校。
在面谈的过程中,老师很详细且耐心地给我看了过往的真实案例库,对港二新二四所学校金融经济方向的所有项目都详细地介绍给我,并展示了过往几年的录取情况。
指南者丰富且详细的过往案例展示让我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哪些项目对我来说会门槛过高(比如卡专业背景,项目规模小,偏好海本等等),哪些项目更适合我。相比与很多机构在咨询时泛泛罗列项目,这样 " 有理有据 " 的选校定位让我觉得心里更加踏实。
小 tips:对于留学申请而言,如果能找到往届相似的成功申请案例,申请概率就会大大提升!指南者留学积累了大量的真实案例,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我们的案例库中找到对应的对标参考,快来看看你的成绩、背景都能申请什么样的学校吧,添加小助手领取【港新学员录取案例库】~
⬇下方扫码添加,即可免费获取!
此外,在选校定位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与我类似背景的同学申请我目标项目的成功案例,进一步增强了我的信心。
03
尝试冲刺提前批
这次会选择申请提前批,并不算临时决定,我很早就知道港新有提前批的轮次,身边有不少同学如果较早就确定了要留学,基本都会投提前批,没有投的多半是保研夏令营发挥失常,临时决定留学的同学。
关于大家比较担心的提前批竞争激烈程度,并且知道 NUS、HKU 的提前批会更偏好本科 985 或两财一贸的同学。
我来自人大,这一关应该不难。
虽然也知道很多大佬会为了奖学金在提前批下场竞争,但我依然觉得提前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按照往年的经验提前批基本会在 8 月末拿到 offer,如果能提前拿到就皆大欢喜,如果没拿到,等九月初去投其他项目的正式批也完全来得及。
虽然我签约机构的时间较晚,但是由于较早就考虑过留学,所以还是做了一些背景的提升以及相关努力:
1、均分:
大二,由于我没学懂数学以及和会计相关的几门课,最低时百分制均绩只有 84。为了弥补成绩这个硬伤,我在剩下的几个学期中一方面调整时间分配、收心学习,一方面多选了很多门相对更容易拿高分的通识课和选修课,把平均成绩往上拉,最终把成绩往上提到了申请时的 86.09。
虽然最终比提前批 87、88 的平均水平还是有差距,但起码让我的成绩没有严重拖后腿。
2、实习:
在实习方面,我的经历并不突出。
只有两段腰部券商的行研实习,都聚焦在液冷、PCB(印制电路板)和 AI 服务器方向,主要内容就是行业宏观分析、市场规模估计、产业链拆解以及基础的估值建模。
我试图在暑假再找一段互联网战略或者买方的实习,但是可能由于同时要兼顾期末复习,面试准备不够充分,我几乎面一个挂一个,对我打击颇大。
我从大二下开始实习,随后在大二的暑假因为参加耶鲁的暑期学校而没有进行实习。之后一直休息到大三下,我才找了第二段实习,整体来说规划性还是不强。
建议学弟学妹们还是尽早开始、有目标地进行实习的规划,在申请时尽量有三段实习,不要像我一样 " 铤而走险 "。
3、雅思:
我在大一下考过一次雅思,但是这个成绩显然会在申请时失效。
我从大三寒假开始复习,开学后因为科研竞赛写论文等原因搁置了一段时间,最终大约用了 1.5 个月每天 2-6 个小时的雅思完成了备考。
我的阅读相对比较弱,所以主要精力都给了阅读刷题,考前基本能维持在阅读 7.5-8.0 的水平,因此原计划希望总成绩能拿到 7.5。
但天不遂人愿,我的阅读考场上三篇文章都读的云里雾里,最终阅读只拿到了 6.5,大拖后腿,在 25 年 4 月初出分时依旧只拿到了 7.0 的总分,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我的听口一直比较好,所以听力就是保持刷题维持耳感和手感,口语就是在考前三天把近三个月口语题库里的所有题都打中文稿 + 口头英文准备了一遍,最终也都考了我准备过的题。
写作上,我把四种类型的小作文都限时训练到,然后大小作文都背了一些行文框架和例句,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有用的。
对于英语底子比较好(高考 140+)、口语没有明显短板的同学,准备雅思并拿到 7+ 还是相对容易的。备考强度高一些的话一个月 + 一周(留给口语)的时间就足够了,太久的备考反而可能导致拖延以及低效。
4、文书:
在文书方面,指南者的老师给我帮了很大的忙。
写初稿时,我对自己的很多经历深挖不足,并没有展示出来自己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收获以及闪光点,也没有专业方向的针对性。
经过老师与我多次的沟通并修改,整体逻辑性和语言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虽然我没有特别硬核的经历、大奖,但老师找到了我一些课程论文中做过的和专业贴合的部分来包装,并提醒和引导我补充了很多经历中重要的细节以及自己关于行业的思考,更好体现出了我经历的真实性、与项目的贴合度以及我的专业性。
此外,老师分金融、经济两个不同方向进行了文书的定制,最终为八个项目都制作了不同的文书。
顺利拿下港大提前批推研
我在提交港大的申请后首先在 7 月 31 日拿到了 econ 的 vi 面试邀请(第二批),然后在 8 月 4 日拿到了 Mfin 的 vi。
Vi 的准备过程比较顺利,我与老师电话沟通了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内容,并在初稿完成后很快收到了指南者面试老师的修改和反馈。我的口语比较流利,每个 1.5min 的问题可以说 180-220 词,因此老师帮我补充了更丰富的回答。大约用了一个下午就完成每个项目 vi 面试的录制和上传。
后来就是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往年港大和新国立基本都在 8 月 18 号后陆陆续续开始锁系统、发推研,而今年比去年晚了整整一个周,导致这段时间我就在反复的刷小红书 - 刷系统 - 问同学 - 找爸妈哭哭 - 睡不着觉 - 再刷小红书的痛苦中度过,非常焦虑。
知道 22 号港大才锁了极少量同学的系统,25 号早上开始大批量锁系统,我也在其中,之后在下午收到了 mfin 的推研信,最终尘埃落定。
等 offer 的过程真的非常煎熬,因为感觉自己的 bg 并不算突出,今年的申请又因为诸多原因比往年更卷,非常担心自己被 " 全聚德 "。
港大的留位费 ddl 应该还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还是希望再等等 NUS 的 qf 的 offer。不过今年感觉 qf 的 bar 非常之高,第一批 offer 基本都是理工和金融背景的同学,我被录取的希望很渺茫。
我偏好新国立一方面是因为学费低一些,同等生活费下生活条件也会比香港更好,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往更量化的方向发展,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不过港大也有好处,一方面是香港的实习更方便 + 离家近,以及毕业后留港的政策目前相较于新加坡更好一些,另一方面是港大金融项目中本身也有量化金融的方向可以选择,且港大在内地以及香港本地的认可度还是相当高的,对未来就业的助力也不会与新国立有什么本质上的差距。
整体来说,我认为我申请的成功从背景来看,离不开我的本科院校助力,她可能让港大对我降低了其他方面的要求。
非常感谢我父母对我选择这条路经济上、精神上的支持,也非常感谢指南者的各位老师为我申请付出的所有努力。
写在最后的简短建议就是:
如果学弟学妹们也计划申请,还是要尽早做打算,确定未来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实习。如果均分、软背景没有那么拔尖,也不用过度担心,比起盲目堆料,突出重点内容、展示经历与项目的匹配度更重要,最好能体现出自己对该专业以及行业的想法和规划。
祝愿我们都一切顺利!
END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