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书目答问》有言:" 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 此论不仅点明学术进阶之途,更彰显了扎实文献根基对于构建学术大厦的根本性作用。推而论之,文学研究亦然:唯以深厚文献学为基础者,其研究方为可信。贾飞教授所著《松间鸣玉:王世贞传》,正是这一治学理念的生动实践。这种 " 由文献入史学 " 的深厚功力,使得全书既展现了著者驾驭史料的卓越功底,更淬炼出纯粹而深邃的史学匠心,从而为人物传记写作树立了标杆。本书之精粹之处,可见于以下几个维度:
《松间鸣玉:王世贞传》, 贾飞 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献精研,见其 " 情 " 与 " 活 "
面对纷繁复杂的原始材料,作者能够敏锐捕捉到历史文献中蕴含的叙事潜能,将史实转化为饱含情感张力的文学性叙事。如写道王世贞出生时郁太夫人 " 梦双燕集两肩 " 的占卜轶事:" 据说当时王世贞的母亲郁太夫人梦到两只燕子齐聚在她的两肩上,家人便询问占卜先生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占卜先生在掐指一算后,便说她会生两个儿子,都有贵人相,并且都将以文章名世,青史留名。" 作者诉说王世贞生平,是以一件占卜轶事为起点,力求证史、释史、乃至以史生情,赋予冰冷文献以理解历史温度与复杂人性的锁钥。
在书写王世贞遭遇父难时,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 在万般无奈之下,王世贞兄弟俩穿着囚服跪在道路旁边,此举意在代父亲受罪,他们还拦截权贵们的车马,不断诉说父亲的遭遇,不断诉说父亲的遭遇,并磕头哀求,恳请众人能够仗义执言,救父亲出狱。"" 据说王世贞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自己每次想放声大哭时,都会把手指放在嘴里,以不让嘴巴发声,渐渐地,手指都被咬断了,‘啮去一指’,以至其书法之作,时常可见断指痕迹。" 在父亲王忬终被斩于市之际,作者写道:" 惊闻此消息后,王世贞立马奔赴至西市,见到父亲的尸首时,他彻底崩溃了,嚎啕大哭,跪舐父亲颈部之血,牙齿撕咬着地面,发泄着内心的愤怒和悲伤,以至地面上形成了一个小坑。几年来,种种煎熬,一切消散,在有一丝希望时,彻底绝望,唯有哭喊聊表内心。" 王世贞面对丧亲之痛时的痛苦、悲伤与绝望被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跨越时空的界限而直击人心。而这正是优秀人物传记所带来的双重震撼:既有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感性冲击,又有因意识到其非虚构本质而产生的、更为深刻的理性战栗——正是这份真实性,赋予了故事无可辩驳的力量,使我们对爱与失去、希望与绝望这些永恒主题产生直抵灵魂的共鸣。
王世贞
文献熔铸,见其 " 巧 " 与 " 精 "
拥有丰富史料仅是第一步,如何以史观为经纬,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将庞杂的史料熔铸为逻辑清晰的历史叙事,方显大家手笔。王世贞一生交游甚广,其人际网络盘根错节,贾飞教授始终紧扣王世贞这一绝对核心,突破线性年谱的窠臼,以 " 关系 " 为枢纽重构史料,用 " 仕宦 "" 闲适 "" 交游 "" 文学 " 四大篇章串联起传主波澜壮阔的一生,精妙地将其生平再脉络化。
如将 " 父难 " 这一重大事件置于 " 与严嵩关系 " 的章节下剖析,不仅厘清了其背后的政治逻辑,更深刻揭示了此事对其王世贞生轨迹、政治态度乃至文学创作的根本性扭转作用。又如作者处理王世贞和张居正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并未将其简单归类为 " 清流权臣 " 的对立,而是从具体事件着手,层层推进:从早期张居正 " 屡次有意拉拢他 ",到王世贞在青州任上不徇私情、拒绝为其内弟王化开脱,再到因《地震疏》中 " 臣道太盛 " 之论引发张居正不满,最终导致王世贞被调任闲职。依托《明实录》《余州山人四部稿》等史料,作者清晰勾勒出两人关系从试探、摩擦到决裂的动态过程,展现出作者对传主政治脉络的精准把握。在论述 " 王世贞文学交游与后七子阵营形成 " 的话题时,作者利用《王氏金虎集序》等关键文献,精准还原了王世贞与李攀龙定交时 " 相得甚欢 "、共倡古文辞的历史场景,并将谢榛救卢柟、李攀龙与谢榛交恶等事件嵌入复古运动发展的脉络中,清晰勾勒出这一文学群体从合作到分化的动态过程,使文学史的叙述充满了人事的张力与思想的交锋。在此,文献超越了孤立的事实碎片,成为编织复杂历史关系网络的经纬线,也体现了贾飞教授极具史学眼光和文学笔法的叙事策略。
书中对王世贞游历生活的记述,亦可见作者熔铸史料之巧思。作者并未简单罗列行程,而是将其宦游、交友、诗文创作与心境变化融为一炉。例如嘉靖三十六年,王世贞任职青州期间,与好友吴维岳雪后同登云门山,作者不仅引用其《喜吴峻伯来视山东学》一诗及事后 " 大笑 " 之语展现其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更借 " 吾患在有身 " 之句,以及对 " 二项山坡 "" 三间高阁 " 的田园向往,揭示出放达外表下隐藏的厌仕情绪与精神困顿。再如《东海游记》及相关诗作所载万历年间王世贞与汪道昆等人的东海之游,文中 " 风日清美,颇穷胜概 " 的畅快记述,与 " 击鼓传花 " 的雅趣描写,将其晚年与友人交游之乐刻画得栩栩如生,如在目前。
文献钩沉,见其 " 博 " 与 " 新 "
贾飞教授将目光精准投向史书、文集、书画题跋及至实物文献等多方面,并通过精妙的互文性解读,让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史料相互印证、彼此发明。例如在讲述王世贞和王锡爵的关系时,使用王世贞 " 仆因野次受风 " 手书确证了万历八年王世贞、王锡爵因奉昙阳子郊居染疫的史实,并揭示出王世贞病中身心状态、对 " 文名 " 的反思及其与友人徐学谟等的交往细节,实现了文献证史与释史的完美结合。另外,贾飞教授不断发掘新材料补阙王世贞年谱。如在论述王世贞晚年的交游经历时,利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薛道祖杂书卷》题跋,成功考证出嘉靖四十三年八月王世贞与彭年、黄姬水等人大规模交游唱和之史实,利用藏钱穀、张复合绘《水程图》中 " 昆山 "" 虎丘 "" 镇江 "" 宿迁 " 等画面,分析王世贞请文徵明书写《出师表》的经过,引用潘仕成《海山仙馆藏真三刻》为证,结合王世贞《适晋纪行》等文字记载,重构其北上行程与交游网络,并辅以图片进行佐证," 以图证史 "" 以物补史 ",极大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不仅填补了目前通行年谱的空白,更体现了作者能够突破既有文献局限、主动拓展史料来源的自觉意识,为立论奠定了磐石之基。
作者反复寻觅,运用海内外藏多种珍稀文献丰富王世贞生平细节。例如,在刻画王世贞连丧二子的深切悲痛时,作者引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明刻本《弇州山人四部稿》中《十年之记》的诗句 " 十年空抱两麒麟,依旧天涯一病身 "。在还原王世贞与华云 " 小友 " 相称的忘年之交时,引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明刻本《弇州山人续稿》中《华林庵先生诗集序》之语。引用《艺苑卮言》中 " 今天下人握夜光,途遭上乘,然不免邯郸之步,无复合浦之还,则以深造之力微,自得之趣寡 " 指出王世贞将模拟分为 " 最也 "" 次也 " 和 " 或名为闾继,实则盗魁 " 等层次,显然其超越时代的文学批评深度。引用其晚年 " 于文章鲜所规象,师心自好,良多谬戾 " 的自我评价探讨王世贞 " 自足 "" 自得 " 的文学追求,勾勒人物内心世界和创作观念的演变轨迹。
贾飞教授在《王世贞传》中展现的文献工夫,是 " 精研 " 以求其真、" 熔铸 " 以求其精、" 深潜 " 以求其博的高度结合,彰显了作者在驾驭史料的过程中守正出奇的能力——既能精准还原历史细节,亦能赋予其照亮历史脉络与人性幽微的阐释新境。他将冰冷的故纸激活为有温度、有脉络、有深度的生命史,让王世贞其人其世得以立体鲜活地呈现,为后学提供了如何在卷帙浩繁中披沙拣金、如何让史料开口说话的绝佳示范。贾飞教授此著不仅是理解王世贞的权威之作,其展现的文献工夫已成为明清文学史、社会文化史乃至传记研究方法论领域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