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9 日 11 时 00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号卫星 01、02 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对地观测技术试验验证。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
随着发射任务圆满成功,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腾飞记录成功刷新到 100,书写下金牌火箭 " 百发百捷 " 的全胜战绩,自此成为我国第二型突破百发的单一型号运载火箭,创造了我国运载火箭历程中又一个新纪录。
截至目前,长征二号丁已成功将 300 多颗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涵盖了遥感、测绘、空间科学等多种卫星类型,有力支撑了科学探测、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此外,还高质量承担多次国际发射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打造了中国航天的响亮名片。
百次腾飞,铸就金牌品质
1990 年,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应新一代返回式卫星发射的迫切需求正式立项。1992 年 8 月 9 日,这枚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点火,成功将返回式卫星送入太空,自此跻身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家族。
首飞即告捷的长征二号丁,为当时的中国航天注入强劲动能。此后,它又于 1994 年 7 月 3 日、1996 年 10 月 20 日接连圆满完成发射任务。连续三发三成的亮眼表现,被业界盛赞为中国航天的三次 " 龙抬头 "。凭借这份过硬实力,长二丁火箭斩获 " 优质运载火箭 " 称号,成为彼时中国航天可靠性能的标志性代表之一。
从第一发到第 50 发,长征二号丁历时 28 年。然而,第二个 50 发,仅用 5 年多时间。在这背后,是各团队不断提升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提升运载火箭综合产能。从返回式卫星无整流罩发射发展到多种型谱整流罩发射,从单星发射发展到多星搭载、串联、并联、上面级、堆叠等多种发射构型。团队在多星布局、多星分离、多星力学环境预示等技术领域进行了集智攻关、创新探索,通过多样化的构型,长征二号丁的能力一点点突破,整流罩可用空间一步步深度挖潜,多星发射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3 年,长征二号丁一箭 41 星的成功发射,不仅创下了国内多星发射纪录,更为我国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思创新,突破技术边界
在 33 年的发展历程中,长征二号丁从未停下追求先进性的脚步。
对比每一发长征二号丁,不难发现,火箭顶端的卫星整流罩大小几乎都不一样。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雷湘衡解释,作为运载火箭起飞过程中的第一道防护,卫星整流罩的 " 高矮 "" 胖瘦 " 是根据所发射的载荷尺寸包络决定的。
为了让火箭载荷有更多的选择,149 厂坚持创新驱动,逐步形成系列化产品的发展思路,完善卫星整流罩产品型谱,逐步从 2.9 米、3.35 米的直径拓展到 3.8 米、4 米,材质分为金属材质和复合材料材质。随着卫星整流罩的逐步变大,其加工难度也随之提升,149 厂研制了可用于卫星整流罩零部件加工的框环自动打孔机、框环零件拉弯成形设备,还优化了框环回弹的反向补偿,从而提升了产品的加工精度。另一方面,聚焦复合材料,实现了卫星整流罩夹层结构的共固化成型,提升了生产效率 20% 以上,确保了产品的耐温性、透波性。
八院 803 所承担着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 通俗的理解,控制系统就是火箭的‘舵手’,其工作分为导航、制导与控制三个部分,通过导航得知自己在哪、姿态如何,通过制导得知目的地在哪、轨迹如何,最后通过控制改变飞行姿态、跟踪制导指令,将飞行器送往指定轨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石志华解释。控制系统先后经历了从纯惯性导航到组合导航、从摄动制导到混合制导等跨越式发展,在可靠性提升、冗余设计、故障识别与诊断、任务适应性、控制精度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成长,始终伴随着对供电效率与可靠性的更高要求。早期征程中,箭上电池采用的是传统锌银蓄电池,2020 年 2 月 20 日,长二丁迎来关键突破,其遥测系统的箭上电池首次替换为三元体系锂离子蓄电池。相较于锌银蓄电池,这种新型电池的比能量大幅提升,相同重量下能存储更多电量,直接为火箭 " 减重提效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郝兆晗形象地解释:" 以前操作锌银电池,光加液和测试就要好几个人忙半天,换成锂电池后,步骤减少了 50% 以上,就算发射推迟,电池也能稳定‘待命’。"2022 年 6 月 23 日,长征二号丁实现 " 全箭锂电化 "。此次升级,不仅让箭上电池的可靠性再上台阶,更精准匹配了长二丁 " 短周期、高密度 " 的任务特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