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 Robotaxi 头部企业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宣布进入新加坡、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加速全球 " 开城 ",百度旗下萝卜快跑也宣布与 Uber、Lyft 合作,计划在亚洲、中东及欧洲市场推出服务。北美 Robotaxi 服务也在快速推进,Waymo 在稳固现有市场的同时,正通过网约车平台 Lyft 扩大其服务网络,Lucid 与 Uber、Nuro 宣布了在未来六年内部署多达 2 万辆自动驾驶汽车,并在 9 月 25 日宣布已经交付首台工程车。
2025 年作为 "Robotaxi 规模商用元年 ",已经是行业共识。政策、技术和市场三个拐点在今年形成合力。Robotaxi 的消息越来越多以 " 千辆 "、" 万辆 " 为单位落地。
与此同时,Robotaxi 车型在商业化运营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持续性,被拔高到了一个新阶段:运营商和消费者希望,一切都 " 万无一失 "。
" 全球 Robotaxi 公司中有 90% 都用上了固态 Lidar,或已量产或正在进行数据采集测试,速腾聚创的 E1 在 L4 补盲中市占率接近 100%," 速腾聚创的全球自动驾驶总经理徐钰滨对盖世汽车表示,"搭载了 E1 的 Robotaxi 车型几乎 100% 会想把主雷达切换成 EM4 这类 500 线的高线数 lidar。"
除了注重高性能带来的安全保障,Robotaxi 规模商用对上游的量产交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徐钰滨直言不讳:" 客户最怕的是‘有方案没产品’‘有产品供不上货’。"
在 Robotaxi 从技术测试走向大规模商业运营的关键一跃中,产业格局正在被重塑,盖世汽车也由此与速腾聚创全球自动驾驶总经理徐钰滨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试图更深入洞察 Robotaxi 规模商用背后的产品技术与战略趋势。
图片来源:速腾聚创
1. 2025 年被定义为 Robotaxi 规模商用元年,您认为从此前的区域试点到全域开发,驱动 Robotaxi 行业变化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
徐钰滨:我们认为,最核心的驱动因素是政策、技术和市场这三个拐点在 2025 年形成了合力。政策上,北京、上海、硅谷等城市地区在 2025 年出台政策法规,支持自动驾驶的落地商用。技术上,像我们速腾聚创的 EM4+E1 这样的数字化激光雷达组合实现了性能突破且成本大幅下降,让大规模部署成为可能。市场层面,用户接受度提升,出行平台也开始大规模投入,比如滴滴和 Uber,通过自研或投资合作,计划在年底到明年初会开始投放千辆级的车队,未来几年数万台的规模,这意味着 Robotaxi 从技术验证开始跑通商业模型了。
2.Robotaxi 行业对速腾聚创来说是战略业务吗?之前好像提到不多,突然就在和大部分 Robotaxi 公司合作,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
徐钰滨:对速腾聚创来说,Robotaxi 不仅是我们重要的战略业务,更是公司发展的关键增长极。
我们做业务一直比较踏实稳健,速腾的 M 系列在过去几年交付量 ADAS 行业第一。Robotaxi 公司刚开始切换 Solid-State Lidar(非机械旋转式的,固态 / 半固态激光雷达)时,都是先用速腾的 M1P,比如 Pony 跟如祺出行在广州的 L4 项目,Weride 的第一套固态 lidar 方案,百度的第五代萝卜快跑,速腾的产品成熟度正好匹配了那一波客户的量产需求。
然后随着 Robotaxi 规模化商用时代到来,速腾全固态补盲激光雷达 E1 作为行业唯一可量产的车规级补盲方案,率先满足了 Robotaxi 规模上车的需要;而超 500 线的主激光雷达 EM4 又能满足 Robotaxi 持续运营中远距离高精度感知的要求。整个 Robotaxi 行业正在全面切换至 EM4+E1 组合方案。
可以说,全球 Robotaxi 公司中有 90% 都用上了固态 Lidar,或已量产或正在进行数据采集测试,而速腾聚创的 E1 在 L4 补盲市场市占率接近 100%,是大幅领先对手的。同时,由于上一代 128 线主雷达在性能上已经无法满足 Robotaxi 行业的使用需求,搭载了 E1 的 Robotaxi 车型几乎 100% 会想把主雷达切换成 EM4 这类 500 线的高线数 lidar。目前国内像滴滴、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海外的 Uber,Lucid 等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当然还有一些海外量特别大的 L4 客户还不方便公开。
3.EM4+E1 组合被多家头部 Robotaxi 公司选为商业运营车型首选感知方案,您认为获得这样的认可,除了性能参数之外,最关键的决策因素是什么?与竞争对手相比,客户选择你们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徐钰滨:除了性能,客户最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 " 量产能力 "。与竞争对手相比,我们的决定性优势在于产品成熟度和供应保障能力。
EM4 是目前业内唯一可量产的超 500 线激光雷达,E1 是唯一可量产的全固态补盲雷达,两者均已进入规模化量产交付阶段,是行业里独一无二的。
行业内上一代产品线数低、性能不足,而其他友商的下一代产品大多仍停留在概念或样品阶段。Robotaxi 公司要大规模部署车队,最怕的就是 " 有方案没产品 "" 有产品供不上货 ",我们的 EM4+E1 组合是当前市场上唯一能同时满足高性能与大规模部署需求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客户看重的核心价值之一。
4.我们注意到这套组合中,EM4 作为主雷达和 E1 作为补盲雷达。它们在协同工作时,如何实现 "1+1>2" 的效果?比如在点云拼接、功能冗余、或是共同应对极端场景方面,有哪些独特的系统级优势?
徐钰滨:这套组合的核心逻辑是 " 远距精准探测 + 近场无死角覆盖 ",再通过技术融合实现感知能力的跃升。具体分工上,EM4 作为主雷达负责 " 看得远、看得清 ",一般会在车辆前后左右各布置一颗,覆盖四周中远距离区域,为自动驾驶预留了充足的决策时间。而 E1 专注于解决 " 近处盲区 " 问题,通过 360 ° 布置形成近场防护网,提供高密度点云。通过底层硬件同步和算法融合,实现点云数据的高效拼接与时空同步,形成无死角感知场,并在极端环境下提供冗余,这种全场景覆盖能力要超越单一激光雷达配置很多。
5.如果竞争对手也宣称能达到类似的性能指标,速腾聚创的 EM4+E1 组合如何守住客户心目中的首选地位?您认为最难以被复制的核心壁垒是什么?
徐钰滨:最难以被复制的核心壁垒是我们通过长期投入建立的 " 芯片自研能力 " 和由此实现的 " 规模化量产 " 体系。这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巨大的资金投入,不是短期能突破的。
在芯片自研上,我们从 2017 年就开始布局激光雷达核心芯片的研发,现在已经实现了从激光发射、扫描控制到信号接收的全链路芯片自研,并获得了 AEC-Q 系列认证。更关键的是迭代速度——下一代芯片已经在研发中,预计明年就能推出,能持续保持至少一年以上的领先优势。
其次是生态优势。我们是全球唯一同时接入英伟达三大生态的激光雷达企业,EM4 和 E1 都融入了 NVIDIA DRIVE AGX 计算平台,现在小马智行、文远知行、Aurora、Nuro 这些企业都在用英伟达的平台,这种 " 硬件 + 算力 " 的协同效应有优势。
最后是场景 Know-how。我们和客户一起深入场景,定义产品。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不是做几个 demo 甚至只有空想概念,所能掌握的。
6.说到壁垒,自研芯片是否是实现高性能和大规模量产的关键?它具体为速腾聚创带来了哪些代际级的优势,如成本、性能、可靠性?
徐钰滨:没错,自研芯片确实是实现高性能和大规模量产的关键,为我们带来了代际级的优势。在性能上,芯片化实现了信号链的全数字化,处理延迟能控制在 10ms 以内,比行业平均水平快了近一半。而且通过大面阵 SPAD-SoC 芯片的集成,点云质量有了质的提升,比如EM4 的原生高分辨率点云,比那些用算法插值的 " 虚拟高线 " 雷达或者转加摆的二维扫描雷达,在细节识别上要稳定和准确得多。而且,在性能升级上,有明显的 pin to pin 升级优势,在不影响 Robotaxi 客户商业运营情况下实现性能逐步迭代。在成本上,用自研芯片替代外购芯片,显著降低了物料成本;高集成度简化了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可靠性方面,芯片高度集成减少了外部元件数量,系统更稳定,寿命大幅提升。
我们的 SPAD-SoC 芯片相比传统方案能大幅精简系统、降低功耗,并让激光雷达性能遵循摩尔定律不断提升。这种芯片级的领先,直接转化为产品的断代优势。
7.Robotaxi 运营最关注极端场景的可靠性。EM4+E1 组合在实际路测中,在面对 10 多厘米高的小物体、" 低矮物体 " 穿插、强光 / 雨雾等场景时,有哪些让客户印象深刻的性能表现或数据验证?
徐钰滨:对,这正是 EM4+E1 组合的价值所在。Robotaxi 是运营车辆,任何一次因感知失败导致的事故或运营中断,成本都极其高昂。不仅安全上要万无一失,还要考虑乘客体验。比如 10 多厘米高的石头,对 Robotaxi 底盘、轮毂等是会造成磨损或损坏风险的,压到这样石头造成的颠簸也会造成不良的乘客乘坐体验;类似的,乘客在 Robotaxi 上的时候即使遇到突然下雨的场景、强光直射等摄像头失效的场景等,也都要把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Robotaxi 客户非常在意的这些 corner case 场景,业内上一代 128 线是解决不了的,即使业内也有尝试将用插值的方式模拟高线数,但是假的线数对解析力提升不大,并不能解决问题。
EM4 的 520 线以上的超高线数,可最远 130 米清晰探测 13x17cm 小物体,170 米识别轮胎,规避小物体带来的风险;EM4 采用数字滤波技术,即使在极端雨夜对地面有效探测距离保持 60 米以上,相比之下业内上一代 128 线产品只有 10 米,同时 EM4 并能有效去除雨水噪点,提供清晰的环境信息,保证车辆安全行进。
补盲激光雷达方面也非常重要,之前 Cruise 的一起严重伤亡事故原因就是激光雷达没看清倒在路上的行人,导致检测失败,发生严重的事故。类似的,这些在突然闯入车身附近的儿童、宠物、石墩、甚至倒下行人经常出现主雷达的盲区中,都需要高线数大视场角的补盲激光雷达覆盖,客户对于 E1 的超大视场角、144 线高线数的补盲效果、以及车规级固态设计都非常满意,小巧的机身在 RoboTaxi 周围无缝嵌入 4~6 颗,就可以实现近场无盲区无死角,很好地解决这类场景问题。
8.Robotaxi 赛道正在全球快速拓展。EM4+E1 组合在北美、欧洲、中东等不同市场落地时,收到了哪些差异化的反馈?速腾聚创如何应对这些全球化的挑战,并进行了哪些提前布局?
徐钰滨:我们目前在北美、欧洲、中东的核心市场都已经有深度布局,无论是场景、合规、环境可靠性,都有很多要求。我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了全球不同市场的认证标准和要求,确保了产品的全球适应性;而且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确保我们的产品能在当地良好地运行。Uber 在欧洲和中东的运营网络里,文远知行、小马智行这些搭载我们产品的车队都能快速落地,这就是生态协同的优势。
为应对这些全球化挑战,我们提前布局了与国际巨头的生态合作,特别是与英伟达等的全球深度合作,比如接入其英伟达 DRIVE 生态等,这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在全球市场的兼容性和吸引力。
9. 在发展 Robotaxi 业务的同时,EM4+E1 组合,以及速腾聚创的其他产品,是否发掘出更多新兴市场的机会,有哪些具体的行业或产品方案的布局?这些业务未来可能占据多大营收比例?
徐钰滨:我们的数字化新品,以及产品组合,比如 "EM4+E1","EMX+E1" 等,确实正在向更多新兴市场扩展。最典型的是 Robotruck 和 L4 无人配送领域。我们的方案已经获得了北美头部纯电皮卡品牌、国内物流巨头的定点,在无人配送领域更是和新石器、白犀牛,以及海外的 COCO Robotics 等头部平台建立了深度合作。另外在割草机器人领域,我们已经和全球 Top5 中的多家厂商达成独供合作。
我们认为,未来可完全自主移动的交通机器人,无论是载人还是载物,都将成为公司的关键增长极。这个万亿级的广阔市场,有望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回报。
总的来说,速腾聚创已经形成了 " 车载 ADAS+Robotaxi+ 机器人 " 的三重增长曲线,而 EM4+E1 组合正是我们在这一发展阶段的技术制高点。
10.原来速腾聚创在车载、Robotaxi 领域都有率先布局。这是怎么做到的?率先布局需要产品成熟度正好匹配规模上量的时间节奏,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把握这种节奏?
徐钰滨:我们能够率先完成车规级激光雷达的量产上车,并引领 Robotaxi 行业,这背后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永远坚持对客户需求的高度重视,二是我们就是一个非常务实 " 卷技术 " 的科技创新团队。
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公司从管理层到前线业务人员,始终坚持在一线与客户交流,与客户共同探讨技术方案并及时调整技术细节,非常重视客户提出的每一个需求,最终打造出最适合产业发展阶段的每一代领先产品。
我们很早就判断,激光雷达的终极形态将是 " 数字化 " 和 " 芯片化 ",早期很多厂商还在拿现成方案模仿、拼装雷达,而我们从 2017 年就启动布局激光雷达核心芯片的研发。我们深知创新的艰难,但更坚信创新带来的巨大价值。
对于创新的持续投入,让我们对继续支撑 Robotaxi 冲击千亿级未来充满信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