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博世员工做梦也没想到,这家全球第一汽车零部件公司,也会迎来大规模裁员潮。
就在两天前,博世公司宣布将在其移动出行业务部门裁员约 1.3 万人,这一计划将持续到 2030 年,主要影响德国的员工。作为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标杆,博世已连续 14 年蝉联全球百强榜冠军。
此次裁员规模约占公司全球员工总数的 3%,相当于每 33 个博世员工中就有 1 人失去工作。
据悉,博世此次裁员并非突如其来。根据公开信息,这 1.3 万个裁员岗位将主要集中在德国的多个生产基地。
位于斯图加特地区的福伊尔巴赫区将裁员约 3500 人,这里主要生产柴油发动机零部件并投资氢能技术。
施维伯丁根生产基地将削减 1750 个岗位,魏布林根的一家工厂甚至将在 2028 年关闭,涉及 560 名员工。
此外,比尔的小型电力驱动系统生产中心将裁减 1550 人,霍姆堡的柴油卡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则裁员 1250 人。
博世移动出行业务每年产生约 25 亿欧元的亏损,相当于 29.3 亿美元,这个巨大的财务窟窿是迫使博世采取裁员行动的直接原因。
从市场环境看,2025 年全球燃油车产量预计将比 2020 年下降近 40%,这对博世的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控制器等核心业务造成沉重打击。
博世的大规模裁员并非孤例。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正掀起一场裁员海啸。
德国采埃孚在 2024 年 11 月宣布裁员 1.2 万人,加拿大麦格纳在 2025 年 3 月计划裁员 5000 人,日本电装在 2025 年 7 月宣布削减 8000 个岗位。
大陆集团也在今年 2 月宣布计划在 2026 年年底前再裁减约 3000 个工作岗位,此前该集团已进行了多次裁员,累计裁员数量已超 1 万人。
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报告指出,到 2030 年,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将有超过 100 万个岗位因电动化转型而消失。
" 内燃机供应链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衰退," 麦肯锡合伙人托马斯 · 鲍尔分析道," 那些不能及时转向电动化和智能化的供应商将面临生存危机。"
与博世等传统巨头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逆势崛起。
在 2025 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中,大部分中国供应商的销售额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德赛西威和宁波拓普的销售额涨幅分别高达 25% 和 33%,排名分别攀升 16 位和 21 位。
宁波华翔电子、国轩高科、敏实集团、精工汽车的涨幅也超过 10%。
今年中国还有 2 家企业新上榜,分别是蜂巢汽车科技集团和浙江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崛起,正改变着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格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