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带给这个时代的,不应是又一个冰冷的工具,而是一种有温度的伙伴关系。
文|宁静路
编|任晓渔
创业者李舟(化名)的电脑桌面上,至少躺着五个窗口,每一个都代表着一家当红 AI 工具的名字。
屏幕左侧,是 A 工具生成的几张产品概念图,风格略有差异,他需要在其中找到最接近 " 感觉 " 的一张;右侧的文档里,是 B 工具润色的三版营销文案,语气和卖点各不相同。在后台,一个 AI 数据分析工具的图表正在闪烁,而他的手机上,还挂着一个 AI 客服的试用通知。
李舟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些窗口之间来回切换,扮演一名 " 数字时代摆渡人 "。
这种困境,在阿里云智能集团中小企业事业部企业应用总经理高坤看来,就像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 ——创业者被迫成为了一名疲于奔命的 " 采购员 ",而非运筹帷幄的 " 指挥官 "。
在服务了数以百万计像李舟一样的创业者后,高坤和团队意识到一个核心问题:当 AI 的单点能力不再是瓶颈,真正的效率黑洞,在于协同的 " 成本 "。
阿里云近日推出的新产品 " 万小智 ",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直接回应。它不想成为李舟桌面上的第六个窗口,而是想成为那个能关掉其他所有窗口的 " 人 " ——一个 "AI 员工 "。
这一改变,恰好对应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所描述的 AI" 自主行动(辅助人)" 阶段的典型特征:AI 不再局限于语言交流,而是化身为 Agent(智能体),自主完成复杂任务。
如果说单个 Agent 是一名拥有专项技能的 " 专才 ",那么 "AI 员工 " 万小智,则是一个统领多个专才、完成系统性工程的 " 项目主管 "。
从 " 工具 " 到 " 员工 " 的思维转变
这一思维转变的起点,源于一次让阿里云团队深受触动的内部测试。
在产品内测阶段,当团队向一位中小企业主讲解 " 知识库上传 " 功能时,这位老板在沉默片刻后,有些不好意思地小声问道:" ……那个,啥是知识库?"
" 那个瞬间,我们深刻地反思了团队陷入的一种‘工程师式’的思维定势。" 高坤回忆。大家沉浸在自己的技术世界里,理所当然地认为用户应该理解这些术语。
这个小小的问句,成为了一个关键的 " 转折点 ",促使整个团队重新审视产品的底层逻辑:他们要交付的,究竟是一个更强大的 "AI 工具 ",还是一个能无缝协作的 "AI 员工 "?
" 工具的使命是单一的,一个锤子就是用来敲钉子。" 高坤说," 但员工有岗位,他要负责一整套工作流程。我们认为,AI 带给这个时代的,不应是又一个冰冷的工具,而是一种有温度的伙伴关系。"
这种从 " 工具 " 到 " 员工 " 的理念转变,也恰好与技术和市场的成熟度相契合。一方面,具备自主规划和多任务协同能力的 Agent 架构,让 "AI 员工 " 从概念走向了现实;另一方面," 个体崛起 " 时代全面来临,无数像李舟一样的创业者,构成了对 " 具有自主规划能力,能闭环负责岗位职责的 AI 员工 " 的巨大需求。
" 技术到了这个节点,市场客观存在需求,我们有机会将这个缺口前所未有地弥补上。" 高坤说。
02
不止于 "AI 建站 ",更是 " 建 AI 站 "
将理念付诸实践的第一步,是从重新定义 " 官网 " 开始。
在万小智正式定名前,"AI 官网神器 "、" 智能建站大师 " 这类名字曾被列为候选。但团队很快意识到,这些名字指向的是一条已被反复验证的老路—— "AI 建站 "。
" ‘ AI 建站’回答的是‘如何建’的问题,本质是存量市场的效率革命,最终产出的仍是一个静态的‘数字空间’。" 阿里云智能集团中小企业事业部企业应用产品总监刘子祥说," 我们的终点,不在这里。"
万小智选择了一条更彻底的路—— " 建 AI 站 "。它回答的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 建一个什么样的站 "。" 我们不是用 AI 去盖一所传统的房子,而是用 AI 技术,去建造一个‘智能化的生命体’。"
这个 " 生命体 ",本身就是活的。它有能思考创作的 " 大脑 "(通义大模型),有能沟通倾听的 " 嘴巴和耳朵 "(AI 客服),有能感知机会的 " 触角 "(内容创作),还有能自我进化的 " 记忆和神经系统 "。过去静态的 " 网上宣传册 ",由此变成了一个智能的 " 商业枢纽 "。
为了让这个 " 生命体 " 真正具备行动能力,阿里云将创业初期最高频的四项职能——开发、设计、写作、客服——集于其一身,构建了一个 " 最小化商业闭环 "。
以一家跨境品牌商构建官网为例,当创业者告知品牌名、主营业务和设计风格后,万小智这位 "AI 员工 " 便开始自主工作:它进行品牌解码,自动完成包含 Slogan、logo、网站布局在内的开发与设计;接着,它会持续写作 SEO 文章,构建低成本的流量引擎;最后,AI 客服一键上岗,将流量高效变现。
更重要的是,这个 " 生命体 " 的各个器官是互通的。AI 客服在与客户的海量对话中识别出的高频问题,可以反向 " 喂 " 给内容创作,从而生成更精准的引流文章。一个由数据驱动的 " 增长飞轮 " 由此形成,让这个生命体得以 " 自我进化 "。
这种一体化的 " 生命体 " 模式,也构筑了产品的商业护城河。它回应了 AI 应用厂商的普遍焦虑:当大模型能力越来越强,应用层的价值何在?
" 通用大模型像发动机,而万小智则是一辆能直接交付、可以直接开上路的智能汽车。" 刘子祥用一个比喻解释道," 我们交付的不只是单点效率,还包括对中小微企业发展‘从 0 到 1 ’阶段的场景理解和‘一站式’的服务能力。"
这些 " 一站式 " 的服务,包括了域名、备案、服务器部署、安全防护、CDN 等大量繁琐又重要的 " 后端杂事 "。这些恰恰是通用大模型难以触及,但作为 " 智能汽车 " 必须解决的路况问题。
03
" 一杯咖啡钱,雇一个专业团队 "
理念的先进,最终要体现在用户触手可及的体验和可负担的成本上。
万小智在产品设计上,处处体现着对 " 李舟们 " 的关怀。四大功能集成在同一个入口,创业者无需在不同工具间切换,也不需要学习复杂的 Prompt 工程,只需用自然语言 " 聊一聊 ",边聊边指挥,许多繁琐的工作便迎刃而解。
" 我们想让创业者宝贵的时间和心力,从重复、繁琐的执行工作中解放出来。" 高坤说。
这种解放,也体现在价格上。据了解,一个集成了四个核心工种的 "AI 员工 ",首年定价为 450 元。" 每月一杯咖啡的钱,就能让企业获得一个雇得起、信得过、用得上的专业员工。" 高坤补充道。
对于当下的中小微企业而言,这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非标专业服务、招商加盟和出海这三个对品牌官网有刚性需求的领域,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 "AI 员工 ",有望成为它们撬动增长的关键杠杆。
结语
"1" 和 "N" 的未来
" 万小智,是我们 AI 员工版图上的‘ 1 ’," 高坤说," 它帮助中小微企业实现了从 0 到 1 的突破,这是‘辅助人’阶段的坚实一步。"
但这仅仅是开始。随着 AI 向 " 自我迭代 " 的第三阶段演进,未来的 AI 员工将不仅仅是任务的执行者。正如刘子祥所介绍的,万小智正有计划地朝向更远、更智能、更主动的方向进化。它的创作能力将从文本覆盖到多模态,并能识别和记忆客户偏好,实现 " 越用越懂你 "。
一个由 AI 员工组成的 " 数字化团队 " 前景也正在浮现:今天,万小智帮你搞定开发、市场和客服;明天,它或许能为你做经营数据分析;后天,它甚至可能帮你解决文化建设、组织协同等更复杂的管理问题。
这个从 1 到 N 的未来,预示着一个新范式的可能:当技术不再以碎片化的工具形态出现,而是以整合的、伙伴式的员工身份融入我们的工作时,这或许意味着,创业者终于可以从工具的复杂性中解脱,真正回归创造本身,重新专注于那个最初的梦想。
© 本文为数智前线(szqx1991)原创内容
进群、转载或商务合作联系后台
文章精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