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22小时前
文明之镜与人性迷宫:世博文学的叙事艺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去年夏天,世博基金会约稿,让我写一点关于上海世博会的个人记忆。上海成功申博后,作为世博会官方纪录片的主创,有几年的时间,我都沉浸在世博历史文献与影像中,但真的回溯起来,却也只能三言两语。时隔一年,《世博与我:亲历者谈那些日子那些事(第二辑)》出版,正如编者所言:上海世博会是生动隽永的中国融入世界的故事,而探寻世博记忆,亦是为世博精神添砖加瓦的行动。

《世博与我:亲历者谈那些日子那些事(第二辑)》, 周汉民 主编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5 年出版

" 一切始于世博会 ",作为人类文明最盛大的庆典之一,自 1851 年的伦敦水晶宫伊始,世博会便承载着对未来万花筒般的无限憧憬。2025 年大阪世博会即将落幕,而中国上海世博会的辉煌也已沉淀整整 15 年。较少为人留意的是,世博会因其极致的浓缩性与戏剧张力,成为文学创作的绝佳舞台。它不仅是故事背景,其本身即是隐喻。埃里克 · 拉森的《白城恶魔》、爱德华多 · 门多萨的《奇迹之城》和 E.L. 多克托罗的《世界博览会》,这三部文学作品分别以三次世博会为轴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幽微的人性探索完美融合,铸就了当代文学领域的独特篇章。

2025 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

光明与黑暗的极致对照

美国作家德莱塞在小说《嘉莉妹妹》中,将女主人公嘉莉乘火车离开家乡到芝加哥的年份定为 1889 年,这时的芝加哥,一座从大火废墟中重生的城市,正处于关键转折。《白城恶魔》开篇这样写道:" 在一天中有上千列火车驶入或驶离芝加哥,其中不少乘客都是年轻的单身女性。她们以前连城市的模样都没见过,此时却期望能在芝加哥这座世界上最残酷的城市之一扎根。"1893 年芝加哥世博会," 白城 " 的诞生是美国镀金时代雄心壮志的顶峰。新古典主义的白色建筑群、特斯拉的交流电、首次亮相的摩天轮与口香糖,共同编织了一个关于秩序、光明与进步的乌托邦神话。

埃里克 · 拉森在书写这一历史时,采用了极其高超的 " 非虚构小说 " 技巧,全书基于详实的历史档案、信件、报道和法庭记录,所有人物、事件和对话皆有据可考。我初读此书的中译本是在 2008 年,为中国台北一家出版公司印行,书后所附注释达 30 余页,可谓 " 事事有来历 ",但其叙事手法却完全借鉴了小说的精髓,充满了悬念、节奏感和心理张力。

拉森最核心的技巧是并行双线叙事,一条线紧紧围绕建筑师丹尼尔 · 伯纳姆,以近乎英雄史诗的笔调,描绘他如何克服时间紧迫、同伴逝世、自然灾难等重重困难,以非凡的魄力和组织能力,将 " 白城 " 从蓝图变为现实。这条线索的叙事节奏是紧张的、向上的、创造性的,读者仿佛亲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伟大战役。

《白城恶魔》, [ 美 ] 埃里克 · 拉森 著 , 徐佳雨 译 ,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年出版

另一条线则冷峻地追踪连环杀手 H.H. 霍姆斯的行动,细致描绘他如何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客流,建造其恐怖的 " 谋杀城堡 ",并以迷人的外表骗取受害者信任,实施骇人听闻的罪行。这条线索的节奏是阴郁的、向下的、毁灭性的,如同一步步逼近的无底深渊。

作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非简单交替讲述两个故事,而是通过精妙的剪辑和并置,让这两条线产生强烈的互文和对位关系。例如,在描写伯纳姆为解决建筑承重问题而焦头烂额时,下一章转而叙述霍姆斯正在为其酷刑室安装特殊的煤气管道。这种并置产生了惊人的戏剧性反讽:读者知晓全部真相,而当时的芝加哥市民则沉浸在世博的狂欢中,对近在咫尺的邪恶一无所知。

世博会历史显示,1893 年夏季开幕的芝加哥世博会,是一届包括了艺术、制造业、商业、园艺、矿业和海洋产业的盛会。古典世博会阶段,展示各类科技发明是其重要内容,从电灯、电话到电影、汽车,现代文明的演进也是人类智慧新的花朵。因此," 白城 " 与 " 谋杀城堡 " 并非两个独立的故事,而是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喻:人类对理性与秩序的极致追求,与其内在的非理性与混乱的黑暗深渊,乃是一体两面,正如作者所说:" 这是一个关于善与恶、光与暗、白城与黑城之间无可避免的斗争的故事。"《白城恶魔》成功地将一段历史事实提升到了哲学叩问的高度,让世博会的光芒照见了人性中最深的阴影。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举办的那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了《白城恶魔》简体字版,但似乎未受太多读者关注。世博会被视为城市蜕变的催化剂,亦是观察时代精神的透镜,不过许多事情,要多年以后方能看得清楚,而能够担当这一使命的,往往是文学与艺术。

全景式社会漫画

到过巴塞罗那的读者,应该对位于蒙锥克山下著名的西班牙广场不陌生,这是为 1929 年世界博览会修建的,广场上的 " 魔幻喷泉 " 则更是游客的打卡地。说来遗憾,我两度造访,都错过了喷泉表演时间,聊以自慰的,是读过西班牙作家爱德华多 · 门多萨的《奇迹之城》,对世博会之于巴塞罗那的意义有所领悟。

1929 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核心在于城市本身的现代化转型。史家称:" 这个城市以后就不一样了 "(M.J. 摩根)。一定程度上说,巴塞罗那这座城市如今在国际舞台上的美誉与这届世博会密切相关,正如门多萨所言,巴塞罗那人从此变得更具世界性,更加高雅,同时,也更为野心勃勃和冷酷。

作为小说家的门多萨怀揣历史学家的野心,《奇迹之城》的故事贯穿了 1888 年和 1929 年在巴塞罗那举办的两届世界博览会,从乡村少年奥诺弗雷只身进城闯荡,到最终变成一个用金钱 " 可以买下世界上整个整个的国家 " 的超级富豪,时间跨度达 41 年。

《奇迹之城》, [ 西班牙 ] 爱德华多 · 门多萨 著 , 顾文波 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年出版

《奇迹之城》选择了源自西班牙文学传统的 " 流浪汉小说 " 结构,并将其升级为一幅全景式社会漫画。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单一主人公,而是塑造了数十个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角色:野心勃勃的商人、天真倒霉的艺术家、夸夸其谈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工人、精明的妓女、神秘的罪犯、迂腐的政客……门多萨让叙事镜头在这些人物之间快速切换、游走,如同一个灵活的摄影机,捕捉巴塞罗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群像描写技巧使得 " 城市 " 本身成为了真正的主角。世博会是驱动所有人物行动的 " 引力中心 ",每个人都被这股巨大的浪潮所吸引、裹挟,试图抓住机遇,改变命运。作品因此呈现出一种喧嚣、混乱、生机勃勃的质感,完美复现了当时的社会氛围。

《奇迹之城》呈现出史诗般的全景叙事,门多萨曾说,这部书是小说化了的历史:" 我写这部作品的目的是要复活巴塞罗那近代历史上发生的某些事件,而我复活这些事件更多的是以集体回忆为基础,而不是靠那些忠实的历史资料。我就是通过这一个一个的事件和一些重要人物复原当年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和原貌。" 尽管如此,我这个世博会历史的深度沉迷者还是饶有兴味地阅读着小说中那些对巴塞罗那世博会历史现场与细节的描述,它们与作家对人物欲望和窘境的夸张、诙谐甚至荒诞的描写互为镜像。小说并未如《白城恶魔》那样罗列出相关文献,但我相信他在创作过程中一定查阅了大量史料,当然作品更植根于包括作家自己在内的城市人的集体记忆。门多萨用他独特的技巧有效地传达了一个核心观点:城市的现代化绝非仅仅是建筑的落成和设施的更新,它更是一场全社会性的、从经济结构到人心观念的剧烈震荡和重组。世博会的光鲜舞台背后,是无数卑微生命的奔波、算计、梦想与幻灭。滚滚红尘中,最终揭幕的是人性的博览会。

个人记忆与时代洪流的交织

在上海世博会举办前,中文互联网上有关世博会的资料少得可怜,这不奇怪,因为世博会对中国而言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当其时也,我为纪录片撰稿,首先需要从个人阅读经验中寻找它的蛛丝马迹,拼凑出古老的国度与它的关联。这些弥足珍贵的记载,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但都很简略。当搜寻的范围扩大之后,各类材料纷至沓来,这其中就包括了上世纪 80 年代问世的美国作家 E.L. 多克托罗的小说《世界博览会》。

与《白城恶魔》《奇迹之城》两书的 " 宏大叙事 " 不同,这本书是多克托罗的半自传体作品,以丰富的细节记录了他童年的经历,尤其是亲历 1939-1940 年纽约世博会的前前后后,充满温情与惊奇。

这届世博会横亘于大萧条的尾声与二战爆发的临界点,主题为 " 明日世界 ",充满了对科技乌托邦的乐观向往,如通用汽车的 " 未来世界 "、电视机和机器人的首次亮相等,但这一切都笼罩在现实世界的巨大不确定性之中。多克托罗的《世界博览会》在处理这一宏大背景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叙事策略,通过纽约布朗克斯区九岁男孩埃德加 · 阿尔茨楚勒敏感而好奇的眼睛,去观察、聆听和感受那个时代。世博会的景象与男孩的家庭纠纷、成长困惑、城市生活交织在一起。

《世界博览会》 [ 美 ] E.L. 多克托罗 著 , 陈 安 译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年出版

多克托罗曾经介绍此书的创作过程,说写到三分之一时才确定了书名,读者阅读时会发现,当纽约世博会在书中出现,已经是后三分之一了。作品在埃德加对日常生活事件的叙述中,穿插着其母亲罗兹、哥哥唐纳德、姑妈弗朗西斯等以第一人称直接向读者讲述他们版本的故事,但伟大的作家常常有那么一点儿信马由缰,在情节不知不觉的推移中," 去看世界博览会 " 这一他成长经历中的片段成为唯一的叙事目的,直至结尾,仿佛是一个人亲历世博会的口述史,但却又是小说的叙事。

埃德加前后两次看世博会,第一次是女孩梅格的母亲(她在展馆水箱里与章鱼表演)带去的,另一次是和爸爸妈妈去的,因为他在世博会 " 典型美国男孩 " 的征文中获了奖,组委会邀请免费游玩。小说细致描写了世博会给他带来的冲击:" 未来 " 的承诺,一个遥远而神奇的梦。儿童视角过滤掉了宏大的政治经济分析,却无比真实地捕捉了一个孩子内心的情感波澜和对世界的初步认知,成功还原了历史的质感与温度,让读者感受到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 " 时代 ",而是普通人活生生的 " 生活 "。

世博会不仅是全球文明的盛宴,更是一个文学舞台。作为一个真实存在但又不同于日常世界的 " 异质空间 ",它临时建成,眼花缭乱,结束后又迅速消失或转型,这种短暂性与永恒追求的悖论,极富哲学和文学意味。" 植根于想象和集体记忆的文学创作,也给城市添彩 "(爱德华多 · 门多萨)。

在中国,上海世博会作为公共历史事件,也被分解、吸收、重组进无数个体的私人记忆之中。一次世博会的历史,在不同人的记忆中也有着不同的面貌,一个词汇、一张海报、一幢建筑,碎片化的、感官化的印象,气味和声音、好奇与想象……将世博会从历史事件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学意象,或许我们终会看到,就如男孩埃德加描述梅格母亲那样意味深长:" 我能看见那湿发在世博会的灯光里闪亮。"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芝加哥 上海 白城 大阪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