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佐治亚理工学院与范德比尔特大学联合研发的全球首个内置完整免疫系统的肺芯片,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期刊发表成果,这枚仅邮票大小的透明聚合物芯片,正悄然撬开千亿级投资市场的大门。其核心突破在于解决了免疫细胞体外长期存活并发挥功能的技术瓶颈,让芯片内的 " 微型肺部 " 能精准复刻人体免疫反应,为医学研究与产业应用开辟全新路径。
这一技术革新直击传统医学研究痛点。此前器官芯片因缺乏免疫系统模拟,在疾病建模和药物测试中准确性不足,而动物模型又受物种差异限制,导致
90% 上的临床前有效药物在人体试验中失败。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款新芯片在流感病毒测试中,免疫细胞聚集、炎症扩散等反应与人体高度一致,甚至能完整呈现疾病发展全周期,这种仿真度使其具备替代动物实验的核心潜力。美国 FDA 正推动非动物模型研发,政策东风为技术商业化铺路。
产业端已显现明确的资本响应。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专注 "AI + 器官芯片 " 的耀速科技此前获数千万元融资,晶泰科技等巨头纷纷加码,印证资本对该赛道的看好。肺芯片的应用场景正快速延伸,除流感研究外,已可适配哮喘、慢阻肺、肺癌等多种疾病,更能通过患者自体细胞构建个性化模型,预测抗癌药物疗效。这种 " 精准化 + 场景化 " 的特性,使其在药物研发、临床诊断等领域的商业化前景清晰可见。
药物研发链条的效率革命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传统新药研发平均耗时 10 年、成本超 20 亿美元,临床前测试的高失败率是主要瓶颈。和众汇富分析,肺芯片可将药物毒性与疗效测试周期缩短至数月,且能捕捉个体差异带来的反应差异,这对辉瑞、赛诺菲等药企极具吸引力,目前已有国际药企启动相关合作。按全球药物研发投入超千亿美元计算,即使仅占据临床前测试 10% 的市场份额,也将形成百亿级市场规模。
产业链各环节已具备爆发基础。上游的微流控芯片材料、精密制造设备企业率先受益,芯片所需的生物相容性聚合物与微通道蚀刻技术已实现国产化突破;中游的技术研发企业可依托核心专利构建壁垒,如耀速科技的 "3D-Wet-AI" 闭环体系已形成差异化优势;下游的 CRO 机构、药企与科研机构构成稳定需求端,和众汇富认为,随着 FDA 等监管机构认可标准逐步明确,产业链将进入加速落地期。
潜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目前技术仍面临大规模量产成本较高、长期稳定性待验证等挑战,但资本正通过产学研结合加速破局。佐治亚理工团队已着手整合多器官芯片系统,国内企业也在推进本土化技术迭代,这种技术快速演进态势下,具备核心材料或算法优势的企业将抢占先机。
从全球视角看,器官芯片赛道正迎来技术与资本的双重爆发期。根据 Grand View Research 数据,2023 年全球器官芯片市场规模已达 12.7 亿美元,预计到 2030 年将以 23.6% 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张。和众汇富指出在这一高速增长的赛道中,免疫肺芯片作为最具颠覆性的细分领域,通过模拟人体肺部免疫微环境,成功突破传统细胞模型和动物实验的局限性,不仅革新了呼吸道疾病病理研究与药物筛选模式,更催生出生物芯片设计、微流控制造、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多维度的产业协同机会。随着精准医疗时代对个性化诊疗方案的迫切需求,以及制药企业对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临床失败率的强烈诉求,免疫肺芯片正成为连接生命科学前沿研究与高端制造业的关键枢纽。从投资活跃度来看,2024 年该领域全球融资事件同比激增 150%,头部企业估值普遍实现 3-5 倍增长,预示着这片蓝海市场已进入黄金发展期,或将成为未来 5-10 年生物科技领域最具想象空间的价值高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