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 14小时前
汽车界的战略破局:BJ81凭什么重写规则?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就在特朗普火力全开、骂遍全球时,联合国大会上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当特朗普嘲讽气候变化是 " 绿色骗局 " 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却在与中方会面时,特意赞赏中国以 " 相互理解 " 的精神展开合作,还表示希望继续深化交流。

这一表态,与她以往的对华语气相比,明显温和了不少。

回顾过去几年,中欧关系一直不太顺畅。贸易摩擦、政治博弈、技术封锁,矛盾点不少。

但细究起来,中欧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的矛盾,更多是认知错位,也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放在汽车领域,这种差异就更明显:欧洲车企偏保守,中国车企则主张对话。

面对中国电动车的强势崛起,欧洲车企多打防守牌,比如被动推新电车、强调品牌,甚至是依赖政策保护来抵挡外部冲击。

而中国车企不一样,他们不只是卖车,还把智能化、软件、架构能力全搬上台面,主动展示,欢迎合作。

比如在刚结束的慕尼黑车展上,中国展商多达 116 家,居国际首位;而且,这次不只是整车,连零部件厂商也组团亮相,场面火爆到连中国媒体都一度挤不进自家车企的展台。

可见,在全球标准、用户体验、政策法规都越来越严格、复杂的今天,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天的用户和市场,需要车企更敏锐、更开放。

但显然,传统的造车逻辑,已经越来越难跟上这个节奏。

过去的模式,说白了就是车企关起门来,拍脑袋决定车型、设计和配置,用户只能等结果。

整个过程,车企和用户之间,总像隔着一堵墙,而用户始终在门外,翘首以盼。

这就像一场没有战地情报的战役,指挥部在地图上运筹帷幄,却不知道前线的士兵真正需要什么。

结果就是,车造出来了,但能不能真正满足用户需求,全靠运气。所以经常能看到,新车一上市,有人就说:外观怎么这样?内饰太丑了吧?动力也不行啊?

一辆车从构想到落地,用户能参与的,往往只在最后阶段,无非只是看谍照、追爆料、猜配置,等发布会揭晓答案后,再看测评、参与试驾。

而用户的反馈,最多影响下一次小改款,核心设计基本不会因为用户而改变。

这种 " 闭门造车 " 的逻辑,和我们在国际政治、经济里经常看到的 " 精英闭环 " 很像:少数人关起门来做决定,大多数人只能被动接受。

在这种关系里,我们是消费者,是买单的人,但唯独不是伙伴。

于是,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很久:什么时候,用户也可以参与造车?

现在,似乎有了一个答案。

一种新的战略出现了,它叫  BIP(Build in Public)造车模式,翻译过来就是 " 公开造车 "。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时,眼前一亮。" 公开 ",怎么个公开法?

一个,是过程公开,用户成为见证者。

过去封闭的产研过程,将彻底向用户公开。你可以是云监工,随时看到车辆设计的最新进展;也能在专属社群或社交平台云围观,亲眼对比工艺流程的好坏。

车企把一切都摊在阳光下,让你看得明明白白。

另一个,是决策公开,用户成为参与者。

你可以通过线上各种渠道、线下车企举办的沙龙,随时提意见,随时指出问题。用户的声音可以直接传递到设计和研发环节,真正影响产品。

按我的理解,这不再是车企自己说了算,而是一场 " 协同作战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透明,更是用户深度的参与感和情感上的认同。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上,这绝对算得上一次大胆而新颖的尝试。

现在有这么一辆车,BJ81,走的就是这套 BIP 造车模式。

外观内饰怎么定?底盘怎么调?轮胎要多宽?如果是增程,到底用小电池还是大电池?过去这些只能内部决策的事,BJ81 现在全拿出来问网友。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不只是喊口号,而是真的动手实践。

前阵子,BJ81 邀请了几位资深军迷,一起开脑洞,共同造出了 4 款 " 战术方盒子 " 概念车,分别是陆地大驱、全能救援者、战术侦察者、全能侦察车,光听名字就能够感受颇具前瞻性的设计巧思,对军迷爱好者战术需求的深度思考。

虽说概念车不等于最终要推向市场的量产车,但从这些设计里,就能清晰看到品牌把工匠精神落到实处的用心,以及用追求完美态度打磨产品的决心,这种带着温度的探索,着实更让人期待后续的量产方向。

看过他们发布的概念车视频,说实话,相当硬派。

比如 " 陆地大驱 ",它的设计概念就脱胎于咱们的 " 国之重器 "。有烟雾发射器、高性能防护网、1.3 米涉水喉、五面相控阵雷达……细节满满,硬核味十足。

不仅如此,从项目启动第一天开始,他们就把研发过程写成日志公开出来,从用户需求收集,到遇到的难题,再到解决方案,都让人看得到。

这种 " 毫无保留 ",在车企里真的很少见。

在他们身上,你能真切看到一种 " 以用户决策为导向 " 的价值观。

他们现在已经放话,从灯组轮廓到内部结构,从光源选择到点亮效果,每个细节都邀请大家参与决策,让最终的设计既符合功能需求,又能戳中大家的审美点。

过去几年,无论是科技战还是地缘冲突,都让我们深刻理解了 " 自主 " 二字的份量。从芯片到新能源,技术自主是国家发展的命脉。

而今天,在 BJ81 的 BIP 模式上,我看到了 " 自主 " 的另一个维度—— " 用户自主 "。

这不仅仅是造一辆好车,更是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关系:车企与用户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真实的共创伙伴。

如果你点进他们的官方账号,会发现评论区里充满了各种真实、有趣甚至犀利的建议,而官方也都用心回复和探讨,真正做到了 " 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

如果你也希望,未来的车更懂你、更贴近你的生活方式,不妨关注一下 BJ81 的官方账号,说出你的看法。

当然,你也可以在这篇文章下面留言,聊聊你的期待。

说不定下一次优化,就有你的影子。

我也很好奇,BJ81 还能被用户推着走出怎样的新路子。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特朗普 中国车企 电动车 火力全开 欧盟委员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