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东西 09-30
对话深蓝汽车邓承浩:以引望“亲戚”与华为互相成就,今年50万辆目标信心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与技术派车企负责人,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聊智能汽车下半场的 " 电 " 和 " 智 "。

文 |  国仁

近日,2025 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在海南海口如期举行。本届大会上,深蓝汽车连续第三年斩获技术创新奖项——其电池安全技术 " 金钟罩 " 系统入选本届大会创新奖名单,同时深蓝此前获得的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成果亦被多次提及,展现了深蓝汽车在电动化领域的长期积累。

大会期间,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接受了包括车东西在内的少数媒体深度采访交流。采访中,邓承浩围绕深蓝汽车的年度目标、技术突破、华为合作、增程技术趋势、自动驾驶落地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在 WNEVC2025 大会现场

据他透露,深蓝品牌 2025 年 36 万辆的销售目标有望超额完成,对深蓝科技总的 50 万辆销售目标也很有信心,并强调全球化与新产品上市将成为后续增长的关键引擎。

与此同时,针对行业关注的华为合作、增程技术争议、L3 级自动驾驶责任划分等焦点,邓承浩也给出了坦诚看法,作为 " 新央企 " 长安汽车旗下的新能源主力品牌,深蓝汽车是长安突围新能源车市场的重要基本盘。

令我印象较深的地方是,在回答车东西关于华为合作、动力电池技术研究和市场趋势等问题时,邓承浩表现出很强的技术洞察力也对新能源汽车整体发展、国内竞争格局和深蓝汽车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基于与邓承浩交流的重点梳理。

01.

华为合作:

平等互利与自研并行的竞争力逻辑

2025 年国内汽车市场,车企和华为的合作有爆发增长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蓝汽车如何在与华为合作日益普遍的背景下保持独特性?

面对车东西首先抛出的这个问题,邓承浩首先开玩笑地强调了深蓝与华为合作的特殊性:"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是引望(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股东之一,深蓝与华为的合作是体系内的协同,而非简单的外部采购。"

▲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与车东西总编辑张国仁在采访现场

他强调,双方的合作基础是 " 相互成就 " 而非单向索取。以深蓝 S09 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为例,邓承浩指出,该合作源于双方对 " 普及全民智能辅助驾驶 " 的战略共识:" 我们将华为乾崑智驾带入 15 万级车型,这需要双方在成本与技术上共同让步,但最终目的是让高端技术惠及更广泛用户。"

对于 " 华为光环减弱 " 的担忧,邓承浩认为,竞争力的核心在于深蓝的市场化机制与自研投入。" 我们一方面用华为的技术,另一方面坚持自研。深蓝要成为长安集团电动化、智能化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必须掌握自主核心技术。"

说到这里,他也在现场透露,深蓝 L06 车型将搭载自研的 Deepal AD MAX 系统,整合长安、地平线等资源,形成与华为方案并行的技术路径。" 合作与自研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我们的目标是走一条康庄大道,而非羊肠小道。"

在具体车型的资源分配上,邓承浩表示会根据用户需求差异化布局:" 例如 S09 用户对华为智驾感知度高,倾向采用引望方案;而部分车型则侧重自研系统。但无论哪种选择,均以用户体验最优为前提。"

02.

差异化优势:

年轻化品牌标签与电动化技术沉淀

邓承浩将深蓝的差异化优势归纳为两点:品牌年轻化认知与电动化技术积累。" 第三方调研显示,深蓝在主流品牌中‘年轻态’认知稳居前二,与小米、领克等同属第一梯队。" 他解释,这种年轻化并非指品牌历史短,而是用户对品牌活力的感知:" 深蓝定位 15-30 万中高端市场,面向年轻群体,并通过多款产品持续强化这一标签。"

技术层面,邓承浩以深蓝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创新奖为例,强调其电动化技术的扎实沉淀:" 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解决了电池冬季性能衰减问题,燃料电池技术则从 2008 年持续投入至今。" 他认为,这些奖项背后是长安集团 24 年电动化储备的集中体现,而深蓝作为承载者,已形成从电芯应用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能力。

同时,邓承浩坦言深蓝存在 " 短板 ",如品牌营销力需进一步提升:" 我擅长产品技术,新引入的 CEO 王海荣擅长营销,我们正通过团队协作补足短板。" 他展望,未来深蓝将通过 " 产品力 + 技术力 + 品牌力 " 的三轮驱动,巩固市场地位。

03.

销售目标与全球化:

新产品与海外市场双轮驱动

有媒体现场问到,深蓝如何实现 36 万辆年度目标?邓承浩对这个目标进行了拆解,整体上信心十足。

邓承浩称," 深蓝科技有限公司(含多品牌)2025 年目标为 50 万台,且将超额完成。其中深蓝品牌目标 36 万台,截至 8 月底已交付 20 万台,剩余 4 个月需完成 16 万台,即月均 4 万台。"

他对比称,这一增速较 1-8 月的月均 2 万余台明显提升,但 " 风险不大 ",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两方面:全球化布局与新产品上市。

因此,海外市场已成为关键增量。" 深蓝 S07、S05 等增程车型已在全球铺开,目前海外月销近 1 万台,虽覆盖国别有限,但单点突破效果显著。"

邓承浩透露,深蓝将加速拓展欧洲、东南亚等市场,以全球化分摊国内竞争压力。国内方面,随着中国长安汽车集团 7 月成立,深蓝获得更多资源支持,且计划在 10-11 月推出重磅车型 L06:"L06 定位主流市场,将带动国内销量进入新阶段。"

对于技术突破,邓承浩补充称,深蓝的电池安全技术有望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且燃料电池技术将在明后年实现 " 成本大幅降低 ":" 当前燃料电池系统售价数十万,目标是将门槛降至 20 万以内,推动产业化落地。"

▲海口世界新能源车大会现场长安汽车展台

04.

增程本质与 L3 落地:

技术回归实用与法规渐进路径

谈到增程技术趋势与 L3 级自动驾驶的发展前景,邓承浩作为早期研究者(2011 年入局)观点明确:" 增程是解决纯电里程焦虑的理想方案,其本质应是‘市区纯电、长途增程’。"

他对当前行业 " 增程电池越做越大 " 的趋势不是很看好:" 若纯电续航达 80 度电,何不直接做纯电动车?增程的核心是平衡节能与实用,而非无谓堆砌电池。" 他建议消费者选择 200 公里左右纯电续航的增程车,以优化使用效率。

对于增程市场萎缩,邓承浩认为这反映技术路线分化:"PHEV 往小电池、低成本发展,适合平民市场;增程向大电池、高端化演进,两者将长期并存。" 他提醒行业避免资源浪费:" 背负重电池和增程器长途行驶,是对能源的损耗。"

关于 L3 级自动驾驶,邓承浩指出工信部准入政策是 " 良好开端 ",但落地仍需时间:"L3 与 L2 的本质区别是责任主体从驾驶员转向车辆,这一跨越涉及法规、测试等多重挑战。" 他预测,高速封闭场景的 L3 可能较快放开,而全场景 L3 需更长期验证。深蓝同步布局 L4,探索 RoboTaxi 等业务形态,但邓承浩强调:"L3 与 L4 能力差距非本质性,当前重点是通过示范运行积累数据。"

05.

成本控制与电池技术:

规模化效率与下一代探索

也有记者问到与华为合作的智驾方案成本是不是偏高不好控制的问题。

邓承浩坦言 " 好东西必然昂贵 ",但深蓝通过三策略实现普及:一是与华为战略协同,双方共同让利;二是通过电动化平台规模化降本反哺智能化投入;三是对产品毛利进行战略调整。

" 我们在电芯、电驱等环节高度标准化,例如单一电驱平台月产 5-8 万台,极大摊薄成本。" 他举例,深蓝与宁德时代在宜宾共建的电芯工厂具备全球领先效率,为成本控制提供基础。

最后,车东西还专门向他请教了对动力电池业务方面大量投入的考虑,以及对固态电池发展和商用前景的判断。

邓承浩表示深蓝的定位是 " 用好世界最佳电芯 ":" 我们与宁德时代的合资公司年产能可达百万台,重点研究如何将电芯安全、高效集成于车辆。"

对于固态电池,他持谨慎乐观态度:" 全固态电池商业化仍需较长时间,2027-2028 年或有小规模示范,但 2030 年普及存疑。"

深蓝采取多路线并行策略,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同时投资相关企业,但邓承浩呼吁行业理性看待:" 半固态电池是液态电池的改良,而非颠覆。下一代技术路线尚未定型,需科学投入。"

在氢燃料电池领域,邓承浩提出 " 电 + 氢 " 的能源终局观:" 电主导能源传输,氢解决储存问题。在交通领域,氢燃料车将作为纯电车的补充,适用于重卡及长途场景。" 他预测,未来 600 公里以上纯电动车成本可能高于氢燃料车,深蓝正通过技术攻关降低成本,推动氢燃料乘用车示范。

06.

结语:技术长期主义与市场化双轮驱动

通过这次与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的对话交流,不仅对深蓝汽车的发展有了更多了解,也从一个行业老兵眼中,更深入地看到了他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在略显浮躁的行业浪潮中的坚守。

整体上看,深蓝汽车作为 " 新央企 " 代表的发展逻辑:以技术长期主义应对行业波动,以市场化机制平衡合作与自研。从微核脉冲加热到燃料电池,从全球销量目标到 L3 级自动驾驶布局,深蓝汽车的发展核心还是要立足于扎实的技术积累与清晰的战略定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华为 深蓝汽车 自动驾驶 新能源汽车 智能汽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