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号出海 · 第 187 篇
AI 虚拟生成的角色算是演员吗?最近,AI 女演员 Tilly Norwood 的出现,引发了巨大争议。作为 AI 工作室 Xicoia 的首位虚拟演员,她迅速吸引了经纪公司的兴趣。尽管创作者 Van der Velden 为其辩护,称 AI 角色是一种新的创作工具而非人类演员的替代品,但这一现象依然激起了好莱坞多位知名演员的强烈反应。当 AI 演员开始进入演员经纪市场时,是否会影响人类演员的职业发展?AI 创作角色究竟是艺术的前沿探索,还是对表演行业的取代?
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突破,虚拟角色开始走进影视圈,随之引发了业内的争议。最近 AI 工作室 Xicoia 的首位虚拟演员 Tilly Norwood 便是这一现象的代表,尽管创作者 Van der Velden 公开表示,Tilly 只是作为创作工具的一部分,并非要取代真人演员,但仍然让业界对演员行业的未来打上了问号。
Tilly Norwood 的案例,实际上表明了 AI 可以为创作者们提供全新的创作方式。Van der Velden 强调,AI 并不是取代演员的「威胁」,而是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类似于 CGI 技术、虚拟布景的出现——这些技术都曾为影视创作带来过革命性的变化。
然而,Tilly Norwood 依然引发了演员圈的强烈反响。好莱坞演员 Melissa Barrera、Lukas Gage 等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虚拟演员的不满,尤其是对于 AI 角色可能取代人类演员的忧虑。Barrera 更是直言,任何为 AI 角色签约的经纪人都应受到批评,认为这种趋势显现出娱乐行业对人类创作的忽视。
这一切争议也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虚拟角色与真人演员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一种共存还是竞争?虽然 AI 角色可能带来更高效的制作和更低的成本,但真人演员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与表演深度。未来,如何平衡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类演员的艺术创作,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好莱坞,Tilly Norwood 引发了对 AI 是否会取代真人演员的忧虑。而在中国,AI 形象与娱乐产业结合早已出现。虚拟偶像「洛天依」的成功便是典型例子,她不仅在广告和虚拟演唱会上取得了良好反响,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式。目前来看,虚拟角色虽然能降低制作成本、加快制作周期,但在情感表现和表演深度上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完全取代真人演员的地位。
在电影《阿凡达:水之道》中,导演詹姆斯 · 卡梅隆采用了虚拟角色与真人演员结合的方式,通过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呈现了各具特色的「纳美人」族群。这些虚拟角色与真人演员的表演紧密结合,既展现了技术的优势,又保留了演员在表演中的情感投入和表达。这种结合不仅为创作带来了可能性,也体现了虚拟角色与真人演员共存的潜力。
AI 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尤其是在肖像权和劳动关系方面。AI 角色的面部特征常常通过合成多位真人演员的面容制作,这容易引发对肖像权侵犯的担忧。因此,影视行业需要积极推动建立法律框架,加强对肖像权的保护,避免 AI 技术对演员权益的侵害。
总体而言,未来 AI 与真人演员应当实现互补,而非对立。AI 技术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创作空间,但人类演员在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上的独特性依然无法被替代。类似《流浪地球 2》中,特效与真人演员的完美结合,便证明了 AI 与创作者之间的共存模式不仅可行,还能为行业带来更多创新可能。
译者|小塞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Variety
原文作者|Alex Ritman
原文发布日|2025.09.29/ 周一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