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笔记侠(Notesman)。
责编 | 贾宁 排版 | 拾零
第 9206 篇深度好文:7187 字 | 18 分钟阅读
商业趋势
笔记君说:
当被问及一年前 " 推理算力将增长十亿倍 " 的预言时,英伟达 CEO 黄仁勋在近期访谈中坦诚说道:" 我确实低估了它。"
这句反思的背后,是 AI 革命正以远超最乐观预测的速度铺天盖地冲过来。
在这次访谈中,他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驱动 AI 发展的三大扩展定律的叠加效应,讲透了算力需求 " 双重指数级增长 " 的底层逻辑。
从揭秘与 OpenAI 千亿级 " 星际之门 " 合作的战略意义,到断言 " 通用计算时代已经结束 ",再到纵论全球 " 主权 AI 竞赛 ",黄仁勋描述了未来 10 年社会与经济运行的崭新蓝图。
他认为,我们不是在经历一次技术升级,而是面临一场真正的工业革命,将来在全世界,我们会有几十亿个 "AI 同事 "。
我们能否理解趋势、顺应趋势,登上这列不断加速的列车?
相信看完今天的内容,会对你有不少启发。
一、黄仁勋主要讲了什么?
黄仁勋在 2025 年 9 月 25 日的这场访谈,其实就说了三句话:AI 工业革命已来,我们早有准备,未来各凭本事。
你可能觉得 "AI 工业革命 " 这词儿太大,但黄仁勋在访谈里把话撂得很明白:咱们不是在等未来,而是已经站在新工业革命的起跑线上。
这次革命的 " 蒸汽机 ",不是烧煤的铁疙瘩,而是能自己干活的 AI 工厂。
他的核心观点,说透了就是 " 一个逻辑、两个办法、一个大局 ",咱们掰开揉碎了讲。
1. 一个核心逻辑:AI 进步不靠 " 蛮干 ",靠 " 三重发动机 "
以前咱们总觉得,AI 变聪明全靠 " 堆料 " ——数据多、算力足,模型自然就强。但黄仁勋说,这想法早过时了。现在的 AI,是靠三个 " 发动机 " 一起发力,算力需求跟坐火箭似的,还不是一般的火箭,是 " 二级火箭 "。
第一台发动机:预训练(打基础)
这就像让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把图书馆里的书都翻遍,先搞懂 " 世界是什么样的 "。AI 会 " 吞 " 下整个互联网的信息,学会说话、懂知识、讲逻辑,这是咱们最熟悉的 " 大力出奇迹 " 阶段。
第二台发动机:后训练(练技能)
这可是个新知识!AI" 毕业 " 了不算完,还得上 " 实操培训班 "。
预训练就像考驾照时学的 " 踩油门、打方向、看后视镜 ",这些是开车的基础规则。但拿到驾照后,你得在上下班高峰的路口反复练 " 怎么并线不堵车 ",在下雨天练 " 怎么刹车不打滑 ",甚至在窄巷子练 " 怎么一把倒进车位 "。
这些针对性的练习就是 " 后训练 ",练到形成条件反射,才算是能应对复杂路况的老司机。
AI 的后训练也一样,预训练学会了 " 说话 ",后训练就要针对 " 写代码 "" 做设计 " 这些具体任务反复练,直到精准完成。这一步特费算力,因为得试成千上万种方法,才能找到最优解。
第三台发动机:推理(动脑子)
以前的 AI 像 " 百度一下 ",问啥直接从记忆里掏答案;现在的 AI 像 " 专家开会 ",你问个问题,它会先 " 查资料 "" 核实信息 "" 琢磨逻辑 ",甚至学新东西,最后才给你一个靠谱的回答。而且想越久,答案质量越高。
未来的 AI 也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群模型组队干活的 " 智能小分队 "。
这三台发动机不是 " 轮流上岗 ",而是 " 同时踩油门 "。一边用 AI 的人越来越多,一边每个人用 AI 一次消耗的算力也越来越大,两者一乘,算力需求直接 " 垂直上天 "。
这也能解释,为啥 OpenAI 要砸上千亿建 " 星际之门 " 算力设施,因为实在是不够用啊!
2. 两大战略支点:英伟达不只是卖芯片,是 " 建赛车场 "
面对这么疯狂的算力需求,英伟达没只想着 " 把芯片造得更快 ",而是玩了两招 " 升维打击 "。
支点一:从 " 卖赛车 " 到 " 造整个赛车生态 "
黄仁勋说,英伟达早不是芯片公司了,而是变成了 "AI 基础设施包工头 "。
他们每年更新的 Blackwell、Rubin 这些技术,不只是升级芯片,而是把模型、算法、软件、CPU、GPU、网络、数据中心全拆了重造,还得让这些部分严丝合缝地配合,他管这叫 " 极端协同设计 "。
有点难理解对吧,咱们打个比方。
以前的英伟达是造更快的赛车(GPU),现在他们是连赛道怎么铺、交通规则怎么定、加油站怎么建,甚至整个赛车场的生态都一起设计。
这样一来,从 Hopper 到 Blackwell(笔记侠注:英伟达 GPU 产品里的两个重要技术架构),一年性能就翻了 30 倍!
支点二:比对手更厉害的,是 " 长期省钱 "
黄仁勋放了句狠话说:" 就算对手的芯片白送,客户还是会选我们。"这话不是吹牛,核心在于" 总拥有成本 "(笔记侠注:在产品、服务或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有与之相关的成本总和。它不仅包括初始购买价格,还涵盖后续使用、维护、运营直至最终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
AI 时代的数据中心,最缺的不是钱,是电力和空间。英伟达的方案虽然可能贵点,但每瓦电产出的性能特别高。
同样的电费,用的方案能生成几倍、几十倍的 AI 成果,赚的钱自然也多。
我们简单算笔账:如果你的电费预算是固定的,用免费芯片能赚 100 万,用英伟达的收费芯片能赚 1000 万,你选哪个?
答案是明摆着的,免费芯片看着省钱,实际上亏了 900 万的潜在收入,这机会成本太高了、所以客户们宁愿多花点钱,也要选效率高的。
3. 一个全球视野:AI 市场要爆,各国都想 " 自己说了算 "
基于上面的逻辑,黄仁勋画了个超大的 " 蛋糕 ",还点出了一个新趋势。
市场规模:先 " 换旧的 ",再 " 造新的 "
黄仁勋说 " 通用计算的时代结束了 ",全球价值几万亿美元的传统计算设备,都得从 CPU 换成 AI 驱动的设备。
光是把谷歌、Meta、字节跳动这些公司的 " 推荐引擎 "(比如你刷到的短视频、看到的广告)从 CPU 改成 GPU,这就是几千亿美元的市场。
此外,AI 还会给全球 50 万亿美元的人类产生的 GDP 加成。比如公司花 1 万美元买个 AI 工具,帮年薪 10 万的员工效率翻倍,这投资回报率是巨大的。
主权 AI:各国都要 " 建自己的 AI 基地 "
黄仁勋看得很透:AI 现在是国家经济和安全的 " 命门 ",每个国家都想搞 " 主权 AI" ——建自己的 AI 基础设施,把本国的文化、历史、数据规则都 " 装 " 进 AI 里。
这就像每个国家都得有自己的电网、通信网、互联网一样,现在 AI 基础设施也成了 " 必需品 "。这对英伟达来说,又是一个由各国政府推动的万亿级新市场。
对华态度:别低估中国,合作才划算
这次访谈也聊到了中美科技竞争,黄仁勋说得很实在:应该让英伟达在中国公平竞争,这对中美都好。他还提醒说,别小看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有全世界最牛的企业家和工程师。
美国要是搞 " 脱钩 ",把市场让给中国本土企业,那相当于还没打仗,自己先把武器扔了,得不偿失。
你看,其实黄仁勋的逻辑特简单:三大 " 发动机 " 让算力不够用了;英伟达靠 " 全栈改造 " 和 " 省钱本事 " 抓住机会;现在世界各国搞 " 主权 AI" 又把市场做大了。
这次访谈,他不是在讲 " 我们的芯片多好 ",而是在讲 " 未来的游戏规则该怎么玩 "。
二、未来 10 年的 5 个趋势,我们要记牢
好了,黄仁勋帮我们摸清了 " 世界新玩法 ",下面就是他直接甩出来的 " 未来十年路线图 "。这些不是天马行空的科幻,而是现在就能看到苗头的现实。
1. 算力成为 " 新电力 ",能扛多少电费,就有多少竞争力
以前看国家牛不牛,看煤炭挖得多不多、钢铁产得够不够;后来看数字时代,看网络覆盖广不广。
到了 AI 时代,评判标准变了:现在看你手里有多少 " 能用的算力 ",尤其是能跑 AI 的智能算力。
黄仁勋说过一句特关键的话:" 英伟达的收入几乎和功耗挂钩。" 这句话理解起来有点费劲,得好好琢磨。
为什么是 " 功耗 "?因为 AI 数据中心最烧钱的不是买设备,是交电费。
你可以把数据中心想成 " 把电变成智能的工厂 ":你能付得起多少电费,就等于能 " 造 " 出多少智能。
前段时间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也说了:到 2030 年,阿里数据中心的总功耗要涨 10 倍。这不是阿里一家的事,是所有想搞 AI 的玩家都在走的路。
这意味着什么?未来国家或公司的竞争力,不只是看有多少矿或者有多少人,而是看两点:
一是能不能拿到便宜又稳定的电,二是有没有能把电高效变成算力的 AI 设施。
现在,全球抢算力、抢能源的比赛,已经开跑了。
2.AI 不再是 " 工具人 ",它要当你的同事
以前我们想的 AI,就是个 " 聪明点的计算器 ",你让它算啥就算啥。但黄仁勋说的 AI,要跟你变成 " 搭档关系 ",这变化可就大了。
首先是 AI 的活儿变了:从 " 听命令做事 " 到 " 主动想办法 "。现在的 AI 不是单个模型在干活,是一群模型组队。它会自己查资料、做研究、处理复杂任务。比如你让它写个方案,它不是直接凑字数,会先查行业数据、分析竞品,再给你出思路。
这就像以前的计算器只能算加减乘除,现在变成了能帮你分析问题的研究员。
最实在的例子是英伟达自己,黄仁勋说:公司里每个软件工程师、每个芯片设计师,都有 AI 一起干活,覆盖率 100%。结果呢?芯片设计得更好、造得更多、速度还更快。
我们畅想一下:未来 10 年,给白领配个 "AI 同事 " 会从 " 福利 " 变成 " 标配 "。你想啊,一个年薪 20 万的员工,公司花 2 万给他配个 AI 助手,效率直接翻倍。这种好事,哪个老板会拒绝?
到时候咱们上班的方式都会变:以前自己熬夜查资料,以后 AI 帮你整理好;以前纠结方案怎么写,以后 AI 先给你出三个草稿。所以,用好 AI 才是未来职场人的生存发展之道。
3." 会动的 AI" 到处都是,每个人都能有 " 数字分身 "
当 AI 从云端 " 跑 " 到咱们身边的设备里,跟物理世界的东西结合,更有意思的场景就来了。
第一个是 " 具身智能 ",简单说就是 " 有脑子的机器人 "。
黄仁勋预测,未来五年内,AI 和机器人技术会融合得特别好,到时候我们身边会有能到处走的 AI:家里的管家机器人记得你爱喝的水温,办公室的机器人能帮你整理文件,甚至出门时有机器人帮你拎东西,就像《星球大战》里的 R2-D2 跟着卢克一样,成为你的 " 身边伙伴 "。
第二个是 " 数字孪生 ",就是给现实里的东西造个 " 虚拟双胞胎 "。
黄仁勋说,以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 " 医疗数字孪生 ",就是基于你的所有生物数据(比如基因、体检报告),造一个和你身体一模一样的虚拟模型。这个 " 数字分身 " 能模拟你老了会怎么样,甚至预测你可能得什么病,提前帮你预防。
4. 经济会 " 跑得更快 ",GDP 增速可能要刷新认知
历史上每次大的技术革命,都会让全球经济增速上一个台阶:蒸汽机让工业时代的经济飞起来,电力让制造业更猛,互联网让数字经济爆发。现在轮到 AI 了,黄仁勋说,AI 会再一次把经济增速提上去。
这里的逻辑也很简单:GDP 就是 " 投入多少劳动和资本,产出多少东西 "。
而 AI 是 " 生产力倍增器 ",相当于给经济加了无数个不知疲倦的虚拟工人。比如以前一个人一天能做 10 份报告,配了 AI 后能做 20 份;以前一个工厂一天能产 1000 个零件,用了 AI 优化后能产 2000 个。
当全球无数人、无数工厂都这样提效,GDP 能不涨吗?
黄仁勋说:" 全球 GDP 增长会进一步加快,因为我们在给世界添了几十亿个能帮忙干活的 AI 同事。"未来十年,我们可能会看到全球 GDP 的爆发增长。
5." 主权 AI" 成了新战场,各国都要建自己的 "AI 基地 "
这是黄仁勋看得特别透的一点:未来十年,AI 会变成国家层面的 " 战略必争品 ",简单说就是 " 自己的 AI 自己建 "。
啥是 " 主权 AI"?就是国家要建自己的 AI 基础设施,把本国的文化、历史、数据规则 " 装 " 进 AI 里,不能依赖别人。比如中国的 AI 要符合中国的价值观,欧洲的 AI 要保护欧洲的隐私规则,不能让别的国家卡自己的 AI 脖子。
黄仁勋说:" 每个国家都需要自己的 AI 基础设施,就像需要能源、通信设施一样。"这不是做生意的小事,是关乎国家经济安全和数字主权的大事。你总不能让自己的金融、医疗、国防这些关键领域,用别人的 AI 吧?
这会带来一个结果:全球会掀起一轮国家级 AI 基建潮。就像以前各国建高速公路网、5G 网络一样,未来十年,建自己的 "AI 工厂 " 会变成每个国家的重点工程,从欧洲到中东,从东南亚到拉美,都要抢着建。
咱们总结一下黄仁勋画的未来:以后算力就是新权力,AI 是你上班的搭档,身边到处是会动的智能设备,经济会跑得更快,各国还会抢着建自己的 AI 基地。
这五个趋势环环相扣,会把未来 10 年变成既刺激又有挑战的 10 年。
三、这些 AI 大变革,跟我们有哪些关系?
可能你会说," 算力竞赛 "" 主权 AI" 这些词听着太宏大,跟我有啥关系?其实这场变革早就在渗透我们的生活,从每天的工作效率到周末的休闲方式,甚至未来的职业前途,都在被悄悄改写。
咱们从个人和企业这两个角度,聊聊那些 " 看得见、摸得着 " 的影响。
1. 对个人:不是 " 要不要学 AI",是 " 不学 AI 真的会落后 "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拥抱 AI 的核心其实就两件事:保住工作、过好生活。
先说说职业发展,以前咱们以为 " 稳定 " 的工作,现在可能正在被 AI 重构。
比如以前做行政,要花半天整理会议纪要,现在 AI 几分钟就能搞定,还能自动分点、标重点;以前做初级文案,要搜半天资料凑一篇推文,现在 AI 能先出草稿,你只需要改改语气、加些个人洞察。
但这不是 "AI 抢工作 ",而是 " 会用 AI 的人抢不会用的人的工作 "。
黄仁勋说 " 跳上加速的火车 ",其实就是让你别等着被淘汰,而是主动学 AI 工具——就像以前学 Excel、学做 PPT 一样,现在学 ChatGPT 写初稿、用 AI 做数据可视化,就是最基础的 " 职场生存技能 "。
以后找工作,会用 AI 提升效率可能就像会用电脑一样,变成简历上的必备项。
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会变成 " 提出好问题 "(比如让 AI 写方案前,你得说清 " 目标人群是谁、要突出什么卖点 ")、" 批判性判断 "(比如 AI 给的数据,你能看出有没有漏洞),这些是 AI 暂时替代不了的。
再看生活方式,AI 早不是 " 科幻产品 ",而是慢慢变成 " 生活帮手 "。
比如你担心爸妈的健康,现在有 AI 健康管家,能连家里的血压仪,测完自动生成报告,还提醒 " 最近血压有点高,别吃太咸 ";
比如你想周末学个烘焙,AI 学习伴侣能根据你家的烤箱型号、现有材料,定制专属食谱,还一步一步给你发视频教程;
甚至你下班不想做饭,AI 助手能根据你的口味偏好、冰箱里的食材,推荐菜谱,还能直接链接外卖平台下单。
这些可不是 " 未来的事 ",现在打开一些常用 APP,就能找到类似功能。
以后的生活只会更 " 个性化 ":AI 知道你早上爱听财经新闻,会提前整理好精简版;知道你对乳糖不耐受,推荐零食时自动排除含奶的选项,这些 " 懂你的服务 ",会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更省心。
2. 对企业:不是 " 想不想搞 AI",是 " 不搞 AI 真的会被淘汰 "
黄仁勋说 " 不做 AI 就会被淘汰 ",不是危言耸听。
比如同样是开网店,以前大家拼价格、拼图片,现在拼的是 AI 能不能精准找客户:用 AI 分析用户浏览记录,知道谁是想买但还在犹豫的潜在客户,然后推送专属优惠券;用 AI 优化商品标题,让搜索排名更靠前。
你不做这些,客户就会被那些 " 会用 AI" 的竞品抢走。
再比如制造业,以前工厂靠工人盯着生产线,现在用 AI 监测设备数据,提前预判这台机器下周可能出故障,提前维修,避免停产,停产一天可能损失几十万,而 AI 投入可能只需要几万,这笔账谁都会算。
所以你看,现在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作坊,都在想怎么用 AI 降成本、提效率,你不跟上,就会被行业甩在后面。
其次是战略重心的转变。以前企业买 IT 设备,可能只看电脑够不够用、服务器够不够快,现在更看重能不能支撑 AI 运行——简单说就是 " 每度电能不能产出更多 AI 成果 "。
比如一家做短视频的公司,以前用普通服务器处理视频,渲染一条 1 分钟的视频要 2 小时,电费还高;现在用 AI 加速的服务器,10 分钟就能搞定,电费还省了一半。
对小企业来说,不用自己建 AI 工厂,租云服务商的算力就够了,成本不高但效率提升明显;对大企业来说,就得自己建专属的 AI 基础设施,比如阿里、腾讯建的 AI 数据中心,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海量的 AI 需求。
所以啊,以后企业比拼的,不再是有多少员工,而是能不能用 AI 把员工效率翻一倍,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能不能高效使用算力。
结语:看懂方向,
我们都是 AI 时代的 " 共建者 "
咱们最后总结一下:
黄仁勋看 AI,跟普通人不一样。他不是盯着 " 卖了多少芯片 ",而是盯着 " 智能计算正在把世界改造成什么样 "。这种 " 搭建新世界 " 的视角,才是我们最该学的。
我们得看清这列 AI 火车往哪儿开,搞懂让它一路加速的 " 三大定律 ",然后大胆跳上去。这可能是咱们这个时代,最该有的认知和选择。
咱们每个人,从来都不是 " 只能看着的乘客 "。你用 AI 写报告、帮爸妈用 AI 查健康知识,甚至只是试着用 AI 优化日常小事,都是在参与这场变革。
对了,笔记侠 Global PPE(全球政经哲)26 级课程将持续深耕全球创新高地,2026 年美国模块硅谷 & 西雅图站课程再次启动。
AI,是未来十年除了出海之外的唯一机会,美国是 AI 的领先之地。
在这次课程中,我们将带领中国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学习英伟达,由英伟达高管为我们分享。同时,我们还会走访硅谷的一些顶尖 AI 公司,并举办 AI 创新领域的圆桌论坛。
笔记侠 Global PPE(国际政经哲)直插商业与创新的腹地——深度走访顶尖企业、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与当地真正 " 局内人 "(企业家、创业者、高管)高频互动、深度讨论,目标明确:构建美国西海岸(硅谷和西雅图)生态的一手认知,链接关键资源,深度思考出海战略和 AI 战略。
为什么必须理解 "PPE"(政经哲)?
因为商业的表象之下是经济逻辑,经济被政治力量塑造,政治运行于法律框架,而法律则深深根植于文化土壤。
笔记侠 Global PPE(国际政经哲)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带你看透这层层递进的顶级决策认知框架。你将获得的,是与各领域(政、经、哲、法、商)置身美国的专家、企业家、创业者与高管人群开放交流的机会,他们提供的是普通海外游学无法复制的深度洞察。
与谁同行,决定你能走多远、看多深。
此行汇聚的,是中国第五代企业家中的佼佼者。在高浓度、高质量的场域中,与最有可能定义未来的同行者实现认知的突破、资源的推进,思维的提升、价值的增强、情谊的缔结。
稀缺性,源于不可复制的组合:直击深层的认知框架 + 思想与实践引领的师资 + 第五代企业家同行者 + 深度本地链接。这构成了笔记侠 PPE 商学院校友圈的生态。
笔记侠 PPE 商学院,立志于未来商业领袖的摇篮,加入我们,与卓越者同行。
参考资料:
1.《黄仁勋最新访谈:英伟达投资 OpenAI 不是签署大额订单的前提》,明亮公司
2.《通用计算时代已经结束!黄仁勋深度访谈,首次揭秘投资 OpenAI 的原因》,划重点 keyPoints
3.《黄仁勋 30000 字专访:英伟达、OpenAI、算力未来与美国梦》,砺石商业评论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3 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