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庞华玮
编辑丨巫燕玲
2025 年港股市场表现强势,恒指年内涨幅超 33%,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超 44%。
背后是创纪录的南向资金汹涌流入,其在 9 月重点加仓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科技巨头,显示出内资对港股科技板块的强烈看好与配置思路的转变。
图:IC
南向资金创纪录流入
港股 9 月收官,恒指 9 月涨 7.09%,年内涨 33.88%;恒生科技指数 9 月涨 13.95%,年内涨 44.71%;恒生中国企业指数 9 月涨 6.79%,年内涨 31.08%。
2025 年,南向资金成为港股市场上涨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30 日,南向资金年内合计净流入高达 1.17 万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
仅 9 月份,南向资金净流入额便达 1885.17 亿港元,即便在十一长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 9 月 30 日,单日净流入仍高达 154.80 亿港元,显示出内资坚定的 " 持股过节 " 信心。
在行业配置上,科技板块成为南向资金的绝对主线。其中,阿里巴巴 -W 是最受青睐的标的,截至 9 月 30 日,已连续 26 个交易日获得净买入。
除阿里外,南向资金也对腾讯、美团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以及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创新药等科技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
9 月份,南向资金净买入前十大个股是:阿里巴巴 -W 757.09 亿港元,腾讯控股 73.73 亿港元,美团 -W 60.94 亿港元,地平线机器人 - W 48.35 亿港元,山高控股 36.56 亿港元,中芯国际 30.07 亿港元,比亚迪股份 17.00 亿港元,长飞光纤光缆 16.30 亿港元,信达生物 15.30 亿港元,理想汽车 10.15 亿港元。
格上基金研究员托合江指出,南向资金对科技板块的配置力度持续加强,尤其在互联网、半导体、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等子行业。" 而最热的 AI 相关领域,从算力、模型到软件应用和硬件终端,预计将继续吸引资金流入。"
南向资金的持续涌入,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
从宏观层面看,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分析,国内经济企稳回升与稳增长政策信号,叠加人民币汇率走强,显著提升了港股吸引力。同时,美联储加息周期趋缓,全球流动性压力缓解,也促使外资重新审视新兴市场配置价值,南向资金作为连接内外市场的桥梁,承接了部分国际资本借道入市的需求。
从估值层面看,陈文兴表示,港股估值仍处历史低位。汇添富基金副总经理袁建军也指出,港股作为中国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估值比 A 股更低,投资价值突出。长城基金基金经理储雯玉则认为,港股盈利周期正从底部回升,后续多数行业盈利有望迎来边际改善。
从投资策略看,陈文兴认为,舆情与信心修复亦形成正向循环,今年南向资金由 " 防御性流入 " 转向 " 进攻性布局 "。
不过,对于港股四季度投资,华安基金全球投资部副总监苏圻涵建议维持 " 杠铃策略 ":一端配置与宏观关联度低、具备自身增长逻辑的成长行业;另一端配置高股息的防御类资产,以实现攻守兼备。
为何是阿里巴巴?
谁在买入阿里巴巴?
南向资金在大量买入阿里巴巴 -W,它也是近期吸引最多南向资金的标的,截至 9 月 30 日,已连续 26 个交易日获得净买入,9 月份累计净买入金额约 757.09 亿港元,是第二名腾讯控股 73.73 亿港元的 10 倍。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29 日,南向资金的港股通持有阿里巴巴 -W 20.97 亿股,占港股总股数的 10.99%,持股市值 3606.74 亿港元。相较 8 月 29 日,彼时南向资金持有 16.43 亿股,占港股总数的 8.60%,持股市值 1996.46 亿港元。近一个月,就已有明显的提升。
阿里巴巴 -W 的股价,也由 8 月底的 115.70 港元上升至 9 月底的 177 港元,上涨 52.98%。
除了南向资金之外,融智投资基金经理兼高级研究员包金刚介绍,2024 年底以来,投资阿里巴巴的主要是国际知名机构投资者、主权基金及科技领域对冲基金。其中,方舟投资于 2025 年重新建仓,买入约 1600 万美元阿里巴巴 ADR。挪威主权基金、摩根士丹利、Appaloosa 对冲基金(大卫 · 泰珀管理)等均在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增持。此外,知名投资人段永平等也参与增持。
增持阿里巴巴,目前成了内外资共识。
" 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平台经济近期表现强劲,从资金结构看,既有南向资金持续回补仓位,也有海外长线基金在估值回调后重启增持,更不乏产业资本对阿里云、国际电商等核心赛道的战略看好。" 陈兴文说。
阿里巴巴成为本轮南向资金追逐的焦点,其背后有坚实的逻辑支撑。
" 深层次原因在于,监管环境显著改善,平台企业合规发展路径清晰化,叠加其在 AI 大模型、云计算、供应链升级等领域的实质性突破,重估逻辑逐步打开。市场情绪回暖、财报稳健、回购加码,共同构筑上涨支撑。" 陈兴文说。
包金刚分析,阿里巴巴近期大涨背后有四大核心原因:
一是 AI 战略突破与生态布局。自研 AI 推理芯片进入流片测试,与英伟达生态兼容,被视为国产替代关键;同时宣布未来三年再投 3800 亿元用于云与 AI 基础设施,并推出开源 AI 模型 " 通义千问 ",目标打造 "AI 时代的 Android 系统 "。
二是 " 业绩 + 资本开支 " 双超预期。2025 二季度营收 2476 亿元,净利同比增 76%;当季资本开支 387 亿元,高于彭博预期的 292 亿元,显示公司正加速构建 AI 算力护城河。
三是 " 回购 + 减持 " 谣言澄清。董事会把回购额度扩大至 200 亿美元,且软银明确否认将减持,缓解抛压担忧。
四是行业竞争趋缓:拼多多、美团同期盈利预警,资金从高波动竞品回流阿里,形成 " 估值洼地 + 盈利确定性 " 组合吸引力。
对于阿里巴巴的后市行情,机构普遍持乐观态度。
招商证券(香港)指出,在 2025 年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 CEO 提出的 " 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 " 的观点引发市场关注。阿里具备全栈 AI 能力,其底层算力、云布局与大模型家族的协同效应,与谷歌同为全球少数完成此布局的公司。AI 产业的科技进步,预计将持续成为港股行情的核心主线。
陈兴文认为,阿里巴巴的强势表现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未来行情将取决于国内外流动性协同改善的持续性,以及其科技创新向盈利转化的效率。长期看,作为中国数字经济的核心载体,阿里的战略价值将在内外资共识中不断强化。
托合江也指出,在 AI 与云业务持续驱动增长、消费业务协同效应显现的背景下,阿里巴巴的上涨趋势有望持续。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