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7 日,印度前空军米格 -2000 战机飞行员萨米尔 · 乔希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他直言,未来十年印度空军将陷入 " 真空期 ",而中国空军凭借五代机歼 -20 的规模化列装、舰载机歼 -35 的量产部署,以及六代机的快速推进,已经在技术和数量上全面领先。
他甚至悲观地表示,喜马拉雅山这一天然屏障在未来的中印空军对抗中将不再起到作用。
这一言论不仅揭示了中印空军力量的差距,还暴露了印度航空工业的深层问题。
乔希在文章中将中印空军比喻为 "A 队 " 和 "B 队 "。
他认为,中国空军凭借代次领先的隐形战机和体系化作战能力,已经稳居 "A 队 " 位置,而印度空军则因技术落后和装备短缺,长期处于 "B 队 " 地位。
即便印度未来能让国产五代机 AMCA 在 2035 年前后服役,中国的六代机数量届时可能已经形成规模,双方的差距只会进一步扩大。
他指出,这种差距不仅仅是装备代次的落后,更是工业基础和战略资源分配的结果。
长期以来,喜马拉雅山脉一直被印度视为对抗中国空军的重要屏障。
其平均海拔超过 5000 米的高原地形,曾对解放军空军的作战半径和载荷能力形成限制。
然而,随着中国空军技术的进步,这一屏障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乔希指出,歼 -20 等新一代战机凭借更强的高原适应性和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已经能够有效克服高原环境的限制。此外,中国空军在高原地区持续扩建机场并部署空中加油机,使得其战机的作战半径进一步扩大。相比之下,印度空军虽然在地理上拥有一定优势,但技术上的劣势正在使这种屏障逐渐失去意义。一旦屏障失效,印度空军将不得不面对毫无缓冲的正面对抗。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中印航空工业的巨大差距。
印度航空工业长期依赖外购,发动机、雷达、航电等核心技术大多需要依赖法国、俄罗斯、以色列甚至美国的支持。例如,光辉战机的研发历经数十年才勉强形成小批量生产,而中国的隐形战机每年却能下线几十架。这种产能差距直接影响了两国空军装备数量和更新速度。
更重要的是,中国航空工业采取 " 滚动推进 " 的研发模式,歼 -10、歼 -20、歼 -35 以及六代机歼 -50 接连上马,形成了完整的研发和生产链条。
同时,中国在无人机蜂群、AI 辅助指挥和天基信息网络等领域的同步发展,使其空军具备了体系化作战能力。这种差距不仅是装备代次的差距,更是工业能力、科研实力和战略意志的全面较量。
印度空军的应对策略则显得捉襟见肘。短期内,印度或许可以通过采购更多阵风战机、加速苏 -30MKI 的升级项目来暂时弥补战力不足。
但从中长期看,印度必须解决航空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尤其是在发动机和航电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此外,加强与美国、法国等国的军事合作,争取更多技术转让,也是印度空军缩小差距的重要路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