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明天下午两点要去首都机场,帮我约一辆能坐 4 个人、宽敞一点的车。"
国庆长假首日,出行高峰如期而至。在此之前,不少出行平台都结合 AI(人工智能)技术推出了全新的技术升级。面对复杂的出行需求,AI 能成为靠谱的 " 出行搭子 " 吗?今天,我在出行高峰期体验了一把 AI 出行助手——滴滴出行在假期前三天刚刚开放公测的智能助手 " 小滴 "。
与常规打车流程不同,在我提出了我的预约出行要求和用车场景后," 小滴 " 并未立即派单,而是经过约 30 秒的智能分析和数据处理后生成了一份完整的出行方案:建议下午 2 点左右出发,系统将在 11:55 起监控天气,13:55 安排车辆,若空车紧张则会提前调度。
图片来源:滴滴出行
在另一次测试中,我尝试提出更模糊的需求:" 我现在在西单,给我推荐附近适合旅游打卡的景点,并打一辆老司机开的,空气清新的车。"" 小滴 " 随即推荐了距离西单约 2 公里的故宫博物院和前门等经典的北京打卡景点,并为我匹配了两款车型:一款是 " 特快无异味,距离 0.1 公里 " 的轿车,另一款是 " 距离 0.6 公里的 5 座特快,呼吸一路清爽 "。
图片来源:滴滴出行
随机选择一辆车上车后,在与司机交流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位司机驾龄 20 年,确实是位老司机,车上淡淡的香薰味沁人心脾。接单的司机告诉我,通过 AI 出行助手派发的订单,在司机端与普通订单并无明显区别。不过,当他得知我是通过 AI 助手叫车时,也表现出浓厚兴趣:" 听起来很智能,我自己都想试试。"
与普通打车需先选择 " 快车 "" 专车 " 等车型不同,使用 " 小滴 " 的起点是 " 描述需求 "。乘客只需将出行目的、同行人员和对车辆的要求一次性告知 AI 出行助手,平台即可通过大模型与智能算法匹配用户需求的最多 3 个车辆选项,由乘客手动确认后通知司机接驾。
经过多次实测 AI 出行助手打车后我发现," 小滴 " 还能响应更多场景化指令。例如在雨天提前预约车辆,或明确表达 " 优先推荐新能源车 " 的偏好。这些细节表明,AI 出行助手正尝试融合时间、天气、路况与个人偏好,从单一叫车工具向 " 出行规划大脑 " 演进。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此次同步上线了面向开发者的 MCP(模型上下文协议)服务。这意味着,其 AI 出行能力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被其他应用(如日历、航旅 App)快速接入。未来用户或许不再需要打开出行 App,就能在任何智能终端完成全流程的出行规划与车辆预约。
2025 年," 人工智能 +" 行动被纳入国家战略,旅游与出行平台纷纷加速布局。不仅是滴滴,T3 出行研发的 AI 打车技术于 9 月 11 日正式接入支付宝,成为后者首个网约车智能助手。高德则在国庆前联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发布 " 鹰眼守护 " 预警系统,通过 AI 技术辅助实测重大异常事件预警准确率达 90%。
尽管前景可期,但滴滴产品负责人也坦言,作为初生的 AI" 小朋友 "," 小滴 " 仍需在真实出行场景中持续学习。随着大模型技术不断渗透,一场更人性化、更智能的出行变革,正在路上。
记者手记:技术正让冰冷的工具变得有温度
体验完 AI 出行助手,我最深的感触是:技术正让冰冷的工具变得有温度。当我说出 " 带两个大行李箱去机场 " 时,它不再只是匹配一辆车,而是开始思考 " 如何更好地完成这段行程 "。这种从 " 执行指令 " 到 " 理解意图 " 的转变,正是 AI 带给出行最动人的改变。
作为一名时刻关注前沿科技的记者,我见证过太多停留在 PPT 上的 " 智能概念 "。但今天,当 AI 开始理解 " 我想要一辆空气清新的车 " 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需求时,我真实地感受到:智能出行不再遥远,它正在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当然,这款 AI 助手仍显稚嫩,它的推荐未必每次都精准。但它的学习能力让人期待——我们每个人的每次使用、每次反馈,都在参与塑造未来出行的模样。
每一种新技术都会过时,但基于理解与共情创造的服务却历久弥新。从精确的 " 工具 " 到模糊的 " 伙伴 ",AI 在出行领域的这场初探,让我看到了一种更高效率、也更具温度的人机关系可能。我很庆幸,自己能作为一位普通的出行者,见证并记录下这个充满可能的、有温度的起点。
未来已来,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