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躺平,精神内耗,灵活就业 …… 这里是十点人物志的系列栏目 " 当代青年生活实录 "。大到就业婚恋,小到吃饭购物,21 世纪新新青年的快乐与忧愁全在这里。
撰文 | 芝士咸鱼
编辑|野格
十点人物志原创
当 " 消费降级 " 成为常态,人们的生活肉眼可见地发生转变:电话卡换成 8 元套餐,出门能挤公交绝不打车,星巴克被速溶咖啡取代,曾经的名牌包让位于几十块的帆布袋。
而在这些变化中,一个消费趋势正在年轻女性中蔓延——美妆护肤,开始只买 " 小样 "。
花不到十分之一的价格,就能体验赫莲娜、Dior、SKII 等贵妇级产品,试图从紧绷的预算里感受经济上行期的余温。
据美业大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小样市场规模已突破 150 亿元,年增速超过25%;另一项电商调研也显示,2025年有近七成女性更偏好小样产品。
琳琅满目的小样,图片源于网络
曾经被视为边角料的小样,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热销单品。它便宜、轻便、不怕过期,却也暗藏不少风险:多数小样来自非正规渠道,你手里那支自称 " 大牌小样源头供应 " 的精华液,很可能是工厂仿冒品。
" 用后无效 " 算是幸运,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汞超标、过敏,直接 " 烂脸 "。
看似划算的小样,背后的成本十分低廉。在品牌官方销售渠道外,市场上鱼龙混杂的小样从何而来?这股理性回归的消费浪潮,潜藏着难以忽视的混乱与暴利。
清晨 7 点,闹钟刚停,95 后女孩 Yuki 起床完成简单的洗漱。化妆桌上堆满了她的心头好:拇指大小的粉底、只有食指长的精华、一次就能用完的眼霜小袋。她熟练地挑出一支金属色小管子,挤出米粒大小的膏体,轻轻拍在眼周。那一刻,是她开启新一天的仪式感。
不少女性化妆桌上的瓶瓶罐罐正在 " 缩小 "。片装的兰蔻小黑瓶眼霜、小罐的赫莲娜黑绷带面霜、迷你版的 CPB 精华水 …… 几乎所有品牌,如今都推出了小样产品。
网友 @拿铁小姐称,自己已经习惯了买小样,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试错
小样即 " 试用装 ",通常分为 1-1.5 毫升的片装小样以及 5-10g 的中瓶,常见于香水、护肤品和彩妆等品类。用惯小样的女性甚至发出感慨:" 正装才是最大的骗局!"
" 普通人不会像美妆博主那样,睡前花大半个小时把十种产品糊在脸上。我前年囤的面膜现在还没用完,正装买来只能等着过期。还是买小样好,开销压力小多了。"
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用小样的感受
小样的出现并非新鲜事。在上世纪 40 年代,雅诗兰黛创始人埃斯泰 · 劳德就首创了化妆品试用装,通过赠品策略有效带动了正装的销售。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小样早已从附赠品,发展成一条独立的产业链。
随着 " 小样经济 " 热度攀升,应用范围也从美妆行业不断向外扩展。无论是打工人的 " 续命神水 " 冻干咖啡、宠物用品中的猫砂,还是日常家居必备的洗衣液,都纷纷推出小样规格,堪称 " 万物皆可小样 "。
在电商平台上搜索 " 小样 ",动辄涌现上百万种商品。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仅在 2019 至 2023 年间,线上小样销售额就暴涨了 4.3 倍。
小样经济成为规模,图片源于网络
商家们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风口,专营化妆品小样的线下集合店如雨后春笋般占领全国商场。典型代表是 HARMAY 话梅,自首家门店开业以来,凭借小样吸引了大量年轻客群,仅四个月便实现回本,速度远超传统化妆品门店。
HARMAY 话梅的成功并非孤例。THE COLORIST 调色师、KKV、WOW COLOUR 等众多美妆集合店,都在用琳琅满目的大牌小样,实现了门店的快速扩张。
网友拍摄的话梅上海新天地队排队实况,直到今年依然排长队
" 小样经济 " 的爆发,与 Z 世代(1995-2009 年出生的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调研显示,高达 88% 的 Z 世代会购买美妆护肤品,他们有尝试大牌的渴望,却受限于实际预算,且品牌忠诚度普遍较低。
于是,价格亲民、试错成本低的小样,成了既能满足尝鲜欲,又能规避经济压力的理想选择,甚至让社恐年轻人得以避开线下专柜推销的尴尬场景。
图源 "iWeekly"《小样经济再走红,是穷讲究还是真趋势?》
面对强劲的市场势头,国际大牌们顺势而为,主动加码小样经济,纷纷在电商平台开启了小样销售的渠道。
正如北京国妆科创自然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谢志辉所说,"小样经济的崛起,本质上是品牌市场策略的体现。"在正装价格不断上涨,小样成了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卖点。以李佳琦直播间为例,每年 "618"" 双 11",赠品的数量常常超过正装。
社交媒体上,人们对小样的观感却呈现两极化:一方认为这是高性价比的明智之选;另一方则认为用小样虽然能省钱,伴随而来的却是一种 " 用不起正装 " 的不配得感。
情感上的矛盾只是开始,小样市场的真实现状远比人们想象得复杂。
首先,小样的 " 低价 " 标签下,隐藏着高昂的单位成本。若按每克或每毫升单价计算,官方渠道售出的小样往往并不划算。《消费者报告》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品牌小样的单位售价高于正装,精华类产品的溢价甚至高达 35%。
小样表面上降低了消费者的尝试门槛,实则构成了长期支出的 " 隐形陷阱 " ——持续依赖小样,累积花费可能超过直接买正装。
图源《中国医药报》,集合店小样单价比官方正装售价便宜,但往往比代购 / 免税店正装价格高。
价格之外,官方渠道购买小样还伴随着诸多限制。多数品牌虽已开放小样销售,但通常要求消费者填写个人信息、注册会员,且享有优惠的次数有限。一旦首次使用完毕,再次回购时会发现:要么领取资格已耗尽,要么价格悄然上调。
品牌出售小样通常会限制购买数量
官方渠道尽管存在种种不便,至少能保证产品来源可靠。相比之下,不少小样爱好者为追求更低价格而转向非正规渠道,往往才是噩梦的开始。
业内人士透露,市面上流通的小样中约有 80% 为假货,其数量甚至远超品牌方的生产规模,因此被称为 " 假货重灾区 "。
小样的非正规渠道主要分为四类:私人店铺购买、自称 " 柜姐 " 的店家转卖或分装、线下美妆集合店,以及以 " 进群拍小样 " 为名的网络骗局。
网友避雷 " 进群拍小样 " 骗局
这些渠道所售小样问题显而易见:假货横行,包装标识模糊不清,缺乏可信的来源证明。
许多店主从进货商处拿货,却对上游供应链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他们声称 " 通过正规渠道采购 ",但无法向消费者提供可供查验的具体证据。
网友 @爱莉丝呼吁大家警惕小样骗局
" 荔枝新闻 " 曾报道过一起典型案例:江苏罗女士花 50 元网购一款迪奥唇釉小样,使用后发现与正品差异明显,选择报警。经调查,该网店所售的大牌化妆品均为假冒伪劣产品,涉案假货总金额高达 330 万元。最终,法院判处店主有期徒刑 3 年,并处高额罚金。
图片源于网络
此类事件屡见不鲜。早在 2019 年,就有美妆博主销售 " 纪梵希四格散粉 6g 中样 ",而纪梵希官方随即声明从未生产过该规格产品。
纪梵希品牌官方打假,但直到今天还有私人店铺售卖 6g 版假货
市面上还曾流通标称 1.6g 阿玛尼唇釉小样,官方仅有 3.5g 和 1.5g 装;迪奥 999 口红小样标称 1.4g,官方正装小样规格为 1.5g。更有甚者,部分假货连色号都出现错误,一些根本不存在小样版本的色号,也在市场上公然销售。
职业打假人王海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指出,目前化妆品行业缺乏统一的防伪认证体系,想要验明产品真伪,最好的方法是送检专业机构。除此之外,只能依靠外观、气味、包装压印等细节自行判断。
然而,随着造假技术升级," 真假混卖 " 成为常见手段,仿品包装足以乱真。对于很多未曾使用过正装的消费者而言,仅凭肉眼观察来辨别真伪,其难度无异于徒手做科研。
小样假货太多,一些美妆博主干脆转型 " 小样打假 " 赛道
即便消费者怀疑自己买到假货,由于小样价格不高、来源不明,维权往往困难重重。" 退换货费时又费力 ",这样的心理让多数人最终只能 " 自认倒霉 "。
市场上流通的小样中,还有一部分并非假货,而是由店主自行分装。这类分装小样的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多数商家并不具备化妆品生产资质,实际上已违反《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中 " 禁止化妆品经营者自行配置产品 " 的规定。
但在利益驱动下,仍有不少商家铤而走险,将消费者置于潜在的健康风险之中。
部分商家为牟取暴利,同时规避监管,不再直接冒用知名品牌,转而采取更隐蔽的方式:自制存在安全隐患的小样,将其与检验合格的正品捆绑销售。
《法治日报》去年报道了一起案例:范某与吴某在自制的小样中添加严重超标的汞,宣称有 " 快速美白淡斑 " 功效。消费者使用后不久即出现面部泛红、发痒,经检测才发现,小样中的汞含量竟超过国家安全标准 1 万多倍。
汞超标带来的危害极为严重。短期接触可能引起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长期使用则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身体伤害。
图源《法治日报》
乱象背后,不难发现一个共通的运作逻辑:商家不断放大女性的外貌焦虑,设下消费诱饵,鼓励盲目购买,最终让她们在追逐美丽的路上,不慎付出健康为代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样经济的爆火,也折射出化妆品行业长期存在的暴利现象。
十多年前,人民网就曾将化妆品行业列入 " 十大暴利行业之首 "。据当时媒体报道,某高端品牌的精华水在中国售卖近千元,而其制造成本仅约 6.5 元;另一知名眼霜的成本也不超过 10 元。
具体数字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化妆品行业利润率极高,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第一财经日报》采访过一位资深化妆品从业者称,按照业内惯例,化妆品从工厂到零售终端,价格通常会被放大 10 倍。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经销商拿货折扣多在 1.5 折至 3.6 折之间,拿货折扣越低,终端销售的盈利越高。
图片源于《第一财经日报》2013 年的一篇报道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毕竟是十多年前的报道,在信息日益透明的今天,化妆品行业还能维持如此高的利润吗?
答案出人意料。以 " 医用敷料 " 为核心卖点的某品牌,短短三年间便跃居贴片类护肤品市场首位。数据显示,该品牌在 2021 年和 2022 年的综合毛利率分别高达 81.95% 和 83.07%;即便在 2025 年上半年营收遭遇腰斩,毛利率仍能稳定维持在 80% 以上。
该品牌 2025 年上半年盈利情况
另一家以抗皱精华油闻名的护肤品牌,毛利率也高达 82.5%。可见,70% 至 80% 的高毛利率在化妆品行业已近乎常态。
与高毛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企业往往在研发投入上极为精简。例如,前述敷料品牌在上市前,整个研发团队仅有 8 人。
这一模式虽能短期推高利润,却难以支撑长期增长。近一两年,化妆品行业已显疲态。有媒体统计,在 16 家上市的本土美妆企业中,近一半出现盈利下滑甚至亏损。究其根源,在于企业过度依赖营销,大部分利润被用于引流与推广。
吊诡的是,仍有 8 家上市品牌的毛利率不降反升。为维持高利润,许多品牌选择进一步削减产品和研发投入,从而深陷 " 重营销、轻研发 " 的恶性循环。
化妆品行业,本质上是一场围绕容貌焦虑展开的生意。尽管 " 她经济 " 常被包装成女性意识觉醒与消费自主的象征,现实中却逐渐演变成一种悖论:本该带来愉悦的 " 悦己 " 消费,在营销话术的包装下,反而变成掏空女性钱包的手段。
讽刺的是,被营销鼓吹的 " 精致护肤 " 本身,也潜藏着被忽视的健康隐患。如水杨酸、A 醇等常见功效成分可能引发肌肤不耐受;而频繁敷面膜,也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受损。
随着认知的提升,越来越多女性开始转向极简护肤:主动减少清洁步骤,舍弃繁复的瓶瓶罐罐,仅使用基础保湿产品,甚至尝试断舍离式护肤。
有网友分享,停用洗面奶和护肤品后,皮肤状态反而好转。她感慨道:" 不折腾就是最好的护肤。"
图源:网友 @盐析
35 岁的博主 @司徒咕咕 也通过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和运动维持良好状态,她提醒女生们:" 不必在保养上耗费过多金钱和心力。"
美丽本应赋能生活,而非成为负担。真正的 " 悦己 ",是挣脱消费主义的裹挟,找回让身心舒适的自在。
自信与美丽,从来不在货架上,而在每个女性对自己的认知与珍视之中。
参考资料:
1.iWeekly《小样经济再走红,是穷讲究还是真趋势?》
2. 消费者报告《小样经济饱受争议,几块钱如何实现大牌自由?》
3. 中国医药报《深度 | 化妆品 " 小样经济 " 规范指日可待》
4. 盒饭经济《" 精致穷 " 的年轻人养出百亿小样经济》
5. 根号 C《一半上市美妆企业盈利下滑,流量 " 内卷 " 的恶果显现》
6. 南方周末《一瓶香水分装售卖,化妆品小样生意为何火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