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初见成效。
从工业富联到立讯精密再到蓝思科技,市场定价已经开始摆脱制造业的估值的困境,向科技企业的估值倾斜。而且国际市场的表现则更为明显。
三个月前,果链龙头蓝思科技港股 IPO,上市之后,蓝思科技便开启了强势上涨模式,截至最新收盘,其总市值已突破 1720 亿港元,较其 18.18 的发行价,近乎翻倍。
那么,为何在苹果相对 " 滞涨 " 的情况下,果链龙头表现却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实际上,早在几年前,有欧菲光以及歌尔股份的例子在前,果链龙头企业都开始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以摆脱对苹果订单的依赖。
例如,工业富联切入算力板块,立讯精密切入新能源赛道。有本身强大的实力托底,工业富联以及立讯精密的第二增长曲线布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当然,尽管如此,苹果对他们的影响,仍然不能忽视。
实际上,本轮龙头制造业企业估值的暴涨,一定程度是因为 AI 的火爆,以工业富联为例,从上半年的财报来看,其云计算板块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传统的通信及移动网络设备板块,收入为 3193.77 亿元,营收占比已达 52.43%。
算力的突围,让工业富联的摆脱了传统的估值,半年四倍多的涨幅,足以让其媲美任何全球的龙头科技企业。
但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富联的 " 突围 "。并非是制造业的孤例,而是传统制造业升级的缩影,尤其是 AI 已经开始落地,而硬件的配套,则成为了未来科技的关键。
在这种背景下,头部的制造业龙头率先享受市场的溢价。工业富联、立讯精密、蓝思科技、舜宇光学科技等硬件龙头,将会摆脱以往代加工的低价模式,科技的创新以及技术的升级将会大大提高龙头的毛利率。
目前,工业富联以及宁德时代已经做出了表率,尤其是宁德时代 AH 的流动性折价已经消失,国际市场愿意支付给宁德时代 H 更高的溢价,足以说明中国的制造业产业升级,已经初见成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市场对于制造业企业给予的估值都是极低的。
在传统的印象中,制造业普遍标签都是 " 走量 "" 低价 "。但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升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已在全球站稳脚跟,并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蓝思科技为例,其发展的路径,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
2003 年,周群飞创立蓝思科技,在耐高位手表玻璃工艺领域,周群飞的不断尝试,让产品逐渐开始在手机面板上适配。
凭借着不怕吃苦,敢于创新的精神,蓝思科技的产品一步步打开了市场,随后便与当时的手机巨头摩托罗拉产生了深度合作。
同国际巨头的合作,拓展了周群飞的眼界,也让蓝思科技一步步成为了行业内顶尖的存在。而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最终蓝思科技成了时代的企业。
2007 年,iPhone 的问世,给周群飞带来了转折希望。当时,苹果为了实现多点触控,但现有的客户都没能完成这项任务,于是苹果找到了已积累了大量专利、设备和技术,且 CNC 雕刻技术独步全球的蓝思科技。
双方一拍即合,蓝思解决了苹果的屏幕技术问题,成为其重要的屏幕供应商,直至今天。
凭借着苹果的订单,蓝思科技逐渐成长为行业的龙头。2015 年,蓝思科技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同年,周群飞以 500 亿元身价成为中国女首富,她也获得了另外一个称号 " 全球手机玻璃女王 "。
对于电子消费行业而言,后浪永远推着前浪,技术落后就意味着存在被淘汰的风险。
上市之后,蓝思科技并未一直顺畅,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的疲软,让蓝思科技坐了好几年的冷板凳。2021 年初至 2022 年末,两年时间蓝思科技的股价暴跌超过了 80%,面对降到冰点的估值,除了继续苦熬等待行业的拐点之外,并无其他良方。
除此以外,虽然行业处于谷底,但是企业的研发还不能停滞,这就意味着财报上的数据,会比以往更加难看。根据统计显示,近十年时间蓝思科技研发投入超过了 180 亿元。
幸运的是,蓝思科技也熬过了周期的底部。
7 月中旬,蓝思科技在港交所 IPO。蓝思科技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此次港股 IPO,是为了进一步全球化战略,提升品牌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幸运的是,国际市场看到了蓝思科技的潜力,其在港股上市之后,两个月时间接近翻倍。
" 大象 " 起舞的现象,在蓝思科技身上上演。强者恒强的概念,也在蓝思科技身上得到了体现。
时代会奖励时代的企业,也会奖励足够坚持的创业者。
根据股权穿透显示,蓝思科技实际控制人周群飞、郑俊龙分别持有蓝思科技 58.85、0.18% 的股份,按照最新收盘价格计算,周群飞所持股份超过了 1040 亿元。
根据胡润 2025 年全球富豪榜单显示,周群飞、郑俊龙夫妇以 800 亿元人民币的财富位列全球第 256 位,成为今年的湖南首富。
另外,今年 7 月《财富》发布的 2025 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榜单中,蓝思科技的周群飞位列第三位,而位列榜首的则是立讯精密的王来春,另外一同上榜的果链企业女掌舵人还有领益智造的曾芳勤。
《财富》认为,她们在全球经济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通过全球产能布局、核心技术创新、多元化客户结构、积极切入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硬件等新赛道,来应对不确定性。
《财富》还称," 果链 " 不仅仅是一套难以被复制的制造生态系统,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过程的缩影,彰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复杂局势下的定力与韧性。
侃见财经认为,蓝思科技在港股的表现,足以说明国际资本对于蓝思科技的认可。
信达证券此前指出,AI 赋能打开公司长期成长天花板。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业务实现营收 16.47 亿元,同比增长 14.74%。公司在光波导镜片良率优化与高精度自动化组装等核心工艺领域实现突破,并成功实现对国内头部客户 AI 眼镜整机的规模化量产交付。其他智能终端业务营收 3.64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128.20%。公司与国内外头部具身智能企业合作取得实质进展,实现关节模组、灵巧手、外骨骼设备等核心部件及整机组装的批量交付,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需要说明的是,自 2024 年开始,蓝思科技创新步伐持续加速,其在前沿赛道的投入力度更加激进,其在 UTG(超薄柔性玻璃)、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AI 服务器精密结构件等领域持续投入,已获得市场认可。
蓝思科技预计,上述领域投入,2026 年即可实现规模化落地,为公司业绩增长注入全新动能。与此同时,其在港股上市之后,还进一步打开了国际视野。蓝思科技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提速全球业务网络搭建,深化与国际产业链伙伴的合作,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在多赛道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
侃见财经认为,随着 AI 应用的进一步落地,市场对于硬件的需求将会大大地增强,目前,AI 眼镜正成为继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后的下一代潜力品类。2025 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暴增 110%,其中 AI 赋能的智能眼镜占比高达 78%。有机构预测,全球 AR 眼镜市场将在 2-3 年内突破千万级出货量,而蓝思科技作为全球 AI 眼镜的核心供应商之一,未来从中受益的概率极大,这也有助于其估值的提升。
目前,工业富联市值已突破万亿门槛,立讯精密也已经开始突围,蓝思科技以及舜宇光学科技等龙头,只需静待全球风口,在业绩放量的同时,实现估值的重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