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指南者留学学员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M 同学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
GPA:3.8 雅思:6.0
主要经历
实习
青海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北京某语公司线上跨境线上教学助教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HSK 中文水平测试教师
课程设计
基于 " 六书 " 理论的国际中文汉字教学教具设计
论文
青海互助方言位移表达研究
录取学校
我生长在青藏高原,雪山草原赋予我坚韧,却也让升学路径的选择相对局限。在这里,出国留学从不是主流,身边多数人更倾向毕业后留在本地,循着考公考编的稳定轨迹前行。
我曾以为自己也会步入这样的常规人生,直到一次偶然契机,为我打开了留学的窗,让我踏上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原本期待 25fall 申请季实现梦想,未曾想,26fall 开端,命运竟送来了意外惊喜。
一次偶然点亮了升学方向
上大学前,我对 " 留学 " 几乎毫无概念。直到大三,身边同学纷纷为考公、考研或就业奔走时,我却因信息闭塞陷入深深迷茫。我既不清楚不同升学路径的区别,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能匹配哪些职业,像站在十字路口,看不见任何路标。
转机藏在一个寻常夜晚。我在社交平台刷到本校学姐的分享,她通过留学平台,成功申请到海外院校的教育学相关专业。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意识到,除了考公和本地就业,还有 " 与众不同的路 " 可走。高原赋予的韧劲被唤醒,我想挑战自己,跳出熟悉环境,在全新教育体制中拓宽学术边界,让人生视野越过群山,望向更广阔的世界。
带着这份好奇,我咨询了留学平台老师,也第一次清晰看清自身差距。绩点停留在 "2" 开头,高中时对语言学习的忽视,让英语水平远落后于同龄同学。但这份 " 看清 " 没让我退缩,反而让我有了明确目标。我开始和老师一起制定背景提升计划,从绩点、软背景到语言能力,一步步填补短板。
GPA2.95 一路爬到 3.8
指南者的规划老师第一次和我沟通时,没有回避我的困境。" 你的申请难度不小,但好在还有时间调整。"这句话成了我接下来一年的动力。我知道,唯有 " 极致努力 ",才能扭转局面。
大三开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修大一、大二分值较低的课程。可现实很快泼来冷水,重修课程时间与现有课程严重冲突,很多科目根本报不上名。
我没就此放弃,一次次找学院老师沟通,说明留学规划与决心,请求允许旁听其他班级课程;之后又反复和教务处协调,终于争取到重修名额。那段时间,我的日程表被排得满满当当。白天上新课,晚上和周末听重修课,课后还要补修之前落下的知识点。
汗水很快有了回报。重修前绩点 2.95,而大三开始的四个学期,绩点一路攀升至 3.65、3.8、3.89,最后一个学期更是拿到将近 4.0 的满分。之前落下的 " 债 ",被我一点点还清。
与此同时,英语学习成了生活 " 日常 "。没有整块时间刷题,我便把碎片化时间用到极致。吃饭时看英美剧集,边看边记生词与常用表达;走路时听英语听力,从新闻到学术讲座,一点点适应英语语境。
慢慢的,我不仅能看懂英文文献,还能流畅和外教交流。这门曾让我头疼的语言,后来成了申请中的 " 加分项 "。
这段经历里,收获远不止成绩提升。我学会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掌握高效学习方法;也学会清晰表达诉求、与老师沟通,变得更主动、更有韧性。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学校实习,拿到奖学金与荣誉证书。这些 " 隐形财富 ",后来都成了文书里的亮点,也为职业规划埋下伏笔。
遗憾也成了惊喜的开端
若说绩点提升是 " 稳步推进 ",语言考试与专业申请便是 " 一波三折 "。
我的英语基础有多薄弱?高中英语最多考 70 多分,而我最心仪的专业是 " 语言学 ",这是一个对英语能力要求极高的领域。第一次考雅思,只拿到 5.5 分;第二次勉强提至 6.0,前前后后经历了 6 场雅思考试,成绩始终定格在 6.0,迟迟无法突破。看着语言学专业多需 6.5+ 的申请要求,我既焦虑又不甘。
25fall 申请季,平台老师为我推荐了一些 " 稳妥 " 专业方向,其中包括香港浸会大学的相关项目。2 月时,我收到浸会大学通知,要求补充姓名多音字证明。但那一刻,我做了个 " 大胆 " 决定,不补充材料。不是任性,而是实在不想妥协。
我想再给自己一点时间,等英语成绩达标,再申请真正喜欢的语言学专业。于是,我调整计划,决定投入 26fall 申请,同时为降低风险,还开始兼顾考研复习。那段时间,每天要同时准备雅思、考研专业课和申请材料,压力大到常失眠。
就在我快撑不住时,5 月的一天,指南者的老师又带来了好消息。他帮我申请了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的春季项目,而我,拿到了 offer。那一刻,所有疲惫烟消云散。不用再承担 " 双线备考 " 的风险,也终于有了明确的未来方向。
后来我才知道,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格外看重 " 实践经验 ",而这正是我当初听从老师建议积累的优势。作为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去国际交流学院做 HSK 中文测试指导教师,还参与了和美国大学合作的线上中文教学项目。这些看似普通的实习经历,恰恰成了申请成功的 " 关键筹码 "。
虽然没能直接申请到最喜欢的语言学专业,心里难免有遗憾,但这份 offer 更像是对过去一年努力的肯定。
文书老师告诉我," 南洋理工的平台能帮你快速提升学术能力,未来无论是申请二硕转语言学,还是积累相关经验进入领域,都有更多可能。" 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遗憾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提前规划远比临时补救重要
回望整个申请路,我走了不少弯路。大一大二因缺乏规划,浪费了提升绩点的最佳时间;重修时因不了解课程政策,多跑了很多次教务处;语言学习起步太晚,导致后期陷入 " 赶 ddl" 的焦虑。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 提前规划 " 远比 " 临时补救 " 更重要。如果要给学弟学妹建议,我想分享这几点:
尽早摸清 " 规则 ",避免无效消耗
刚入学就去了解学院的课程设置、重修政策和绩点计算方式,选课前列好优先级,上课认真听讲、及时整理笔记。能一次学好的课,就别留到重修。
我曾因为要准备重修考试,在同年级同学都提行李箱回家时,一个人留在学校备考,那种孤独感至今记得。少走弯路,才能有更多时间思考方向。
实习求 " 精 " 不求 " 多 "
别盲目跟风做实习,选择和未来方向相关、有深度的项目更有意义。我曾为 " 凑数量 " 做过无关实习,后来发现真正有帮助的,还是那些和教育、中文教学相关的经历。
优质实习不仅能提升能力,还能帮你确认 " 是否真的喜欢这个领域 "。
语言学习别拖延
英语(或其他外语)不是 " 突击就能提分 " 的科目,尤其是申请文科专业,语言能力直接影响文书、面试甚至未来学习。
我因起步晚,多次雅思卡在 6.0,差点错过心仪项目。别把压力留到最后,从大一开始每天积累,比考前熬夜刷题更有效。
找到靠谱的 " 引路人 "
如果像我一样初期信息闭塞,不妨多咨询学长学姐、学校留学指导老师,或选择靠谱的规划平台。
我很庆幸当初遇到耐心的规划老师,帮我理清提升路径,也在焦虑时给予鼓励。好的指导能帮你避开很多 " 隐形坑 "。
写在最后:
每个人的路都有自己的节奏,无论选择留学、考研还是就业,只要明确方向,一步步扎实走下去,终会收到属于自己的 " 心仪 offer"。
愿你少些迷茫,多些笃定,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END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